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字里欣赏中国建筑文化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规划 办公 北京 道路 云南 居住 日本 建筑 设计 环境 城市 花园 开放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的一个字就是——“宫”



我们先来看看甲骨文中“宫”字的形态



看,一个坡屋顶房屋出现了,

还带两个窗户。

一个标准的房屋立面图。

把这个字看做一个平面图,

像不像一个院子围合的两间房?

不管是大如故宫、寺庙,

还是小如民宅,

中国建筑从来都不是以单体建筑出现的,

这种围合式的“四合院”布局,

是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进四合院布局图。从大门入户,

穿过屏们先到第一进院,也就是外院。

穿过二门,或者叫垂花门,来到第二进院,也就是内院。

左右是东西厢房,最北面是正房,

正房与后罩房之间是第三进院。

古国古代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群落式的建筑组合,

建筑、院落、建筑、院落交替出现。



一进、两进院落算是比较普通的民居,

大户人家动不动就是三进四进五进,

还带着花园庭院。

纵深发展的进数越多,

主人的身份等级越高。



中国传统四合院,就像一个人,

有头有耳,五脏俱全。

进入这个人体内,

就要随着他的气息走动。

正房如头脑,朝向最好,

住的是房主人;

抄手游廊、东西厢房如两臂,

住的是子女;

倒座房如足,

住佣人或做为书斋;

中间庭院,

使各屋各院气脉相通畅,收神敛气。



三进院落平面图

用一句话形容四合院的生活:

“天棚、鱼缸、石榴树,

老爷、肥狗、胖丫头。”

用建筑布局规划住宅功能与舒适性,

使建筑参与到家庭礼制中,

像一只无形的手,

聚拢、拿捏、分散、阻隔,

使整个住宅功能合理,

各司其职,长幼有序。



不管是北京的三合院、四合院,

还是云南的“一颗印”,

或是客家人的围龙屋、土楼,

在中国传统的人居理念中,

围合式建筑布局都是最理想的居住形态,

简洁而又安全。



一个民居的布局就有这么多讲究,

那么一个宫殿建筑呢?

我们再来看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故宫的平面布局。



故宫的平面布局最大和最直观的特点

就是中轴对称和群落式建筑组合。

最重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

一个个的建筑群落组成整体建筑组合。

午门、太和门、前三殿、后三殿等等,

而中轴线左右的武英殿、文华殿以及东西六宫,

也都是对称坐落的布局。



在纵深上,“前朝后寝”是另一个特点,

故宫南半部分集中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办公场所,

文华武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都是在“前朝”的部分。

而“后寝”的部分当然就是供皇帝居住的后三殿、东西六殿,

还有皇后太后门居住的宁寿宫、慈宁宫等地方。



除了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特点,

紫禁城还修建了内外金水河,

以及神武门北面的万岁山,

人为制造了一个“背山环水”的环境,

使布局更加舒适合理。



看过了一个宫殿的平面布局,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城市是怎么规划的。

说到古代的城市规划,

不得不提一本书——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这是我国第一个论述城市规划理念和功能布局的专著。



《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章,

对城市规划有了详细的论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营国”就是建城,

这段话的意思是:

营建都城,九里见方,

每边开三道门,

纵横各九条道路,

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

东南为祖庙,

西面为社稷坛,

前面是朝廷宫室,

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周王城《周礼·考工记》中对城市的规划,

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还是“中轴对称”,

皇城是一定要放在中轴线上的了,

但是放在中轴线的前端、中端或后端,

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做法。



唐代的长安城,

皇城和宫城都是在都城的后端,

也就是北部。

唐代的宫城,就是太极宫。

在太极宫的北面,

还可以看到后来建的更大的宫城——大明宫。



从春秋时期开始,

中国古代城市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规划制度——里坊制就是将城市中的居住区按照棋盘格的形式,

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方格,

每一个方格叫做一个“里”或一个“坊”,

每一个里坊还会有独立的名称。

唐代长安城将买卖东西的西市和东市,

放在了皇城的南面,

和居民区离得比较近,

这也是“东西”这个词的来历。



唐长安城的规划理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同时代的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京都),

就是完全模仿了长安城的规划设计。



到了宋朝,经济繁荣,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初期还遵循里坊制度,

到了北宋中期已经被打破,

沿街的围墙不见了,

满街都是商铺,

宋朝以后,

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里坊制。



宋代开始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城市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

北宋的东京城,

已经很接近现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了。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就再现了当时繁华的街室店铺,

没有了里坊的围墙,

人们可以在街边经营店铺,

做各种买卖。



到了元朝,对新建城市的布局规划更加成熟,

建设城市首先就是要进行严密的计划,

并出现了成为明清两朝都城蓝本的超级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还原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

外城每面三门,左祖右社,钟鼓楼居中,

外城、皇城、宫城层层环套。

并初步形成了那条,

充满魅力的中轴线。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

向南扩张而来。

元明清三朝都城,

都是在《周礼·考工记》的都城规划基础上,

做出了自己最好的注解。

内容来源 | 哲匠之家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从“宫”字里欣赏中国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