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的街道应该是什么样?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社区 规划 街区 办公 上海 道路 山东 保护 探索 慢行交通 居住 汽车 数据 技术 管理 创意 艺术 一体化 宜居 如何 建筑 设计 空间 公交 共享 环境 导则 出行 活动 城市 模式 活力 轨道 区域 融合 弹性 入口 指引 研究 开放 公共服务 生态 服务 方案 特色 改造 街道 步行 编制 交通 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 市政 开放空间 管控 设计师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一条理想的街道,不仅仅是允许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还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互动,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印象,推动环保、智慧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城市活力。


  街道,是很多人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如果要回答“什么是宜居城市”,人们会想起茂密的林荫道,窗明几净的沿街商铺,安静有序的车流,陆续经过的骑行者……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街道是市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令人向往的未来城市,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刚刚闭幕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对于未来城市的描绘引发热议。什么是适合漫步的街区?未来我们的街道是什么样?2016年,上海市规土局、市交通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步行与活动空间


从“道路”转向“我们的街道”


  “构建人性化的街道,首先要转变人们对城市与街道的认知。”上海市规土局市政规划管理处处长胡晓忠表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多重角色。一条理想的街道,不仅仅是允许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还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互动,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印象,推动环保、智慧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城市活力。


  打造一条安全而有活力的街道,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因此,《导则》不仅仅面向规划师或设计师,而是意在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让所有与街道相关的管理者、设计师、沿线业主与市民等群体,明确街道的概念和基本设计要求,达成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


  那么,如何促成“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这就需要从街道设计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比如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


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


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


慢行优先,打造更安全的理想街道


  可以漫步的街区应当是安全的,除了确保交通有序、过街安全、设施可靠以外,市民还需要怎样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未来的街道应当强调“慢行优先”、“步行有道”。《导则》提出,要合理控制机动车道规模,增加慢行空间,设计车速30公里/小时及以下的城市支路可适当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大小混行的路段机动车道宽度可减少至3.25米,小汽车专用车道宽度可减少至3米。鼓励机动车流量较小的社区道路采用机非混行车道,集约利用空间和控制车速;设置共享街道和全铺装交叉口,改善慢行体验。居住区内的街坊路和公共通道可采用水平或垂直线位偏移等方式,对车辆路段和节点速度进行管理。在2007年至2012年外滩改造中,中山东一路(外滩段)的11车道就被缩减到4条车道和2条临时车道,人行道由原来的2.5至9米拓宽到10至15米,大大增加了沿街历史建筑的公共活动和观景空间。


步行通行区宽度推荐值


  《导则》重点关注人行道空间的设计,人行道要进一步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和建筑前区。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时,鼓励开放退界空间,与红线内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步行通行区、设施带和建筑前区空间。比如,大学路从设计之处就具备了2米的设施带用于种植树木,3米的建筑前区变成沿街餐饮的外摆区域,并为行人提供了3米的步行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引来了不少人流。


  在一个慢行城市,骑行需要是顺畅的。《导则》提出,需要确保骑行网络完整、连续和便捷。尽量避免设置禁非道路。《导则》鼓励单车道支路在路口后置机动车停车区,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鼓励设置非机动车道路。


保障步行优先级,营建绿色的理想街道


  《导则》指出,在空间保障优先级排序中,应将步行通行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通行。在轨交站点周边,应形成连续便捷的换乘路径。公交车站宜设置候车亭,无法设置独立候车亭时,应提供相应照明、遮蔽与信息设施。在交通衔接方面,应将公交车站、轨交车站、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与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相互衔接转换。


空间分配优先级排序


  可以步行的街道,还需要宜人的生态景观。《导则》指出,景观休闲街道、宽度超过20米和界面连续度较低的各类街道宜形成林荫道。林荫道宜采用落叶乔木,夏季能够提供遮阴,落叶后冬季阳光可以照入街道空间。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中,绿化为人服务的作用高于景观装饰功能。《导则》建议以绿化覆盖率取代绿地率作为街道绿化评价指标,鼓励以树列、树阵、耐践踏的疏林草地等绿化形式取代景观草坪、灌木种植,形成活力区域。人行道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鼓励沿街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与利用,并进行雨水收集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在街道空间有限时,路侧设施可以用作多功能带,满足行道树种植、非机动车停放、商业和休憩活动、停车带设置等需求。街道空间分配留有弹性,针对周末和工作日形成不同的空间分配和使用方式。鼓励街道空间分时利用。


凸显历史风貌,构筑更有活力的理想街道


  保存的历史风貌区展现的是上海的城市气质。《导则》提到,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整体性保护街巷网络和街坊格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空间格局、绿化等。


  上海还拥有更多的普通街道,《导则》认为这些街道同样要塑造风貌、形成社区特色。比如,四平街道就对苏家屯路、抚顺路进行重新布局邀请专业设计师、建筑师,还有大学师生众筹创意,对社区空间进行微更新,将鞍山新村的一觉角打造成集休闲、建设、娱乐和景观为一体的社区景观街道。因此,《导则》鼓励居民参与相应空间环境设计,强化社区认同。社区道路鼓励使用色叶树和花木,按照“一街一树”进行种植,强化内部街道的识别性。此外,鼓励街道家具和其他环境设施设计艺术化,在街道中间设置公共艺术作品。



打造符合功能,在不同地块设置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社区服务


  有活力的街道还体现在细节之处,赋予城市更多的温度。比如沿路种植行道树,设置建筑挑檐、骑楼、雨棚,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遮阴挡雨。非交通性街道沿街应设置公共座椅及休憩节点,形成交流场所,鼓励行人驻留。在道路交叉口、轨道交通出入口等步行交通密集区域,鼓励设置公共地图、介绍标识、导向标识等。景观休闲街道宜设置跑步道与自行车专用骑行道,并提供相应路径指引设施与饮水设施。街区、街坊和地块进行土地复合利用,形成水平与垂直功能混合,在相邻街坊和街坊内部不同地块设置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社区服务等不同功能。


辅助出行,推进更加智慧的理想街道


  打造智慧街道,需要完善出行辅助。如提升交通信号灯智能化水平、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公交信息发布、由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周边租赁点信息及预约服务等。如今,风靡上海的共享单车就是通过扫码开锁、APP定位等科技手段,利用人人可以负担的成本,让更多城市里的人用自行车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企业也反过来对城市服务领域进行纵深探索,通过和研究机构合作,挖掘单车数据分析城市街道对慢行交通的契合度,提供优化的空间设计方案。


智慧空间街道模式


  《导则》提出,需要对智慧街道进行设施整合,智能集约改造街道空间,优先保证道路基本功能。智慧街道还需要增加维护城市安全、关注弱势需求为主的智能监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信息交互,加强街道环境检测、降低能耗的环境治理等。


转自建筑联盟微信号

来源 | 上观新闻 作者 | 戚颖璞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上海未来的街道应该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