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广州、香港已沦为“环深圳城市”?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广东 成都 重庆 都市圈 规划 上海 北京 道路 广东省 探索 长沙 国家 存量 青岛 城镇化 数据 行业 厦门 湾区 武汉 江苏 日本 浙江 佛山 航空 西安 同衡 广州 南京 乡村 深圳 活动 城市 人口 活力 行政 轨道 片区 区域 开放 南宁 协同发展 交通 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 国际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巴曙松的最新演讲里提出一个让业内震惊的观点:香港和广州,都在环深圳城市群里。网上对此争议不断,但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也撰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期,我们将两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文一:中国未来就看这3大城市群+6大城市!香港和广州都在环深圳城市群


内容来源:深圳淘房志

作者:西柚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银行家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所做演讲——《中国房地产市场新特征与新趋势》整理(内容有删减)



东京经验:“3+6”是中国未来主力城市格局


“樱花时节穿过日本乡村,一个上午,我算了下,总共遇到不超过80个日本人。”


樱花那么灿烂,人都去哪里了?大东京地区和大版地区。


前些日子很火的一个标题是:《逃离北上广深》,逃离了吗?发现还是在一线城市机会更多。哪些城市有人流涌入,那些城市群就被看好。


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曾经有过分散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路线争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时,也提出过著名的东京疏散计划,也曾经担心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于是从大东京地区通过轨道交通,希望疏散部分人群。确实疏散了小部分,但是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群进入东京


资源的分配,产业的聚集,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信息传播更快,虽然基于对大都市病的恐惧,很多国家都市圈的发展,都经历过探索的过程,但目前基本都回归到大都市圈的路上。


中国进入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现在有人流流入的仅限于少数的几个城市群,和中西部几个有活力的城市。所以,可能只是一个三线、四线城市,但是因为在大都市圈的周围,也被纳入调控范围。


未来中国城市的主力格局就是3+6:三大城市群,加上6个主力城市,分别是环北京城市群、环上海城市群、环深圳城市群,香港和广州,都在环深圳城市群里;6个城市是,南京、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3+6核心城市,在全国规模中,人口占比五分之一,GDP占比36.8%,整体房地产交易规模占到全国交易规模60%,新房成交金额占比接近一半,二手房成交金额占比73.5%。


结论: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已定,3+6是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主力城市。




文二:广州、香港:已沦为“环深圳城市”?


内容来源:天天说钱

作者: 刘晓博


巴曙松认为,未来城市格局将呈现“3+6”的局面——环北京、环上海、环深圳三大城市圈和南京、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六大城市。这个看法发布之后,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他是第一个把“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称为“环深圳都市圈”的学者。


此前,提到中国的城市群,一般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称。


如果把“京津冀”称为“环北京都市圈”,大家应该不会有争议,因为这个片区不大,而且北京的实力超群,无论是从政治活动、国际交往、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要素的汇聚还是交通地位,北京在京津冀地区都是超一流的。


把“长三角”称为“环上海都市圈”会有争议,但争议不大。争议点在于,这个片区太大了,用“环上海”概括未必准确,上海的辐射能力未必能达到;大家也能接受,是因为类似“沪杭宁大湾区”这种提法不靠谱,把长三角完整的经济区强行切割,无视江苏的存在。


“环深圳都市圈”这个概念此前也有,一般是指深莞惠三市,最多加上汕尾和中山。但把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统统视为“环深圳”,几乎就是把“粤港澳大湾区”看成是“环深圳城市群”,这种提法有点“石破天惊”。


要知道,香港和澳门都是相当于正省级的“特别行政区”,而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深圳虽然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但行政级别仍然是低于港澳的,跟广州只能打个平手。


深圳在珠三角的确没有达到北京在京津冀、上海在长三角那样超群的地位。另外,珠三角从诞生那天起,就跟京津冀、长三角的气质不同,发展道路不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京津冀称为“父子圈”、把长三角称为“兄弟圈”,而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合伙人圈”。


所谓“父子圈”是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看起来是三个省级区域的事情,但背后站着中央政府。所以,这个圈子好比是“一个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协调起事情来雷厉风行,计划、行政命令起到主导作用。最终,京津冀优质资源的70%以上,被北京拿走。如果你没有感觉,可以查查京津冀各汇聚了多少资金,还可以看看三地机场的航空客运量是多么的悬殊。


长三角是“兄弟圈”,上海的一把手是政治局委员,地位高于江苏浙江两省的一把手。而且国家明确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江浙两省必须配合。上海的港口建设需要占用浙江的岛屿时,浙江只能拱手相让。但这个圈子毕竟不同于京津冀,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协商。所以,上海垄断长三角优质资源的能力,远远不如北京在京津冀。


珠三角则是“合伙人圈子”。港澳跟广东省是三个关税区,有海关,有制度差异。所以,资金、人员、物资的流动受到很多管制。中国一共有5个一线城市,在这个区域里就诞生了三个一线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充分说明了资源在这里的均衡分布。


深圳这些年发展势头非常好,尤其是科技领域进展迅猛,拥有的国内发明专利仅次于北京,超过上海;拥有的国际发明专利,则占全国的一半,远超北京、几乎是广州的10倍。


此外,深圳汇聚的资金也达到广州的1.35倍,超过了“广州+佛山+肇庆”。但即便如此,深圳汇聚的资金总量仍然少于香港,只有香港的65%。


另外,深圳在交通枢纽地位上,也弱于香港和广州。至于医疗、教育、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与香港和广州更是差距明显。


香港有89个各国领事馆,位居全国第一(北京的是大使馆,不可比);而广州拥有54个各国领事馆,位居全国第三。至于深圳,还没有一个领事馆(上海拥有72个领事馆,成都有17个,重庆有10个,沈阳有7个,昆明、南宁各有6个,武汉有5个,厦门青岛西安各有3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外溢的购买力来看,深圳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地域购房的人数、资金量上,深圳都是第一名,而且遥遥领先。而过去,这个“王者地位”是香港人拥有的。


统计显示,2016年深圳人在东莞购买新房3.9万套,占东莞全部新房销售的50%;在惠州购买新房8.35万套,占惠州全部新房销售的55%;在中山购买新房4.7万套,占中山全部新房销售的50%。2016年,深圳人仅在上述三个城市的跨境购房就达到了17万套,这还没有包括二手房。


此外,深圳人还涌向香港、广州、澳门、珠海等城市买房,比如腾讯的高层普遍在香港购置了房产。所以,如果从房地产行业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确已经是“环深圳都市圈”了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这里面最大的看点,仍然是交通(金融业开放必然在上海突破,而不会在这里)。我此前在文章里预言过,最有价值、最值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基建项目,大部分跟深圳和周边城市的连接有关,比如深中通道、深中地铁、深圳在惠州的第二机场、深圳连接东莞惠州的地铁等等。


这就是当前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矛盾:


深圳在崛起,在发展更大的作用,从发展的眼光看深圳已经是中心;但另一方面,从存量上看,深圳的优势仍然是局部的,而这个圈子的气质决定了,它不完全是一个“大家环绕着谁的圈子”。


注:文中内容有删减


来源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观点碰撞:广州、香港已沦为“环深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