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六朝古都南京,以古朴厚重的历史、大气浑然的山水、灿若云霓的文化倾倒中外游客。在远行的游子心中,一湖烟雨、满街法桐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
记忆中的南京钟灵毓秀,发展中的南京今更美好。品味今天的南京城:鸡鸣古塔与紫峰大厦并立,“刷”出古韵今辉交融的城市天际线;长江大桥与过江地铁并行,奔涌着生生不息的创新发展活力;阅江楼下梅子洲头,河西新城与江北新区辉映出更加壮阔的大江风貌;秦淮河畔老城南里,古城韵味不减当年,举手投足间显现着现代化、国际范的都会气质……
高桥门枢纽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吴彬 摄
今天的南京,经济总量迈上万亿级台阶,城乡面貌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书写着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崭新发展篇章。千年古都在传承历史之中更加日新月异,在守护着天生丽质的同时更显瑰丽动人,在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新的定位下,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初夏的金陵荷风扑面、绿树成荫,迎接着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四方宾朋,同时也发出一份情深意切的“回家邀约”:共叙乡情、共享机遇,与发展中的南京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精细化建设管理,让城市更宜居
钟情于一座城市,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它让你觉得环境宜人、出行顺畅、生活美好。如今,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南京市民的真切感受。
北京东路整治凸显精细化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崔晓 摄
今年1月18日,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南京实现了地铁七线运营,运营里程达258公里,中心城区“井”字形轨道交通网架正式形成。
2016年1月1日,我市“井”字加外环快速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江隧道正式通车,有力助推了江北新区的发展。至此,南京已建成包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长江四桥、地铁3号线、地铁10号线、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大胜关铁路桥在内的9条过江通道,未来还将规划建设21条过江通道,大江南北比翼齐飞。
铁路、公路、航空等大交通建设,也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便利。高铁纵横,以南京为中心,往北至北京、东北,东至上海,西达成都、南宁、昆明,南抵福建、深圳;随着投资百亿元的禄口机场二期工程投入运营,南京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实施城市更新和修补,是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问题,增强老城区功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2011年-2016年,全市共完成棚户区改造1385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449个。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优化片区整体环境,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基础设施……老城正在焕发“新生机”。而今年,南京聚焦一批阶段性见成效的民生小事、实事,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开展“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从地上到地下、从“面子”到“里子”、从水面到岸上,实施道路综合整治、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沿河环境整治、管线下地改造、绿化景观提升、老旧小区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城市亮化建设、城市公厕改造和强化建设管理,彰显“山水城林”特色禀赋,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已有22条道路、340条背街小巷、29条33段河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新改建41个游园绿地、新建9处城市绿雕、在道路节点营造100处花境微景观,645座公厕翻改建,治理400万平方米违建,整治240个老旧小区……从基础设施到民生短板,从城市功能到宜居环境,聚细聚精、集小成大,打造群众满意精品工程。精彩不在远处,就在这座城市的悄然变化之中、一草一木之间。
“创新之城”活力四射,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今年初,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迎来新成员——2016年,南京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11个GDP超万亿的城市。曾经的“工业重镇”南京,发挥科教名城优势,成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长三角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实力之城。
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南京的一家老牌工业企业。因自主研制的风电用齿轮箱取得突出的全球市场业绩,它被国家工信部评为“2016年度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南高齿已累计向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5万多台风电主齿轮箱和30万偏航变桨驱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1%。
回顾历史,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曾是南京工业经济的绝对支柱。而当城市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南京将产业转型的突破口瞄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全市之力重点推进。
越来越多像南高齿这样的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沿,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同时,越来越多“新鲜血液”加入,汇成了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新兴产业集群:华为、中兴等软件企业集聚的软件谷,集成电路巨头和配套设计项目汇聚的江北新区,创业项目集聚的未来网络产业小镇,还有高新区的卫星应用产业园、溧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早在2013年,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就已超过三大传统产业之和。“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达29%。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二期项目产业定位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城市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得益于科教名城资源禀赋的强力支撑。
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教人才云集,这些南京引以为傲的资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南京不断培育科创中心、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出台“创业南京26条”等含金量极高的人才政策,搭建留交会等引才平台……南京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加快进入南京,蓬勃生长。
去年,南京新增各类众创空间7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1家,新增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培育自主创业者1.6万人。刚刚过去的4月份,南京再次为创新创业延揽英才。2500多名海内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博士人才来到南京参加“留交会”,最终,达成落户创业意向300多个,近200人拟申报南京“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这些力量,正汇聚成南京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强大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河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达到七成。今年以来,南京以更坚决的态度,对环境污染零容忍,曾被媒体称为“环保风暴”的治污行动,在南京已成为常态。
3月21日,市政府召开“263”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行动全面启动。“两减六治三提升”,这场由省委、省政府发起的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在南京有了更重更多的内容:“2”是指两减,即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南京在省里“两减”基础上结合地区突出问题,增加了铸造企业整治,也就是“减铸造”。“6”是“六治”,是指治理太湖及长江流域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和环境隐患,南京在省里“六治”基础上增加了扬尘治理。“3”是“三提升”,是指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和环境执法监管水平。
市委、市政府对“263”专项行动高度重视,行动目标被分解到各个区、园区,纳入主要考核指标。
城市黑臭河道是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也是南京的生态短板,多年来污水汇入河道的粗放方式,让城市河道形成污染痼疾。面对水污染,南京市拿出了比治霾更大的决心——开展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整治治标更治本。内秦淮河、金川河、农花河……通过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工程,这些南京人熟悉的黑臭河道正在变脸,变成城市的风景线。
逸仙桥至大中桥段内秦淮河经过综合整治,仿古凉亭、复古壁画取代了原本杂草丛生的沿河小道,附近的居民来到游园内休闲。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崔晓 摄
空气优良天数要达七成。年初,南京确定了这样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从近5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看,南京的优良天数比例都未超过65%,达到七成的“底气”从何而来?
从持续推进的产业转型和减煤行动中来。近5年来,南京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今年更是提出大幅削减燃煤消耗总量,全市全年燃煤消耗量首次明确要低于3000万吨。抓住了减煤、减工业排放就是抓住了治理南京空气污染的“牛鼻子”,连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今年一季度,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八成,为有空气质量指数监测以来最高。
从不断提高的污染管控措施中来。防治大气污染,除了控制工业排放,提高扬尘管控能力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能力等措施多管齐下。从最初的治霾到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跃升到新的层级。
从常态化空气质量管控措施中来。每年冬春季节是南京PM2.5污染最重的时段,至2017年春,南京已连续3年开展冬春季节空气污染特别管控措施,对高污染企业采取常态化停产、减产管控,发生重污染天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去年底至今年3月,南京没有发生一天重度污染天。夏季的首要污染物是臭氧,今年,针对臭氧污染,南京除了对其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外,还将首次采取臭氧污染应急措施,誓要控制夏季臭氧污染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
美丽乡村建设,建出村美人富新气象
为了破解城乡二元发展难题、拉长“三农”发展短板,市委、市政府将美丽乡村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重要内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持续全力推进。南京乡村复兴脚步逐步加快,“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逐渐增多。
在江宁西部旅游环线茶文化村黄龙岘,千亩茶园连绵起伏,勾勒出曲折玲珑的墨青色天际线。山脚下、树林中,宛如自然生长的农家建筑白墙灰瓦,正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宁田园风光。游客自在徜徉其中,既可观赏景色,也可品尝农家美食,逛累了还能在当地民宿小住一晚,零距离体验乡村夜色。
获得“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的浦口永宁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丁劼 摄
随着美丽乡村特色村、示范村数量逐渐增多,南京美丽乡村从“盆景”变成了“百花园”——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1800多平方公里,市级以上示范村200多个,江宁黄龙岘等12个村先后被农业部、环保部、住建部及国家级新闻媒体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荣誉称号。
美丽乡村建设,建出了村美人富新气象,更为南京增添了新的城市名片。市委农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快,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等方面收效显著。
在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下,南京诸多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将环境整治与生态创建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净化农村村庄环境为主的综合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实现被征地农民全员进保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居民低保同标并轨、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幸福乐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7000多元,农家乐经营户户均收入超25万元。示范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就业创业,有效解决了空心村、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获评“南京市社会建设创新十佳案例”。美丽乡村已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十三五”期间,全市每年将建设各类示范村180个,到2020年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覆盖面积、建设数量均占到全市面积和规划保留村庄的50%以上;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3000平方公里,占郊区面积的50%。
持续改善民生,百姓共享发展蛋糕
六合区雄州街道泰山社区居民陈翠萍和丈夫、儿子都是残疾人,靠收废品维持生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家人都进入低保范畴。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初,陈翠萍患了乳腺癌。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大病医疗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低保金年年都在涨,现在一个月有750元,加上残疾人和重病补助,全家每月有近3600元的收入。女儿也上大学了,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对未来的生活,陈翠萍充满希望。
从去年7月1日开始,南京城乡低保统一提高到750元/月,陈翠萍正是城乡低保统一提标的受益者。
今年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2.53亿元,同比增长7.7%;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6元,同比增长9%;全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实施了住房保障、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整治等35件民生实事。
经济发展,要让老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南京在经济发展交出满意答卷的同时,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市民“钱袋子”更鼓,生活品质更优。
从2001年起,我市连续16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累计增长4.6倍。目前人均月养老金达到2781元,位列全省第一。
自2015年起,全市各区全面实现参保缴费、政府补贴、基础养老金等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城乡同标,全市各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月最低计发标准分别由220元和275元统一提高至31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同步并轨。2016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计发标准再次提高到345元。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超80%,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大力推动“医联体”,近600名大医院专家来到社区医院坐堂问诊;建成1200多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7%的街道至少设立一个中心厨房,助餐服务近400万人次……一桩桩民生实事的推进,让820多万南京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迈上新台阶。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发展的南京更美好 ——写在江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