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的那些故事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广东 社区 办公 北京 道路 保护 调查 行业 如何 建筑 空间 河南 环境 广州 城市 资料 酒店 融合 研究 开放 服务 廊道 特色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摘要:珠光路两栋连体骑楼或将消失的新闻事件,再度引起市民对广式骑楼的关注。广州骑楼,记录着广州城成长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珠光路两栋连体骑楼或将消失的新闻事件,再度引起市民对广式骑楼的关注。广州骑楼,记录着广州城成长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州的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到底广州有多少骑楼?哪里有骑楼?网友@积积_D zik7从2012年就对广州现存骑楼现状做了调查和这两年来的修正,日前他在微博上发布他自己简略制作的“广州骑楼地图”,用不同的色带表示出不同的骑楼保存状况。有意思的是,这张地图标画骑楼街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广州老城区的道路框架:以老越秀为中心,向西关和东山延伸,再加上所谓“河南地”的同福和南华两路,这也许就是近百年来骑楼为老城留下的城市肌理所在。昨日,南都记者根据这份地图,再次奔赴广州老城各处,整合了一份南都“广州骑楼地图2 .0”。老广们快看看,你记忆中的骑楼街还在吗?

“落雨大,水浸街……”数段经典童谣被刻画在西关逢源正街的一块社区小景区墙壁上,这里的麻石街和骑楼街正是这些童谣的诞生地、承载地。骑楼成为老城区的肌理,不只是因为建筑物本身,还有人生活的足迹,骑楼承载的是老广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德路,一位卖干货的老板娘在骑楼下看报纸。

广州一德路最老骑楼街 古老海味生意兴旺至今


昨日上午,一德路上车水马龙。一场春雨说下就下,原本在路上扛着大包小包的人们下意识地跑到骑楼下,在骑楼下,他们不用愁腾不出手来撑伞,继续扛着大包小包向前走。不一会儿,春雨说停就停,阳光从骑楼柱的空隙中射到廊道上,海味铺的人把干货放在阳光下晒太阳,而自己则靠着骑楼柱看报纸。

说起一德路,有这么一首童谣:“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曲巷,十甫路。”在这首以数字排列广州的地名的童谣里,一德路排在了第一。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广州骑楼街的历史上,一德路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广州最老骑楼街之一。

广州的骑楼是上世纪20年代建起的。一德路原是明清外城的南城墙,1920年拆了筑路,逐渐建成广州最古老的商业骑楼街。据资料记载,当时广州最大的果栏、菜栏、咸鱼栏均集中在一德路南侧,后来海味、干果食杂的批发市场,也都集中在一德路。一德路变身为骑楼街后,“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使得这里的生意更加兴隆。

“如果落雨,客人担遮(撑伞),雨水就滴湿我D货,如果热头(太阳)猛,无瓦遮头的话客人就唔肯停留。”昨天,一德路经营海味干货的一商铺老板向南都记者大赞骑楼的好处,它挡避了风雨侵袭,也挡避了炎阳照射,可谓是“骑楼骑你头,翻风落雨永无忧”。


文明路与德政南路交界处的骑楼,透着一片春的气息。

大新路 状元坊狮头高挂英气逼人 精美戏服当空招展


南都记者接着来到大新路骑楼街。从清代开始,大新路骑楼街一带,就是广州彩扎行业的集中地,尤以狮头扎作扬名。建国后,各店合并组成中乐器生产合作社,彩扎品种过千种,其中狮头仍占很大比例。如今虽然不能与昔日相比,但大新路上仍有8家以狮子扎作为主业的工艺店,店内从巴掌大小的微型狮到一两米直径的巨狮都有。

进到彩扎店,只见约4米高、直径约1米宽的各种狮头沿天花边上挂着,气势逼人,因为这些狮头挂得高,所以进入店面并无压抑感。南都记者观察发现,骑楼一楼都建有夹层,作为店铺的办公室之用。“骑楼梗系好啦!”浩声醒狮店的掌柜说,二楼用作存放狮头、戏服等货物,骑楼二楼是“骑”在外面廊道之上,所以楼上空间很充裕,也就是说,一楼的空间少了,但二楼可以补回来。

和大新路的彩扎铺一样,人民路上状元坊的戏服店也充分利用骑楼的空间。有着“戏服一条街”美誉的状元坊,自清代康熙年间就享誉国内外,它是当时著名的戏服一条街,也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广绣集散地,如今,状元坊内密集的戏服作坊基本上看不到了,自老字号“中华戏服厂”倒闭后,现只剩下人民南路状元坊正门左侧的状元坊戏服厂等5家店铺。

状元坊戏服店的员工说,骑楼每层都有各自的用途。如底层是店面,一楼与二楼之间建有夹层,用作办公室。二楼则是车间。有店家将自家店的经典戏服高高撑起,挂在夹层的窗户上。行走在骑楼里的人,经过该店铺就能清楚看到这些戏服。


北京路路口,保护较为完整的骑楼。

海珠区洪德路58号“烧煤煎煮”凉茶 益街坊八十年整


除了狮头、戏服,广府凉茶也是骑楼街的招牌之一。南都记者来到海珠区洪德路58号——耕田公凉茶,这里是连片骑楼内的一间店铺。始创于1934年的耕田公凉茶,至今已有整整80年历史。

现任老板叶女士并非耕田公的后人。据介绍,创始人名叫谢志,早年为了谋生到香港一间凉茶铺打工,学会了“煎焗凉茶”的方法。不久,谢志回广州开凉茶店,并取名为“耕田公”。解放后公私合营,耕田公被归并入国营单位海珠区饮食服务公司,谢志继续经营到去世。1985年,叶女士承包了“耕田公”并经营至今。

“耕田公”至今还保留着熬制凉茶的传统做法——“烧煤煎煮”。每晚7点,叶女士便开始煲凉茶,煲3小时后熄火加盖“焗”一晚上,让茶渣的味道充分渗入茶水中,到第二天早上凉茶就会很入味。南都记者现场看到,雇员将烧尽的煤球夹出来,放上黑色的新煤球继续烧煮。耕田公凉茶具有清热、开胃、消滞的功效。在附近街坊中,口碑很好,很多街坊说从小就是喝着这里的凉茶长大。

古老的凉茶铺和更古老的骑楼融为一体,远近闻名。2012年,它还被评为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

荔湾恩宁路骑楼底下摆席 叹夜生活食客人气超旺


和其他骑楼街白天的繁忙相比,夜间的恩宁路骑楼底下,人气同样超旺。沿着恩宁路的骑楼一路走过,一些食肆门口摆满了桌椅,几乎座无虚席。这里的餐厅没有华丽的水晶吊灯,也没有洁白无瑕的桌布,有的档口更只是借着瓦数强大的路灯灯光做生意。

而天冷时,恩宁路上连片的炭炉鸡煲羊肉煲生意,似乎成了这一条骑楼街的另一个特色。“室内空间封闭,烧炭炉不安全。”有档主说道,得益于骑楼下开放的空间,才敢烧炭打边炉。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企盼老四区能保住经典骑楼


本地著名的文物建筑研究与修复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对岭南的骑楼的钟爱有加,他心目中最理想的骑楼街是两边均保留完好,能保存完整的历史风貌。汤国华认为,广州的荔湾、越秀、海珠、东山原老四区,如能各自保住和修复现存比较完好的几段骑楼街,对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保育广州骑楼的底线,祈望能实现。

老荔湾:龙津路、恩宁路、第十甫、上下九路、人民南、中路西侧数公里长的环线。

老越秀:中山六路、人民中、南路东侧、长堤大马路、海珠南、中路。

老海珠:洪德路、同福西、同福中、南华西、南华中路。

老东山:万福路、东华西、东华东路、东沙角路

广州本土知名作家梁凤莲:“骑楼的破落已回天乏术”


“骑楼于广州人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生存哲学,一方面是生活便利……而骑楼和西关大屋、东山洋房一起,品字形的三条支柱,支撑起中西合璧的广州。”广州本土知名作家,《西关小姐》、《东山大少》的作者梁凤莲,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强调了骑楼的重要性,也从文化角度讲述了骑楼对广州人的文化性影响。

“友人到访如何迎送,北方人可能是‘长亭送别’有个距离,广州人呢,可能就是送出骑楼街以外为止。”梁凤莲用一句很朴素的话,说出骑楼不但是一个建筑物,它还承载着广州人的生活习惯。骑楼进为商,退为居,梁凤莲亦认为骑楼反映了广州人进退有据的生存哲学。梁凤莲认为,骑楼与西关大屋、东山小洋楼是三足鼎立,这三类建筑均代表了中西融合的近代广州文化,大部分建筑都互相参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骑楼的破落已经回天乏术。”梁凤莲为广州动荡的城市命运感到可惜,但她现实地认为,现在还单纯谴责拆骑楼已经不太合理。如何发展利用,像爱群酒店等活用起来的骑楼建筑,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环境才是向未来看的合理视觉。“你问问有多少广州人还愿意住在骑楼中呢?我相信很少很少……但我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骑楼!”梁凤莲说。

原文来自:南都网 Nandu.com
南都记者:任磊斌
南都摄影:林宏贤 实习生 孙俊杰
南都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郑雨楠 孔小云 任磊斌 杨婷 阮琪琪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广州骑楼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