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过去的“慢”是一种“朴素的精致”,如今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好。诸多街道车辆集聚,机动车挤占骑行和步行空间,街道设施杂乱无序,缺乏整体空间设计......
充满活力、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在街道中增加对步行、自行车和城市生活的关注,对于实现该目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前,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编制研究了《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称《导则》),给出了今后南京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方向,为街道设计工作开展提供了从规划理念到具体物质空间要素的不同层面的指引。下面,规划小编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下~
街道承载着每一位市民的日常出行和各类相关活动,是城市中最普遍存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
规划设计师眼里的街道
如此“复杂”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拿着你给的照片,熟悉的那一条街,只是没了你的画面......”你眼中的街道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画面,而规划师眼里的街道有——九个基本类型↓
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综合性主干路
次干路: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次干路、综合性次干路
支 路:交通性支路、生活性支路、服务性支路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根据街道的地段属性、景观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使用管理特征,规划师眼中还有一些特色类型的街道,典型的有景观性街道、历史性街道、商业街、各类专用街道。
规划师眼里的城市街道由街道路面、沿街地块、建筑界面、街道绿化和街道设施等要素共同构成。
提到南京的街道
你会想到啥?
提到南京的街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高颜值梧桐树下的林荫道,“人藏树下走,车在林中开”,南京主城区的主干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如三中路的梧桐、北京西路的银杏、北京东路的雪松和太平北路的水杉等等。
民国时期,我国最早城市规划——《首都计划》中,南京就规划有建立林荫道的设计。
△《首都计划》中的《南京林荫大道系统图》
除了林荫道,南京历史积淀深厚,许多街巷有着曲折的故事,“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游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有着一处处的历史遗迹和赏不完的金陵风情。
南京的街道充满活力,这源于南京本身就是一座活力之城,青春之城。南京的街道是融于山水城林的有机街道,山清、水秀、林幽、城奇,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小街小巷充满生活气息,富强、智慧、友爱、宜居......生活在南京,满满都是自豪感和幸福感!
《导则》结合南京实际,提出了街道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街道不仅是城市最基本的交通服务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之一。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加强街道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
理念一:以人为本,关注街道所有人群的活动而不仅是机动车通行
以人为本,就是在街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非机动和步行通行及沿街活动的需求,明确非机动和步行通行的优先地位。
要在观念和实践中真正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必须应用系统方法对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
理念二:系统协调,关注街道网络及街区用地协调而不仅是街道本身
系统协调,就是在街道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的网络属性,以及道路交通与沿线用地性质和建筑功能的关系,从交通单一功能诉求向交通——用地发展复合的方向转变。
这样的系统协调要求将沿线用地的性质、街道服务于沿线用地的职能属性纳入考虑范畴,对街道空间资源的分配、地块出入交通的限制和引导、用地功能和建筑界面等提出更多的要求。
理念三:空间整合,关注街道的整体空间环境而不仅仅是街道路面
空间整合,就是将由两侧建筑界面和街道路面共同围合而成的空间进行整体设计。
要实现街道空间的整体塑造,需要对道路红线内外进行统筹,将设计范围从红线内部拓展到红线以外的沿街空间,将关注对象从单纯路面拓展到包括两侧界面的街道空间整体,需要突破既有的工程设计思维,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 历史风貌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导则》指出,优化街道网络级配和交通组织方式,建立合理的街道职能体系,通过适度隔离不同交通方式、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等方式使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有序交汇、安全共享。
《导则》指出,强化慢行交通的系统性,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复合利用,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通过优化步行与公交、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协调等方式提供开放、舒适、易达的空间环境,增进市民交往,提升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导则》指出,加强慢性系统和轨道交通站点、公交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
《导则》还建议,提供良好的慢行和公交出行条件,加强街道沿线绿化和地面雨水排放的引导,推广绿色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导则》指出,结合场地自然、人文条件进行街道网络设计,结合沿线功能业态特点和地段人文特点进行街道空间设计。地面铺装、设施家具、绿植配置要结合周边环境特征,塑造特色。
《导则》指出,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强度和功能业态复合度。加强非机动车停车与地铁、公交等目的地的结合。
控制街道路幅、街道红线切角距离、建筑退让红线距离、绿化分隔带宽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导则》指出,推广交通信息和管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高公交信息、换乘系统、停车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以提高智能化出行水平。鼓励街道附属设施和家具的整合及智能化改造。
《导则》条文将落实到三个具体的设计层面
△南京老城的街道肌理
△街道物质要素分为地面铺装、交通设施、市政实施、街道家具、街道绿化和建筑附属设施六类。
街道设计留住城市的人文历史、商业环境、建筑风格等“基因”,留住市井的烟火气,留住慢慢踱步、顺畅骑行的风景线。期待未来的南京街道,步行愉悦,骑行安全,沿街店铺有人气,住宅街区安定祥和,有历史故事的街区可细细打量,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亲近......
目前,《南京街道设计导则》还在编制研究和不断完善之中,大家对街道设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在文末给规划小编留言吧~
本期编辑:王虎 俞又丹 原创整理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规划师眼里的南京街道,留住城市的“基因”和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