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眼中的城市是什么“形状”?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地图 社区 城市设计 规划 街区 道路 保护 探索 长沙 智慧城市 国家 居住 汽车 城镇化 数据 美国 案例 管理 艺术 空间规划 系统 会议 如何 建筑 创造 设计 空间 公交 环境 导则 南京 小区 深圳 活动 模式 城市 小学 人口 尺度 自由 地理 区域 公共空间 战略 入口 指引 研究 开放 总体规划 结构 城市公园 可持续 学习 公共服务 服务 方案 背景 改造 街道 步行 编制 交通 策划 公共交通 市政 实施方案 开放空间 国际 展示 权力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是否还记得

你的童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这样似的?



还是这样子?


记得从前大街小巷都可以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去一趟游乐园就像过节一样


现在

孩子们的童年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一样了

你觉得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儿童友好型城市”



随着二孩时代到来,如何建一座让儿童能自由探索、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城市,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


同时,这也被纳入当下广泛讨论与推进的“智慧城市”的框架中,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正在思考如何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预计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突破10亿。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国儿童将在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迅速的城市化给人们带来更方便的生活和工作选择,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对城市设施和服务提出挑战。 

 

城市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最应该让谁知道?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城市管理者习惯于通过媒体、城市规划馆等把一个个规划和建设项目告诉市民,习惯于推动智能城市的硬件建设,比如大数据项目。


城市不只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对孩子的权力保障就是一种重要的软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城市是由现在的孩子来主导。


1

什么是儿童友好型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是指致力于充分落实儿童权利的地方政府系统,一个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新城市。


其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无论大小的任何政府地方体系,其应在实践中从政策、法律、项目、及预算方面体现儿童权益,并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当中。


城市是一个母体,抱持生活在其中的儿童,看到他们的成长、容纳孩子的攻击性,帮助孩子发展创造性。可是,对于城里的父母来说,孩子们可以去哪里玩耍,可以在哪里消磨攻击性、发展创造力却是一个大大的难题,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城市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就是形成一个完善的、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使其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安全地玩耍与学习。


2

背景和原则


背景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从根源上促使人类对效率提升不断追求。现代城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愈发显示出效率至上的根本特征。


顺应需求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被拿来使用,并在看重发展效率的政府支持下成为业界主流,这无疑推动着城市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显然,这种情况下最先受到伤害、且受伤最大的是没有任何利益与效率诉求的儿童群体。他们没有任何实际话语权,却必须生活在为成年人创造的城市中。



无处不在的噪音、形形色色的污染、飞速穿梭的汽车,冰冷的混凝土丛林……现代城市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剥脱儿童群体的空间,使其只能在缝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中国同样如此。国内虽将3.6亿儿童(2009年统计,其中有1.6亿生活在城市)称为“祖国花朵”,但其城市的空间权益却被长期严重忽视,城市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基本围绕成人的需求进行。


而且由于国内城市政府首长对于投资的偏好,一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把建造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简单等同于为建设儿童相关的大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建设青少年宫、儿童公园、儿童乐园等大型设施的高涨热情,以及对迪斯尼、欢乐谷、甚至星期八小镇等大型主题乐园的追捧。


实际上此类大项目服务半径过大,实际效率很低,加之其快餐式的儿童娱乐文化,更掩盖了绝大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对儿童的漠视、以及儿童随时随地玩耍游乐的真实需求。


而国际上对儿童友好型的城市空间早已开始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作为开端,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发布,它要求城市应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代表人类未来的儿童居住,并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随后,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和提倡的“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这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的“大宪章”,从根本上推动了其建设。


现阶段,这种城市发展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400多个城市通过不同的努力,已获得“儿童友好城市(CFC,Child Friendly Cities)”国际秘书处的认证,如伦敦、慕尼黑、布宜诺斯艾利斯、西雅图、哥本哈根等,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而在这些城市中,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都是建设的关键。这种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为儿童及城市的未来都投下了一抹光亮。同时,也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建设,也提供了成功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经验。


原则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



也就是说,所谓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街区或城市,而是通过一定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应以原有城市为基础,重点保护儿童以下空间权利:


(1)可以独自在街道上安全行走;

(2)与朋友见面和玩耍;

(3)生活在一个未受污染和有绿色空间的环境中。


国际上很多城市正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寄望于通过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达到“儿童友好城市”标准,实现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纽约,现在正努力在中央公园中重建和强化儿童游乐场,力图形成新的吸引力,塑造更针对家庭的中央公园。


总而言之,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儿童友好城市的空间理念非常明确和统一,就是重点在“对儿童不歧视、符合儿童最高利益、保障儿童生存和获得最大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儿童的观点”(《儿童权利公约》所阐明的四大原则)的儿童权利保障上,在街区或城市中要充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

国外成功经验


 

瑞典·斯德哥尔摩


社区迷你动物园


瑞典孩子全年有184天上课、181天放假,不去上课时,他们待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家里,而是公共场所,主要是学校、公园、游乐场和各类儿童体验中心。


瑞典孩子一岁起就上幼儿园,每天在幼儿园待6-8个小时,很多公园都规划出大约20%的面积用于儿童活动场所,许多儿童长时间活动的地方成了家庭友好的空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由此而生。


所以,瑞典城市大都十分注意儿童设施的规划建设,斯德哥尔摩市政当局还提出口号:一切发展都是儿童至上。


城市儿童友好步行道


斯德哥尔摩保留了充足的开放空间作为公园和绿地,和庞大的城市公园网络。虽然城市发展趋势高密化,游乐场兴建数量在减少,但单个游乐场面积和设施却在增加。


一些私人公园转化为公共公园,公共公园中的游乐场面积有所扩大,公园和社区里的游乐场也得到了更新和升级。 


在斯德哥尔摩,游乐场经历了从标准游乐设施到个性化手工艺游乐器械的发展。这个变化来自政府、规划师、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齐心合作。这种方式不一定增加成本,却大大增强了游乐场的品质和独特性。


常规的瑞典游乐场会包括沙坑、秋千、滑梯和攀爬装置等。一些游乐场还有水景、石块、灌木、树林和可移动的材料,这些材料非常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另外,“公园乐玩”(parklek)项目(在瓦萨公园和罗兰姆荷夫公园中都有此项目,它是大人组织的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活动)给公园和游乐场增添了额外的亲和魅力和冒险乐趣。八个游乐场中,两个有围栏:一个是在幼儿(0-3岁)游乐区设有围栏,另一个是因为顺用了原来城市庭园的地理位置和四周的居民区单行机动车道,仅在游乐场外围增加了趣味感很强的围栏。


安全方面,游乐场地面和落地区域都铺上了自然沙土和人工减震塑胶材料。而游乐场中选配的绿植则注意了回避了那些招惹蜜蜂蚊虫的植物和过敏性、有毒性植物。


 

丹麦·哥本哈根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给骑自行车的市民以尊严的城市。这里近40%的家庭有带童蓝的自行车,孩子们从有记忆的那天起就喜爱上了自行车。这里的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习骑车,六七岁就随父母上路,十岁左右就考自行车驾照。


市政厅专门建设了迷你型的市政道路环境,孩子们预约体验骑自行车的乐趣。这样一代代地教育下来,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从20世纪初开始系统兴建以来,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哥本哈根的点状游戏场地已经发展成为以居民小区场地为基础、公共场地为骨干(社区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园绿地游戏场地)、机构附属场地(幼儿园、学校、医院、教堂等的儿童游戏场地)为补充的层级结构体系。


其空间设计注重吸引性、冒险性和益智性,并尽可能考虑与其它家庭成员需求的结合,同时多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也为儿童提供接触自然的城市空间。


 

美国·丹佛市



致力打造“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的丹佛市,构建儿童友好城市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见学地景”(Learning Landscape),现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尺度儿童友好户外游乐空间环境的出色案例。


自1998年开始,政府联合私人、尤其是科罗拉多大学景观建筑系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将全市46块废弃的学校场地改造为充满吸引力的、多用途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其设计均由科罗拉多大学师生完成。


每一个见学地景空间,都包括以下的一些设计要素:社区入口、阴凉处、公共聚集区域、自然野生公园、户外艺术、多用途场地、硬地游戏教育元素、可参与的安全游戏设施、创新游戏元素等。


不仅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的游戏空间,也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见学场所。


多个见学地景空间逐步形成网络,成为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步行可达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地,大大提升了丹佛的儿童吸引力和城市魅力。


由于获得了巨大成功,2003年城市政府更投票通过增加1000万投资对其增设。


4

国内实践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突破10亿。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国儿童将在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而城市设施和服务也需要因应新形势而做出改变。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西雅图、伦敦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认证。而中国,这一方面仍需努力。


儿童友好城市”的长沙规划实践


长沙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并在2016年的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提出。


长沙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由市教育局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创建“儿童友好城市”,需要首先从规划层面进行框架设计。


1、进行框架设计明确规划路径



针对“儿童友好城市”核心内涵,设计了规划框架明确了规划实施的路径:


一是在长沙2050战略规划中,将儿童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理念纳入,开展2050儿童参画活动,让儿童充分表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想象与想法。


二是编制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导则,更加深入的将“儿童友好城市”的国际定义与规划相结合,提出长沙城市儿童友好性规划评价标准,并初步提出典型儿童空间规划设计指引。


三是建立实施项目库,包括儿童友好校区、儿童友好社区等多个项目,以项目为抓手进行规划实践。


四是通过项目的编制与实施,进行模式的提炼与推广,并反馈到建设导则中不断修订完善。


2、纳入战略规划传递价值导向



长沙2015年开始编制2050战略规划。在此轮战略规划中,将“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纳入了城市发展目标。为了让儿童享有规划参与权与建议权,充分表达其对于城市发展的诉求与愿景,规划部门以规划展示馆为阵地,组织开展了“儿童参画2050”主题活动。


该活动主要目的:


一是让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想2050年的长沙。


二是通过认知地图等形式,了解儿童所生活的积极与消极空间。


三是面向家长调研城市儿童友好度的感知情况。


在长沙重大规划编制过程中,让儿童参与其中,这是首次尝试,是公众参与的突破。这也是一种规划价值观的传递,规划应以一种更为亲民的态度贴近城市中不同人群的需求。


3、编制规划导则指导项目建设


通过导则的编制与研究,重点是按照CFCI的标准,建立“点空间+线空间”的两大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体系行动计划,并选取典型的儿童活动空间制定空间建设的导则。


“点空间”是指通过多层次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的斑块状布设,破解城市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实现儿童空间的回归,同时增加趣味化的教育功能,以保障儿童的发展权和参与权。


“线空间”是指通过上放学及活动路线的完善,满足城市儿童的基本安全空间需求,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


以两大体系为框架,梳理出与儿童生活学习相关的主要“点空间”与“线空间”,进而形成相应的行动计划,当然点空间与线空间并非完全的隔离,存在着空间的交织。


4、开展校区周边优化设计探索实践方法


长沙的儿童友好城市项目实施以小学校区周边交通及公共空间的改善为切入点,探索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方法。该批项目在全市的五个城区选择了十所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学生规模较大且临近城市主要干道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及交通安全的小学,重点针对其交通及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善。


工作包括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两个环节。在规划编制中,成立了以规划部门为主体的工作坊。通过科学合理的编制优化设计规划方案后上报市政府同意,由区政府牵头街道进行改善项目实施。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推动作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报道。


在此轮校区优化设计中,秉承“人人都是规划师”的理念,开展极具针对性的公众参与,动员儿童及家长全程参与是最大的规划亮点,在方案编制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例如:“我是小小规划师”主题绘画,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绘出如何提升校区周边“儿童友好度”的方案,包括孩子们常使用的设施(如儿童过街爱心斑马线、公交车站)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井盖)。一些好的作品将纳入到项目实施中,考虑在上放学路径的主要交叉口、井盖、社区文化墙将孩子的作品喷绘上去以起到警示作用。


5、政民互动促项目实施



通过规划编制最终策划形成了每个校区的项目库,包括近期与远期。其实施推动方式主要有几种:


一是学校近期项目,由区政府牵头街道及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一些投入小、见效快的项目优先得到实施。


二是对于全市性的项目,由市政府组织、民众参与、部门合作实施。


除长沙市以外,深圳、南京等城市也已经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


2016年,5月31日,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透露,深圳将“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深圳市“十三五”总体规划。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官员安塔说,深圳是第一个提出这一目标的中国城市。



今年4月12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十三五”儿童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南京一个发展重点项目就是儿童公共服务推进行动,包括公共交通增设儿童椅,公共厕所建有儿童坑位。


目前全国14岁以下儿童超过2.2亿,由于儿童自身的脆弱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儿童专用设施缺失的现状,近年来多地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在公共场所增设儿童厕位和儿童洗手池,并纳入强制建筑标准。如今,南京市将推进儿童公共服务行动写入“十三五”规划,加强公共场所儿童生活便利设施的建设,有助于让孩子拥有更友好、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公共服务多些“儿童视角”。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公共设施建造和管理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便利。同时,儿童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他们自己最清楚。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们参与到有关决策中,自由表达愿望诉求,我的权利我做主。


5

他们怎么说


不同领域的实践者,也正在思考如何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 :


规划的小目标,就是孩子上学不用家长接送。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共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


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回归儿童视角,关注儿童需求;要倾听儿童的想法并注重儿童参与;在信息化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做好儿童未来空间的设计者、规划者、建设者和服务者。


瑞典驻华大使馆大使林戴安:


中国正站在城市化的关口,在进行城市现代化时,把城市变成智能型、友好型至关重要。


孩子们的心愿:


“我想设计一个游乐场,里面有许多游乐设施。可以免费玩,放了学可以进去。我想建一座天桥,这样就不用走马路了,还不用闻尾气。”


“我希望马路上的斑马线变得更醒目,司机就会给我们让路了。”


“我每天上学都走路,偶尔坐车。所以,我希望有一个免费巴士,天天送我们上学。”


*内容综合澎湃新闻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消息



城市塑造孩子,孩子再塑城市。


周杰伦的歌中唱过这么一句:


“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院子里有秋千可以荡?”


所以,问问你自己,你的孩子,

他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什么形状?



文末留言告诉小编

你希望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应该是什么呀的?



转自中国城市规划网微信公众号

本期编辑:王 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孩子们眼中的城市是什么“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