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海达·莫里循女士
海达·莫里循女士(1908-1991),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她少年时代就爱好摄影,自1929年起在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
毕业后1933年,她应聘来到北京阿东德国照相馆做管理工作。1933-1946年在北京居住期间,她先后到河北、陕西、江苏等省采访拍摄,作品达1万多张。
本辑影像,海达·莫里循女士主要拍摄于南京,记录南京城市建筑风光及百姓平常的市井生活。
在南京,海达·莫理循拍摄了大约1000多张照片。据说这些照片是应德国政府之邀拍摄的,后因中国抗战及二战爆发,照片辗转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今天我们能欣赏这些照片实属不易,文中照片出自哈佛大学网站。
1940年代,南京城墙。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国民大会堂。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做蒸儿糕。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摇鼓招揽顾客,这位摊贩是做混沌生意的。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做花折伞的店铺。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民国南京气象台。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城墙外的秦淮河。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海达·莫里循/摄。
桥中间部分是活动的,为防止有船通过,下面被临时填土了。
1940年代,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的亭子,今天我们见到的已经是重建的。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城墙边穷苦百姓的草房。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北京西路,路上跑的是江南公交中巴车。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酒坊。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编织店。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摘棉花。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给蔬菜浇大粪。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卖炭翁。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蒸糕。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太平南路的国际饭店。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城内百姓民居。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一户民居家的正门,这户已经用上电了。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一位南京汉子的穿着。海达·莫里循/摄。
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原为国民政府考试院,解放后为南京市政府所在地。
海达·莫里循/摄,大约拍摄于1940-1945之间。
民国时期,南京,街上做葱油大饼的摊贩。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城南,龙门街附近的永安商场。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民国政府外交部,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政府东侧的武庙。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下马坊。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中山门外侧,当时大门是可以关闭的。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经理总监部。海达·莫里循/摄。
1943年前后的南京新街口中正路,现改名为中山南路。 海达·莫里循/摄。
图中可见1935年建成的“大华大戏院”,就是今天的大华电影院。其隔壁便是“中央商场”。
南京,通济门外大街。海达·莫理循/摄,大约拍摄于1933-1946年之间。
南京,从文德桥看秦淮河。海达·莫理循/摄,大约拍摄于1933-1946年之间。
1940年代初,南京,中华门外的南门长干桥,远处为雨花台。海达·莫里循/摄。
长干桥于1937年被炸毁,炸毁的痕迹尚可看得见。
1940年代,南京玄武湖公园,那时叫“五洲公园”。海达·莫里循/摄。
1943年前后的新街口,这座高层建筑就是现在的东方商城。海达·莫里循/摄。
转盘中的孙中山铜像,为孙中山日本好友梅屋庄吉于1937年赠送给中国的,也就在这一年日本全面侵华。
1940年代,南京,一对母子。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南京工学院,当时的中央大学。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踩水车。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城墙外农夫用水牛犁地。海达·莫里循/摄。
1940年代,南京,插秧,地点大概是在幕府山到燕子矶之间的江边。海达·莫理循/摄。
1940年代,南京,代写书信的摊贩。海达·莫理循/摄。
1940年代,南京,巷子里的当铺。海达·莫理循/摄。
1940年代,南京,做挂面。海达·莫理循/摄。
1940年代,南京,从冶山道院看紫金山。海达·莫理循/摄。
转自罕见老照片微信号
本期编辑:王 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一直未公开,藏在哈佛图书馆的民国南京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