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做城乡的“加减法”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曙平(中)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副总裁孙峻(左)接受采访。图片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达
嘉宾:
市政协委员、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崔曙平
市政协委员、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副总裁 孙峻
主持人: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丽华
(点击查看视频↑↑)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查看访谈全部内容↓↓)
主持人:去年,南京被列入了“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成为了关注热点。请问崔主任,您觉得南京面临什么样的“城市病”?如何理解“双修”工作中,要优化空间布局,给“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
崔曙平: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病”。老城的减法不是单纯地“减少”,而是要让它活起来。老城有很多要增加的要求,比如增加社区办公用房、老年活动中心、绿地等等,但这几乎很难实现,除非推倒重来。这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要综合利用老城有限的空间。 新城的开发要超前规划、周密安排。比如,河西新城已经建好,但是很多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跟上,这就要做加法,把更多服务植入到空间中。而未建的新城在土地出让、规划的时候就要统筹考虑,比如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邻避设施在土地出让时就设定好土地性质,与其他楼盘同步交付。否则,居民区建好以后,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花园门口有个公厕或者垃圾转运站。
主持人:您和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您认为这种“新常态”为南京的城市规划划下了哪些新重点?
崔曙平:其实这种新常态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比如,以往规划的关注点很少放在乡村中,而现在城乡如何融合、城市如何带动乡村、乡村如何成为城市的休闲空间等等已经颇受关注。南京的乡村也有很多挖掘的空间,比如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等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有些文化特色建筑、街区还没有亮出来、活起来,这是可以做的大文章。比如,中山北路是民国建筑比较集中的景观廊道。从北边的中山码头到大马路、颐和路,不少街区是可以串联起来的。但这条路目前没有整体的设计,如果这里能进行整体风貌的控制和规划设计,就能够集中展现民国建筑风格,为南京增色。
主持人:在“城市病”中,城市的道路拥堵问题越发凸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预判形势,指导发展。对于规划工作中如何缓解南京城市拥堵,孙总有什么建议?
孙峻:我觉得要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时超前考虑建设综合枢纽站和换乘中心,在中心和副中心建立一定数量的换乘枢纽,方便老百姓出行。目前在建的有马群换乘枢纽,我建议要加快规划和建设新街口地区、仙林地区、江宁地区、河西地区、江北地区等区域的换乘中心。所谓换乘枢纽其实是轨道交通和公交、私家车、出租车、旅游集散等为一体。现在老百姓骑的电动车、共享单车没地方停,很多都是乱停。枢纽建成后,老百姓进城不一定要开车,可以开车或骑车到换乘枢纽,乘坐公共交通进城区。外地来宁出差、旅游也可以把车停在枢纽中心,减少城市中心的车辆拥堵。我们企业在河西地区有一块公交场站,我们正规划把它建设成换乘中心。河西地区,尤其是河西中南部片区,公交场站设施严重缺乏,制约公共交通发展。我们也希望换乘中心的建设能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主持人:与老城空间的减法相比,乡村道路的建设能给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哪些好处?乡村还有哪些加法要做?
崔曙平:不管是做乡村旅游还是淘宝村、还是农业现代化,交通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乡村的人口仍然是处在减少的趋势中,要慎重看待乡村道路建设,超前筹划。有的乡村可能会发展壮大,但也有很多乡村劳动力外流,修很多公路不但浪费财政资金,改观程度也很有限。所以要精明收缩,发挥财政作用,促进乡村发展。
来源 | 南京日报微信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聚焦两会 |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做城乡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