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最大优势,
也是南京发展最大的潜力。
去年9月29日,南京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正式启动,共同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动力强劲的创新高地。
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头号工程,近8个月来,“两落地一融合”按照“重点工作重点抓、系统工程系统干、创新文章创新做”的要求加速推进,通过机构建设、机制创新、校地联动,最大限度解放人才生产力, 123个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15个高新园区组建完成,激发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源头活水。
————————->>
校地联动,“两落地一融合”高效推进
<<————————-
2017年9月29日,南京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对接座谈会召开,市领导与52所在宁高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大计。
“推进‘两落地一融合’是南京推动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说,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发展最大的优势,南京与在宁高校长期以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但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必须推动“两落地一融合”,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使高校的创新源头和支撑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去年10月,“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公室成立,从政府部门、园区、高校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其中,来自南大、东大等高校的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教师就有7位。
“3月5日,书记来专题调研,4月16日,常委会专题听汇报,4月19日,月度企业家座谈会点名要求10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座谈交流。而从5月起的每次市委常委会,都要求一个推进会汇报推进情况……”推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两落地一融合”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是创新名城建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龙头工程。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传导下,整个推进办紧绷“推进落实”这根弦,“你看,本周工作计划,就有6大板块20多条任务要完成。”
推进办、各部门、园区、高校联合高效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进展迅速——
在宁高校主动参与“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南大、东大与南京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制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措施,建成南大环保研究院、东大信息通信研究院等一批优质项目。
2018年市委一号文及其45个近12万字的配套文件,为“两落地一融合”提供政策支持。文件明确,高校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可获政府持股收益30%以上奖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加计扣除基础上再给予研发投入10%的奖励。
与中科院、南大、东大等高校院所加强战略合作,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重大工程化创新平台”为核心,打造全链条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高起点谋划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中科院大学在宁设立南京学院,中科院在麒麟高新区建设科技城,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形成“中科院系”创新资源集聚区。
————————->>
市场主导,123家新型研发机构
签约落地
<<————————-
高薪引进海归人才、研发新的小鼠品系、开发国际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高翔博士非常忙碌。去年底,作为南京市首批签约落户的新型研发机构,高翔和他的团队实打实地拿出了800万元现金入股。
从去年11月28日以来,我市先后举行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南京大学专场、东南大学专场、清华大学专场签约活动,短短半年多,已经有123家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南京。
市科委主任张新年介绍,传统研发机构往往承担了众多社会职能,掺杂了多种因素,导致功能定位不清。南京此次建立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突出“六要素”: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突出人才团队的价值,引入社会资本,政府提供服务,致力于成果的产业化,核心是把市场的力量发挥出来,把体制机制的活力激发出来,让技术成果在很短时间内走向市场。
落户江宁开发区的国科大南京创新研究院由江宁开发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赛伯乐绿科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陈佳团队共同组建。其管理机制很“接地气”,在常见的政产学研“组合”之外,还邀请投资机构加入。未来,入驻研究院的项目是不是“好苗子”,在资本市场中练就了一双“慧眼”的科技金融公司会先来把把关。
截至目前,123家签约新型研发机构中,73家已完成工商注册,占总数的59%;119家已落实办公场地,占总数的97%;已孵化引进企业和项目156个。
在加速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的基础上,本月初,南京又公布29家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市财政将一次性给予每家50万元的平台资金补助,年底绩效评估后,将择优发放最高500万元的奖补。
推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南京将进一步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坚持量质并举,加快建设更多“老母鸡”式的平台型机构,扶持优质机构做大做强,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
高质量建设15个高新园区,
打造创新“熟地”
<<————————-
布局城市未来,产业是先导,科技是核心,载体是基础。
去年11月,按照支持政策、园区品牌、管理模式、考核体系“四统一”原则,我市将80多个创新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逐步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孵化企业落地提供强大载体支撑。
与此同时,将现有7大类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为“4+4+1”主导产业体系,既“移栽大树”又“育苗造林”,构建知识密集型的科技产业链和创新型企业集群,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半年来,全市各高新园区逐步强化阵地意识,加大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丰富园区创新要素,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日前,市科委公布全市15个高新区(园)第一季度创新发展主要绩效考核结果,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新增科技企业数”等创新发展指标,指标考核前三位和后三位的高新园区均公开在媒体上“点名”。
今年5月,南京又公布《赋予高新园区全链审批权限指导目录》,针对高新园区审批主体多、办事不方便等问题,将相关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查、发证等环节“全链”“整体”依法赋予高新园区,合计包括165项区级审批权限,比如 “改变土地用途审查”“对纳税人变更纳税定额的核准”等,实现 “园内事园内办”。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正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等国家和省先进高新区为标杆,在全市15个高新园区深入开展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活动,高新园区整合效应初步显现,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
转自南京创新名城建设(chuangxinmingcheng)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庆
图片来源 |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强 冯芃 崔晓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两落地一融合”,南京打造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