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成都 重庆 工业 规划 边界 上海 北京 道路 山东 探索 国家 北京市 城镇化 调查 技术 美国 一体化 宜居 武汉 设计 智库 空间 河南 长江 环境 广州 城市 模式 人口 资本 地理 区域 战略 研究 结构 可持续 生态 区位 产业发展 特色 绿色发展 协同发展 交通 国际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迄今已经过去了10年,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作用日益突显。

2016年4月26日,由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市光明日报社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等出席并致辞。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迄今已经过去了10年,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作用日益突显。由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九大城市群、共计118个城市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为中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介绍道,《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是光明日报城乡调研中心携手上海交大城研院推出的又一力作,也是本报响应国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号召以及本报“媒体智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希望报告可以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一、综合排名:长三角仍居首位,长江中游三城市群位于后段


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从总体上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五个城市群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相对落后,其中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九城市群的发展排名上相对落后。九个城市群最新的综合指数结果反映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分层化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从纵向发展上看,九个城市群的各指标水平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横向比较上看,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层级分化日趋固化。从综合指数排名看,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并为好转,并且优劣势短期内很难扭转。

在基本格局上看,三大城市群稳居前三位,各自优势地位难动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前进方向。但各大城市群都在快速发展,差距正逐步减少。


二、研究对象及指数框架:9城市群共118个城市,5领域共41个指标


在2013报告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和2014报告六大城市群、87个城市的基础上,2016年报告将研究对象扩展为九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山东半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涉及城市总数达到118个。

 



据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新静介绍,2013年报告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也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但对数量庞大、发展迅速的中西部城市群没有涉及,不利于揭示和观察中国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布局、发展现状与趋势。当时的主要考虑是以三大城市群为对象,测试和完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在2013年报告发布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2014年我们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中西部,新增了位于中部的中原经济区和位于西部的成渝经济区,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东部地区的二线城市群,为此增加了位于东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以上的拓展,体现了本报告注重文化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主旨。2015年报告新增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都处于长江中游地区。


三、我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指数解读


长三角城市群指数解读

排在第一位的是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于其他八个城市群,长三角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城市层级体系的发展相对比较平衡,表明在经过30多年的磨合与一体化进程之后,一种良好的层级体系与合理的协作机制正在生成。长三角的主要优势在于经济发达。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但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大和加快。



珠三角城市群指数解读

排在第二位的是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在城市人口指数和城市经济指数上均位列第一,在城市人口指数中的优质和职业人口二级指数有很好表现,在城市经济指数的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数上保持优势地位。但珠三角的生活指数和首位比指数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基本处于中等靠后的位置。在城市文化指数上不仅与长三角、京津冀有较大差距,也落后于成渝经济区,排在第四位。

3 京津冀城市群指数解读

排在第三位的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的城市文化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八个城市群,第三产业二级指数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但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城市群的内部差异和两级分化严重,距离一个理想的城市群还有很大的差距。自2014年开始,京津冀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步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具体效果的体现还会有一个“延时”阶段。



山东半岛城市群指数解读

排在第四位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人口指数、城市经济指数和城市生活指数均排在第三位,表明其优质人口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较强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山东半岛在传统文化资源与资本等方面并不弱,关键是文化魅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这种悖论在二线城市群中相当普遍,是今后亟待关注和突破的困境。

中原经济区指数解读

 

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生活指数保持在第二的位置,表明从生活成本和便捷度等指标看,中原经济区的宜居水平相对较高。但正如俗话说“河南是养穷人的地方”,所以对这个排序不宜做过高评价。同时,城市人口指数倒数第一,城市经济指数倒数第二,前者揭示出“人口大城市群”与“人口强城市群”、“人口数量”与“优质人口”的突出矛盾,后者则显示出中原经济区在经济领域发展程度不高,与东部发达城市群有着明显差距。



成渝经济区指数解读

排在第六位的是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文化指数位列第三位,文化优势进一步凸显。但生活指数垫底、人口指数落后,说明经济不发达制约着城市群的总体水平。成渝经济区虽有重庆、成都等核心城市,但与上海、广州、北京等核心城市相比,辐射能力弱、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成渝经济区在2012年的就业人口比例有较大的增加幅度,表明其在人口指数特别是职业人口指数方面在提升。

7 环长株潭经济区指数解读

排在第七位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人口指数和城市经济指数均排在第五位,前者超越了成渝、中原和环鄱阳湖,后者主要在于第三产业二级指数和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数都排在靠前的位置,说明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突破。环长株潭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地区位于首位,优势比较显著。
8 武汉城市圈指数解读

排在第八位的是武汉城市圈,城市人口指数与环长株潭并列排在第五位.武汉城市圈在校大学生数比例和从业人口比方面的水平较高,优质人口指数和职业人口指数的优势显著。武汉城市圈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武汉“一城独大”,其城市群均衡发展在九城市群中垫底。



9 环鄱阳湖指数解读

排在第九位的是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人口指数排在第七位,优势主要集中在人口的增长率上,其在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都排在最后,整体发展水平有限。相对优势如在职业人口二级指数上名列第三位,排在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之后,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二级指数上位于第三位,排在珠三角和环长株潭城市群之后,较低的污染排放水平也是以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四、对策建议:东中西部城市群主要问题与四大应对策略


根据2016报告,我国城市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东部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来看,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发展进入瓶颈期。二是从中部城市群来看,面临“隐形塌陷”困境。三是从西部城市群发展来看,突破现实客观条件限制是难题。四是我国城市群精神文化生态建设成效有限,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差距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推进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东部城市群探索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四位一体、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机制,解决我国城市群层级体系混乱和一体化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对此建议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划定城市群的层级体系与边界,以理顺城市层级间的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为中心,构建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协同发展机制,把“浅表合作”延伸到实质性合作的新阶段。

(2)中部城市群建立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联动机制,提升整体实力。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是关键,需根据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人力禀赋特点,建立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联动机制,朝着人口、经济、环境和文化四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方向迈进。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人力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的双向互动,逐步调整产业和就业的结构,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产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3)西部城市群突破客观条件限制,找到理念、机制和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在城市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面临同样客观条件限制的城市以及城市群,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中的城市基本处于美国中部内陆,向外联系的通道是五大湖水域,而成渝经济区同样有长江流域这一通往外界的水域,劣势中往往可以找到机遇,西部地区城市群可以在发展理念和机制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在资源匮乏和地理位置不佳的情况下,积极运用交通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运用在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群的发展之中,找到理念、机制和技术发展的新思路。

(4)深研区域文明,重建区域文化的认同,切实推进文化城市群战略。

在报告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在现实发展中并不占优势,而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群规划大多以交通和产业来引导发展,后发城市群通过交通和产业发展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更缺乏的是城市群内部的文化一致性和认同感。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国际性的城市群建设还是中国古代城市体系构建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城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更高形态。建议依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将“文化城市群”作为落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框架,转变以工业化、现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综合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并在不断探索中走出城市群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




作者: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本期编辑:王远方、周梦爽、王佳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光明日报: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