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听听江苏“一把手”怎么说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社区 工业 规划 街区 办公 上海 保护 开发 探索 用地 存量 住房 居住 城镇化 调查 城乡融合发展 技术 江苏省 管理 创意 一体化 村落 系统 宜居 复兴 会议 江苏 建筑 村庄 设计 空间 苏州 环境 南京 乡村 活动 城市 资料 模式 建筑设计 人口 农村 活力 资本 区域 公共空间 特色田园乡村 战略 生态系统 融合 美丽 研究 开放 结构 总规 可持续 学习 公共服务 生态 平台 服务 区位 书记 产业发展 方案 特色 排水 改造 街道 创新驱动 农业 策划 社区建设 低碳 国际 高效 展示 设计师 中心城市 村庄布局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编者按


田园乡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也是大多数人的乡愁所系。无论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有多高,乡村将永远存在。但相对城市发展水平,乡村仍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着眼乡村复兴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创新举措。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猛然回首,乡村与梦中田园已经在工业文明的潮推浪卷中渐行渐远,“耕读传家”景象渐渐模糊,质朴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乡村发展向何处去,是一道令人困惑的考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让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寻找梦中田园、留住记忆乡愁的探索实践,这其中提出“乡村复兴”的江苏一马当先。


从今年3月,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在江苏昆山首发“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到确立全省首批45个村庄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再到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碰撞火花……江苏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筑起一条回应时代呼声的“回乡之路”。


守护田园 

让乡村“回归”


当下的乡村,是否更为陌生和离弃?我们离乡村已经如此之远,我们还回得去吗?发问的背后,是乡村离“家”越来越远的严峻现实。


鉴此,江苏率先做出历史抉择——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用10年乃至30年的努力,让乡村“回归”。


1

重塑城乡关系:相互依存,互动共生


8月29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元山社区观音殿村,秋阳下,茶园、果园、古井、河塘、立面改造后的传统民居,以及即将盛放的百亩醉蝶花,一一扑入眼帘。这里既有非遗民俗乡村市集,也有特色美食文化,既植根本土又充满现代文创思维的种种元素,构成初秋时节原始而清新的乡野新画风。


宿迁市副市长李荣锦并不掩饰当前城乡反差的巨大:宿迁建市21年来,中心城市、三个县城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即便与苏中、苏南一些城市、县城相比,也不显落后。但广大农村发展滞后,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还有文化因素,外出打工的新一代已不习惯农村生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昆山市锦溪镇祝甸自然村三面环水、湖荡环绕,村内至今留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砖窑19座。一度兴盛的砖瓦烧制产业,同时也带来圩田地貌破碎、生态肌理损害、农村田园风光延续面临困境等问题。“祝甸自然村的发展和困境,也是苏南后工业化时代村庄发展的一个缩影。”朱浜村党总支书记朱慧说,在曾经支柱产业被限制的情况下,推进农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着新选择。


“半城半乡”的二元关系有待重塑,乡村自身也亟待转型求生。


正如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所言,乡村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基于此,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把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提升“三农”工作水平、促进乡村复兴的一大战略抓手。


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的解读,勾画出江苏心目中的“特色田园乡村”——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模样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还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以达到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目的。


2

划定“路线图”:重新审视乡村多元价值


6月20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出台;6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6月29日,省政府召开试点建设动员会议……


在新思路指导下,一批试点乡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举措,同时,各设计师团队深入开展田野和社会调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


“这些年,江宁农村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两个阶段,我们在初步尝到甜头的同时,感到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做出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决策恰逢其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


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江苏围绕乡村所做的探索,实则已有年头。“但之前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的改善,更关注外在的美,现在是系统集成,包括生态、产业、文化、配套设施、乡风建设等,瞄准乡村内涵建设、发展、改革。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实践。”江苏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韩秀金告诉记者。


创新实践的过程,实则是重新审视乡村在生态、文化、产业、观赏等方面多元价值的过程。


南京市江宁区明确在“四个特”上下功夫。即特色产业业态、特优宜居生态、特质文化形态和特别幸福心态。产业上,更多为农业注入生态、科技、文化、创意、旅游、互联网等内涵,真正留住乡村的“根”;生态上,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建筑、田园景观的改造,真正留住乡村的“形”;文化形态上,梳理全区94个传统文化村落的民间文化资源,组建本土专家团队,对传统文化村落建设进行严格把脉,真正留住乡村的“魂”;而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和农民“老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奔上致富路,增强幸福感。


宿迁将聚焦“活力”,在“产业、创业、就业”三个富民渠道上着力,比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水产、精品花木、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等特色产业,深化与京东、阿里等综合型电商平台合作,纵深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网店)”提档升级助农民创业,并招引和发展一批无污染、门槛低、见效快、易经营的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灵活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将激发“动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下功夫;并展现“魅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


3

悉心呵护: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


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林祖锐眼里,乡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已然丧失了文化自信,一味向城市看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须站在文化复兴的高度传承和重塑乡村风貌上,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郭海鞍,曾参与设计苏州昆山乡伴民宿学校、昆山甸村老砖窑加固和更新改造等饱含乡土文化气息的乡建项目,他说,呵护自然形成的乡土建筑、保护已经渐逝的传统文化,让乡村有序地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不仅是过去留下来的,还有我们今昔面对的,也包括我们将要留给未来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宏村、乌镇、周庄、南靖、云水谣、王家大院、碛口、川底下……数不尽的乡村杰作,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我们今天的财富,还有关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我们应当慢一点、轻一点、耐心一点,小心地雕琢我们的乡村,让这片寄托着我们乡愁的土地更加的亲切和美丽。”


呵护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宿豫一个村庄,原本想在大拆大建后让乡村“重生”,但最终转变为微介入,即微小的资本、微小的干预、微观的空间整治,不改变乡村原有空间格局、不改变原有风貌、不改变原有地景、不改变原有植被。这样的精准策划、精确建设、精细运营,也正是不少设计师的追求。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凌认为,在此前提下,通过植入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植入文化与创新,便可抵抗乡村产业和文化的功能性过时。


乡村里的“中国梦”

走向更美远方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也同样向往和热爱着乡村。“乡村,是从未停止追寻的诗和远方。”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技术总监汪晓春说。


1

特色:给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


三面环山、一面依水,石墙、石院、石板路,徐州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已然是一处近悦远来的田园古邑。不久之后,“紫薇映倪园山村、乡文伴吕梁梓里”的特色田园乡村景象还将在这里跃然呈现。


“农村建设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否则就会丢掉根本、失去灵魂。”倪园村党支部书记武世磊说,“不大拆、不乱建,把几处破落房屋稍加修整、几户瓷砖外立面稍加清理,家前屋后扩种一些融合山村的黄栌、青檀和乡土柿子树,让村庄更好地展现石村古邑村落形态。”


倪园村的建设,更多功夫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完善地下给排水和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享受便利的现代生活;挖掘传承孔子观洪、庄子扬道、诗词碑林等传统文化和编织、石刻、印染等传统技艺,增设文化礼堂和钟楼戏台,塑造田园意境。小山村既嫁接现代文明,又守住传统文化之根。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形象地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有好看的外观,更需要有鲜明的特色,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展示个性、各美其美。


告别同质化,千村呈万貌。“城乡特色缺失是普遍问题。按照新经济发展规律,未来发展一靠创新驱动,二靠特色和魅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魅力就是软实力。江苏用系统的观点,对城乡人居环境再认识,并率先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这将对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表示。


居于里下河地区的兴化,树立“宜居田园水乡”的自身定位,用5个关键元素勾勒其特色。


“水”元素,延续沿河而居、傍水而建的乡村肌理,实施“生态护坡”“岸边步道”“亲水平台”“生活码头”等河岸治理,重塑水清岸绿水乡风貌;

“绿”元素,多植本土树木和适地果树,留住有乡愁印记的杨柳树、大槐树、桑枣树;

“垛”元素,强化特有的垛田地貌、湖荡湿地,保护基础上挖掘利用;

“土”元素,注重乡土建筑风貌挖掘,保护修缮古宗祠、古庙、古桥、古民居以及近现代大会堂、供销社商店等特色历史建筑;

“文”元素,展开农耕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展示板桥道情、水乡风车、会船庙会等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让文化在乡村的建设发展中生根发芽、历久弥新。


2

宜业:让乡村鲜活地成长


如果说,“有趣的灵魂”赋予乡村气质魅力;那么,契合乡村实际的产业重塑,则有助乡村健康平稳地鲜活成长。


6月底以来,江苏副省长蓝绍敏多次率队去全省各地乡村实地调研,他发现不少乡村把“游客中心”作为村庄“最出彩”的建设项目,与之伴生的是乡村旅游业的一哄而上,“不反对建设游客中心,但不能是大体量、硬化式的处理,而应该散落在村庄布局中。并不排斥发展乡村旅游,但乡村不要当作旅游景点来发展”。


江苏省农委最新统计也显示,即便是入选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的45个村庄,目前的产业定位也不够“特”,其中42个村庄都提出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等。“要防止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发展的倾向;即便是基础较好的村庄,也要科学选准发展路径。”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坦陈。


江宁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王家村,将传统农业种植、传统农业加工及手工业、传统乡村农闲文体休闲活动系统恢复重现,构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600亩梨园、100亩精品有机蔬菜、100亩鱼塘水面,展现乡村生机,山地自行车基地正紧锣密鼓打造,民宿如火如荼改建,升级、盘活产业,预计将为该村增加200万元的集体收入。


武世磊说,在产业发展上村里并不盲目求新,农业主攻紫薇、玫瑰花卉和林果,“倪园有800亩紫薇园,下一步将扩大形成600亩玫瑰鲜切花基地,并调整500亩零星的林果,套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碧根果。这样一来,可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把花茶、盆栽小品、干花工艺、化妆品等也做出来。”


事实上,随着“半城半乡”格局逐步破冰,“伴城伴乡”已可触摸,乡村亦能成为现代智能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的理想工作场所,未来的乡村甚至也可以成为新总部村、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


3

留人:使乡村有形更有“神”


“蝉鸣中闷完了暑假,八月尾纳凉祝甸家。金色秋天到来之际,不如用一场夜划为这个夏天画上圆满的句号。”“乡伴昆山”微信公众号发出最新信息,邀约城里人到乡村坐上独木舟或皮划艇夜划,领略日落时分及星夜水乡田园独特的美。


这样的活动,正是杨雅筠和伙伴们策划的。而她,其实是回流乡村干事创业的一员。年初收缩上海公司业务后,成为乡村复建的一名志愿者。像她这样有文化、有见识、有头脑、有技术的年轻人,一旦返乡,即刻为乡村输入新鲜血液,并搭建起城乡联系的桥梁,乡村发展的路子顿时活络起来。


“孩子,当你习惯了高楼大厦的雄伟,可愿意看看我们这里的平房,就是那样原砖瓦,搭建出故宫的富丽堂皇,构成了江南水乡的隽秀,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乡伴昆山”还把一大批城里孩子引到乡下。老窑工丁惟建是古砖瓦制作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他以生动讲解为城里孩子揭开土与火相融的乡村文化面纱。而乡土文化,只有被认知,才有可能被传承。


有人认为,近年来乡村游方兴未艾,但乡村建设却“有形无神”,这是因为缺乏关键要素——人。这个“人”,即是丁惟建这样的乡村文化坚守者,也是杨雅筠这样的乡村发展者,还有广大的普通村民。


如今,关照“人”,正成为乡村的共同诉求。因为乡村归根到底是村民的乡村。乡村建设,必须构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溧阳市戴埠镇戴南村党总支书记杨旭宇说,他们带好村支两委班子,在全体村干部中凝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力量;通过开展“寻找老支书”“评选新乡贤”等活动,把更多讲公道、能吃苦、有头脑、有组织能力的党员发动起来;还通过“百议堂”收集社情民意,让百姓事百姓议。确保建成的特色田园乡村,是广大村民心目中的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乡村里留得下来的老宅子,不少是“告老还乡”的乡贤修建。资料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学子考取大学,走出乡村,1977年到1980年录取的大学生就有120多万人,其中80%来自农村,未来5到8年,这些人绝大多数将到退休年龄,有一部分会有意愿回乡居住。各地需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和渠道,在乡情乡愁的联结下,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助力家乡建设发展。


“乡村问题是我国重构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关系的核心,体现着多方面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政府对传统农业文明现代转型的预期与制度建设;资本投入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推动;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最重要的是农村广大人民对乡土生活改善的内在需求。”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王铠说。


探索乡村复兴的

江苏路径


8月29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宁举行,会上对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出简要汇报。

  

今年8月,省联席会议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乡村类型多样化和文化特色等因素,本着适度向苏中苏北地区和经济薄弱村倾斜的原则,确定了45个首批试点村庄,其中:苏中苏北片23个、苏南片22个,包含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城镇化即将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符合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江苏省围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推进建设、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并联、聚焦组织实施,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以支撑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多元化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经验。

    

据介绍,目前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将加强与各地的跟踪配合,力争在全省各地形成一批示范性特色田园乡村,并锻炼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乡村工作队伍。


李强

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

——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29日)

李 强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和创新实践。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行动计划后,全省各地、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启动实施试点工作,措施很实在,力度也很大,有了比较好的开端。


今天的座谈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关键举措,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取得更大成效。


一、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是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


乡村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在我省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的就是促进乡村复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守住中华文明之根,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也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也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其建设过程还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乡村复兴的时代呼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视角下,城市被认为代表着开放、进步,而农村似乎成了封闭、落后的代名词。


前些年不少地方热衷于县改市、乡改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种社会心态。如今,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与城乡发展失衡相关,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


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城市文明单极化扩张,而是要同步推进乡村文明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乡村有大乾坤,促进乡村复兴、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作为中华文明之根的乡村的复兴,而且乡村复兴应当成为重要的标志。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自觉,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更加重视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努力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二是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乡村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分布散、区位偏、人口少的乡村走向衰落,一些城市近郊地区的乡村向城市转型,但绝不能让乡村的衰落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乡村不能、也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贫弱地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生态保护的脆弱区域、文化传承的衰弱一极。部署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矛盾解决,吸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回流,提升乡村内生活力。


三是我省已经具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

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较早探索农村工业化,整体经济发展比较快,乡村发展也比较快,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乡村。我省是城镇化进程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地区之一,也是促进乡村复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条件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


到去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7.7%,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会趋于平稳,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更高阶段。


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最近又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更趋明显。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复兴,不论是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工作层面上,我省都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作为。


我们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摆上突出位置,深化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努力形成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


二、准确把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已全面阐述了目标任务,明确了实施步骤。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乡村的现状和实际出发,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乡土气息,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这些年,各地对乡村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加大了投入,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形成一些“建设性破坏”,带来乡村风貌的危机。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个是乡村景观的“城市化”,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把城市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在乡村搞大拆大建,否则就会把乡村变得不伦不类;


另一个是乡村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不宜建过多的人造景观,造大体量的商业街区,破坏景观的原生态,而是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


还有一个是乡村建筑的“西洋化”,不要一味模仿复制很多小洋楼,掺杂许多欧式符号,建筑色彩过于浓厚,与村落整体环境反差很大,会让人产生陌生感、疏离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一定要符合乡村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田园风貌,彰显传统文化符号,使农村更“像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


二是彰显个性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千村一面”,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现实中,有一些乡村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留不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甚至有的乡村如果不标出名字,都辨别不出这个村属于哪个市县。


有学者说乡村文化构建要抓住地缘(自然条件)、血缘(亲情纽带)、业缘(特色产业)、情缘(情感认同),这讲得很有道理。我省南北乡村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地区的乡村,风俗、习惯、文化都可能是不同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要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找到不同乡村的“性格”,内外兼修,多角度、全方位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从外在来说,要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水网地区的乡村就要有水乡韵味,平原地区要展示田园风光,丘陵地区要体现山村风貌,沿海地区要表现海洋风情。


建设过程中,大到标识建筑、总体风格,小到亭台楼阁、路桥岸廊等,都要能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让人感觉舒适、不突兀。从内在来说,要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的独特气质。江苏文化有吴韵、有汉风,还有金陵文化、维扬文化等等,这些都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以依托的深厚文化积淀。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既要有好看的外观、更要有“有趣的灵魂”,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


三是提升多元价值,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乡村的“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当代乡村已不仅被认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从生产方面说,乡村是产业融合的有效平台,在我省苏北地区,对多数农民来说,现阶段要致富,还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不仅如此,未来的乡村也一定会是从事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环境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的理想工作场所,可以成为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现代产业的集聚地。


从生活方面说,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更为生态、更加自然的居住形态,低碳、有机、可循环,而且生活成本也比较低,这种牧歌式、慢节奏的乡村生活,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从生态方面说,乡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环境问题更凸显了村落生态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田园风光、诗意山水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只是村容村貌整治,不能光在外表上修修补补,而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彰显农村多元价值,促进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特别是要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


四是焕发内生活力,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以村民为本,成为本地人居住的地,而不仅仅是供外人观赏的景。


一方面,要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乡村的环境、建筑、民风民俗等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独特的人居生态。一村一落,有的已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集聚的是乡土气息,传承的是亲情民俗,把人都搬走了,只把房子保护起来,见村不见人,见遗存不见生活,乡村发展就失去了支撑,也难以持续。


另一方面,要融入时代感、现代性。乡村复兴既要传承传统乡村基因,又要解决现实发展的需求。要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着力整治乡村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同时,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产业调整、规划变更,一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可能会发生改变,要注意加强新社区建设,发展新的经济功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增强乡村活力。


三、统筹有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整体联动、有序推进。


一要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实践,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在探索中完善思路、推进工作。试点地区要很好地进行谋划,准确理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握好乡村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等趋势及空间分布,注重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空间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做好山水田园环境、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努力做出精品。


在加强专业规划设计队伍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乡村本土技能人才的作用,使做出来的成果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注重试点质量,确保工作实效,不能热衷于拿牌子、玩概念,更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争取做一个成一个,一步一步向前走。


二要强化政策统筹聚焦。要加大有关资金整合力度,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使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领域,提高资金集聚使用效益。在前期示范阶段、对一些基础条件薄弱的地方,政府介入可能要多一些,对一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比较好的地方,以及一些非公益性项目,则可以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利用乡村存量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新用地,同时也要按照相关用地政策,落实用于乡村建设的用地指标比例。要与深化农村改革联动推进,把特色田园乡村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改革成果的集成区,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等方面形成聚焦,试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成果。


三要加强建设力量集成。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要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研究和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学习研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落实。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宣传发动、民主决策、实事惠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要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研究探索有效方式和渠道,让更多乡贤在乡情乡愁的联结下,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建设发展。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积极进行探索,把省委、省政府的这项重大决策部署变成生动实践,努力在江苏大地展现乡村复兴的蓬勃活力。


来源 | 中国城市规划网微信号

据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江苏网等消息整理


本期编辑: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听听江苏“一把手”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