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都市圈
规划
上海
道路
开发
国家
行为
美国
江苏
如何
日本
创造
设计
空间
长江
环境
高密度
活动
资料
模式
城市
人口
农村
铁路
行政
地理
区域
战略
研究
新区
结构
可持续
学习
生态
服务
交通
国际
高效
生态城市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提要: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圈,其次是孟买。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将日趋加快,有可能出现多个与东京圈相匹敌的大城市圈,如何解决大城市群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意义重大。
雅典的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是谁?是人,是人类。城市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呢?
记者最近读到与哥特曼《大城市群》同年出版的美国女记者简·雅各布斯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对我们的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多了更深的理解。未来大城市群的日子好过吗?且看中日专家各抒自见。
东京大学教授大西隆在《大城市群与可持续型发展》报告中指出,东京作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伴随着铁路网的发展,正向“人的手掌”形状发展,以2010年为颠峰(2000年人口3300万),人口逐渐减少,2050年达到2995万人,为最高峰时的86%,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圈,其次是孟买。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将日趋加快,有可能出现多个与东京圈相匹敌的大城市圈,如何解决大城市群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意义重大。
东京经济大学副教授周牧之认为,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对大城市的集中取向都是非常的大,过去托福勒跟我们描绘的《第三次浪潮》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可以享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同时可以做现代的产业活动,实际上结果不是这样的,结果是信息产业的集聚力比制造业的集聚力还要大,对大城市,对大城市群,对很多前提条件的取向、倾向、指向更要强烈,所以说中国今后向两个或者三个大城市群集中集聚发展的趋向可能要愈演愈烈,但是它同时给中国带来几个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产业,产业向两个大城市群集中,它所带来不均衡的问题,怎么去应对。第二、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怎么去应对。第三、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向两个大城市群或者向三个大城市群,或者向很多大城市人口集中,就会造成中国面临着一个高密度城市社会的挑战。
记者查阅到的资料显示,2000年东京23区的人口密度高达1.31万人/km2,上海浦西地区的人口密度早在1991年就已到达3.76万人/km2,为东京23区的2.87倍。今天上海、江苏城市人口的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东京二三区,高密度城市社会已经是中国的现实。未来20-30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将出现由数个千万人级大城市圈组成的,拥有上亿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群。
今天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高密度的城市社会。今后这个密度还会加大,怎么处理它呢?
周牧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第一,我觉得要缓解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压力。先天条件你没有,一定要缓解发展的压力。第二、要营建大分配的机制,一般的我们可以考虑到的缓解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压力主要是三条,第一条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第二、建立通过中央财政进行区域间再分配的机制,由中央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的支持。第三、通过中央财政向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以此支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在国外普遍采用的途径,当然每个国家所做的侧重不一样,力度不一样。在这种前提下,构建再分配的机制,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问题,义务教育现在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劳动力的供给,一定要尽早考虑,由中央财政来负担义务教育的这种体制,这个是再分配机制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比较重要的是,再分配机制中间形成全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一个国家的健康城市化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全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是怎么尽早地在中国实施空间的发展规划。过去我们的五年计划,很少考虑空间,国家必须有一个统筹的空间的安排。”
“中国需要培育出旺盛的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需要将经济增长的恩惠、成果相对公平和公正的分配到每一个地区和群体,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利用世界资源和参与国际大分配,中国需要强化国际竞争力,以国力来确保国家的繁荣安全,维护对中国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非常迫切的需要探讨和创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中间,大城市群无疑是支撑发展的支柱。如何在营建好大城市群这个前提下,来形成一个中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让每一个人群,每一个群种,每一个地区都能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发展模式。”
能源紧张、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城中村”)、产业转移(“空心化”)等大城市病如何应对?
大阪市立大学教授矢作弘指出,中国政府应加大中央财政力度,着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来应对城市出现贫民窟现象。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陆大道院士指出,根据国情,未来我国城市化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是未来城市化目标和原则,针对现阶段出现的“大”规划和蔓延式发展,应研究并尽快提出我国城市化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资源占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目前担任着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国务院东北办“东北振兴规划”等三个国家重要区域规划的专家组组长的陆大道院士直言,中国城市化之路和城市规划现在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是盲目发展国际大都市,盲目搞大规划。
“据网上资料和建设部提供的资料,中国有183个城市提出未来要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如果确定这个目标的话,就要搞大的商务区,搞大的广场,大型的国际机场,要建设生态城市,建大草坪,移栽大树,很多的标准都是高大的。”
“许多城市纷纷建设新城,这些新城在开发区建设中建设了一批。现在政府机构大迁移,又搞了一批新城。前两年搞科教兴国,又搞大学城,我们城市化到了泛滥的程度了。有个新区,大手笔是一百多平方公里,请日本的专家设计了会展中心,30多座,每座都是30多层高楼,商务高楼都竖起来了,这个省会城市要用这个大手笔的规划带来大发展,我认为很可能会付出大代价。”
“有一个城市要搞100万新区,要建300公尺宽的中央绿色走廊,8公里长,那个地区都是非常好的良田,而且农村集镇人口的密度2000人每平方公里,根本不考虑资源。有的城市建设,参考华盛顿的国家广场,从国会到林肯纪念堂中间,参考美国的中央公园,我们一个省城按照这个规划,我认为它搞不起来,没有这么大的力量,100万的人口,搞这么样的广场,但是市长就说了,过去我们是老省城是得了癌症,我们新的省城要建设得漂漂亮亮,要洗刷我们没有建设好老城的耻辱。”
“我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GDP才一千多美元,日本都是三万美元了,日本的建设土地是非常集约的,高密度的,我认为是高效率的,现代化的。美国城市中间有几个高楼,其余的都是非常的松散的,蔓延式的发展。我们没有办法学习美国,美国可利用的土地太多了。”
陆大道院士对城市化中的“大跃进”现象一口气道来,感性更具理性。
日本内阁府参事官(前信州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田中修认为,建设大都市群,必须注意因政策失误而引起的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形成或建设大都市群是超越省级行政区域的广义行政行为,必须避免和排除都市间的重复建设,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中国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GDP的增长率一直超过9%,但是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一个资料测算,我国用近50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1.6万亿美元的GDP,而日本消耗了近20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近5万亿美元的GDP,相差3倍之多。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燃油、煤炭、钢材、水泥的消耗量都在全面的扩大,粗放的消耗方式超过了国内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并且对世界市场正在形成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面临的最核心的一个议题就是,怎样使国民财富成倍的增加,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幅度的下降。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很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个问题也是全球普遍关心的一个议题。
中方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未来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央政府已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城市化,提到了“循序渐进”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全面地贯彻落实这个目标,做到节约资源,是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
这的确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
原文来自:中国经济网
原文链接:http://city.ce.cn/zzz/ztxwzzz/201406/18/t20140618_1702233.shtml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如何解决大城市群即将出现的问题,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