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
那么, 围绕着城市群的发展都有哪些举措和提案呢?小编整理了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以期展现未来城市群发展的路径。
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里,“城市群”涉及到哪些内容?
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促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强援藏援疆援青工作。海洋保护和开发有序推进。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绝大多数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两会声音
李强:将长三角打造成为“亚太门户”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
李强表示,长三角四省市将加强合作,将长三角打造成有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亚太明珠”。
李强介绍,近期长三角将主要抓五件事。第一是规划对接,目前四地之间还有几十条断头路,产业布局也有同质化竞争的情况。第二是战略协同,四省市都有一些国家试点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突破有望在长三角范围内率先共享、借鉴。第三是专题合作,“目前一些合作还停留在你帮我、我帮你的层次,还没提高到整体提高长三角竞争力的水平,下一步要做好。”第四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比如新能源车,有的省份规定外地车不能进,“我们至少做到长三角统一。”最近要做第五件事,就是进一步完善合作协调机制。
蔡继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都市圈”规划和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蔡继明介绍,由于对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强大带动力,各国的一线全球城市都已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都市圈,其范围超过了自己行政管辖的边界,并且用网络状的轨道交通线路将自己与周边其他中小城市几乎“无缝”连接在一起。相比之下,当前我国的大都市圈建设还落后于纽约、东京、伦敦等一线全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这使得北京、上海周边的其他中小城市未能充分享受到核心超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潜在的大都市圈对国家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为此,蔡继明建议,在我国核心超大城市制定建成区半径在五十公里左右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以大体量和快速度的轨道交通连接起核心超大城市和周边的中小城市。这将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动能,并以此为引力继续吸纳其他地区的人口。而人口流出地则会加强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在人口减少的同时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
他建议取消在超大城市的行政边界内划定城市建成区边界,以适应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房价高企的城市应增加土地供应,而在住房库存持续居高不下的人口流出地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应减少(甚至终止)土地供应。这样既可以为都市圈发展战略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又可减少在人口流出地的已经过剩的空城和闲置的工业园,缓解与之相关的政府财政负担。
民革中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
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的提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创新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明显。
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度差异与跨境创新合作问题。香港、澳门与内地城市在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阻碍了创新合作;二是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存在严重障碍。人才流动受到两种体制的限制,职业技术资格不能互认,阻碍了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引入和回流。城市交通体系缺乏一体化规划和建设,通关便利化尚无大的突破;三是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除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外,其他城市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急需转型升级。
针对相关问题,民革中央建议,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跨境协同创新效率。二是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三是创新“引育留”机制,打造“人才洼地”。四是建立国际化、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五是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文化氛围。六是成立高度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
马化腾:推动数字中国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在区域、民间层面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莫天全: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群,抑制大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全国人大代表、房天下董事长
在莫天全看来,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一个是要保障较快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要抑制大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在莫天全看来,城市群建设将是推动上述两项挑战实现的解决方法之一。
莫天全指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在其周围建设多个卫星城,形成城市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不仅会吸引各种投资的到来和建设的需求,而且不会给国家带来投入的压力,保障国民经济另一个20年的高速增长;通过用地开发和房屋供给的提升,同时会自动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莫天全认为,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大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比中小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往往会高得多,城市群内的城市和区域更能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国家对城市群的战略支持有助于促进资源的整合再分配,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同时将给中小城市带来发展机遇,倒逼大城市疏解部分功能。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设立武汉长江新区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共同提出《关于支持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议》。联名提案认为,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在四个层面意义重大。
在全球层面,打造一个承担国家战略、传承长江文明的样板区,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在国家层面,打造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新引擎,构建中部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在区域层面,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协调发展;
在市域层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增添新动能。
同时,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有利于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长江干流流经湖北1061公里,湖北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地位,理应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作用。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将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转自中国城市规划微信
来源 | 综合自法制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证券网、长江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这些区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