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兼备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储蓄水量等功能。目前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湿地逐年锐减、污染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丧失。西溪湿地作为国内湿地开发较为成功的案例,其综合开发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1概况
西溪湿地位于浙江杭州西部近郊,距市中心9公里、20分钟车程,属于城中次生湿地,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占地1136公顷,原为自然湿地、农用地及村民宅基地。
西溪湿地现状交通可达性较高,周边低强度开发的高端住宅、配套设施较多,同时商业、酒店、办公等旅游消费设施密集。
2规划理念
第一,严格控制区域建设强度、建立城市生态网络。
第二,采取综合保护开发,使西溪兼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
第三,挖掘人文、自然景观遗存,形成以“梵、隐、俗、闲、野”、“一曲溪流一曲烟”为主题,以十景三堤为内容的湿地天堂。
主要做法如下:
景观控制
公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地区景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完善》,分为三级严格控制东至古翠路、南至老和山脊、西至春城路、北至留祥路的区域建筑高度。其中,特级景观控制区,周边山脉不得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现有建筑逐步拆除,保护地形地貌及自然植被;一级景观控制区,邻湿地区域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在18-60m以下,新建建筑不宜露出绿化林冠线;二级景观控制区,近湿地区域允许节点建筑超过60m高度,但应做景观视线分析。
功能用地与分区策略
针对外来旅游、生活休闲等目标人群需求,整合基地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将公园主要活动定位在度假旅游、餐饮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酒店住宿、创意办公,从而用地细分为湿地公园、商业旅游服务、酒店、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用地等。
规划按生态边界、风貌及开发理念的差异形成三大分区: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包括五常民俗文化村、农耕体验文化村、现代艺术村和大众休憩村;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包括民俗文化游览区、秋雪庵保护区和曲水庵保护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区、生态保护培育区和旅游服务中心区。
空间布局特征
主要空间布局形式可概括为四种,即整体保护式的虾龙滩生态保护区,离散村落式的现代艺术村,临水街巷式的五常民俗文化村以及独立点式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多样的空间布局与建筑肌理满足不同的生态与功能需求,从而营造多变而融合的空间景观。
以五常民俗文化村的民居博览区为例。现状农居建筑约36万平方米,其中的19.34万平方米经过改造后,形成富有明末清初、民国、解放以后至80年代风格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同时计划移建30多幢江南古建筑,包括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厅堂、宗祠30幢,古戏台、古亭子、古石碑坊、古石雕等500多件,形成如村绕水、跨水而筑的古建村落特色。建成后,民居博览区将兼有收藏品展示、民宿与会所功能。
开发时序、生态维护及拆迁安置
西溪湿地的开发分为三期:一期启动区3.46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恢复、旅游服务为主;二期4.89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在各入口控制游人量以保证鸟类等动植物栖息安全;三期3.29平方公里、投资43.14亿元,拆迁难度大,以保留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为主题,将原有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聚居型分类开发。
规划认为,“为延续西溪湿地千年文脉,突出文化的保护,塑造各功能区块的差异性,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一部分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是有必要的。”
首先是生态保护。生态是西溪湿地的命脉,针对二期部分现状居民密集、污水直排等问题,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生态负荷、打下生态修复的良好基础为目标,提出以下策略:其一,拆迁梳理农居,大幅度降低建筑密度,配套相应基础设施,区域容积率严格控制在0.025以内;其二,按湿地生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群类意义调节配置物种,建立良好稳定的生物群落关系;其三,通过沟通水面建立一个健康循环的水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其四,在花蒋路东侧湿地生态保护区作为示范,保留保护原有的鱼塘形态,利用道路及建筑拆迁的区块营建相对较大水面,展示湿地形态的多样性。
然后是水乡村落保护。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三类,其中,搬迁型农居主要集中在五常港沿线及以东的“河渚觅渡”部分,通过农居点的外迁,使本区块与西溪湿地的核心区块密切融合;控制型农居则集中在沿绕城辅道以东、五常港以西范围内,以农居整治、环境整合为主,使得建筑在空间形态上聚散有序、依水而居;聚居型农居指荆源路沿线的农居,向辅道与荆源路交汇处聚居,形成五常民俗村,搬迁留下的空余地段用于组织荆源路沿线的空间开合变化。
3案例启示
西溪湿地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而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具有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生活休闲等功能的综合型湿地公园。从对它的案例解析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借鉴点:
(1)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目标人群需求上综合考虑该湿地的活动诉求和功能定位,从而指导用地类型划分和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地块的生态、社会和可持续性效益。
(2)为了打造生态旅游精品,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须利用诸如民俗风情的基地文化特色,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文化体验馆、艺术中心、博物馆、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3)空间布局形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契合,利用多样的现存景观、建筑特征营造出多变的空间体验。
(4)通过修编专项规划对基地周边及内部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等要素做出法律约束,同时基地内生态修复规划应当重视生物多样性、循环自净能力的提高与当地建筑景观风格特色的加强有所结合,以保障湿地生态命脉和文化特征的延续。
参考资料:
高乙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1:55-59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王也供稿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西溪湿地:“城市绿肺”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