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的人文模式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工业 规划 上海 北京 开发 行为 案例 如何 建筑 设计 空间 欧洲 环境 小区 乡村 城市 模式 农村 花园 研究 开放 可持续 生态 服务 特色 农家乐 背景 人物 星空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的乡村旅游可以说贯穿文明和历史,无论思想、智慧、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以乡村、田园、自然为灵感之源。古今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对纯朴乡村的心灵需求是相通的,因为同根于传统的智慧与文明。针对国人的心灵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可以为繁荣、持续却粗放、重复的乡村旅游增添内容。




一、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心理”有何意义?


1.何谓“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据说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它和普通旅游的显著区别在于“乡村”的地域特点,与之相对,或许可以有“城镇旅游”、“工业旅游”。但如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步,使乡村成为回归和亲近自然的去处,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需要到乡村去感受田园的趣味,因此“乡村旅游”的兴起,伴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繁荣以及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2.何谓“中国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固然有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东西方的乡村旅游模式也可能大同小异,但中国作为东方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独有的文化赋予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气质,同是乡村旅游,中国人对乡村、山水、自然的感受也许不同于西方人。如果粗略地比较中、西方的乡村,或许只是规划、建筑、风景和风俗的不同,但若要深入地挖掘符合游客深度需求的乡村旅游,其背后的心理和心灵追求必定不同,抓住心灵,才抓住了“旅游”或者“乡村旅游”的本质,而中国的心灵,又有其特别丰富、博大的人文背景。因此,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的心理背景,了解心灵,从而提供“贴心”的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为中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借鉴。把握“乡村旅游”关于文化和心理的根源,使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更深入地满足国人心灵需求。


二、本文中的“心理”和“心灵”




在现代市场经济或者营销学中,常常研究“消费者心理”,以此来指导产品和服务。本文所探讨的“乡村旅游的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讲类似于旅游的“消费者心理”,但又不限于此。其区别在于:1.“消费者心理”主要研究“购买”,而本文“乡村旅游的心理”是基于人在乡村、山水、田园和自然中的心灵感受,试着探讨关于如何增加“旅游”的人文与心灵体验,其本身可以蕴含在乡村旅游产品或服务之中;2.“消费者心理”主要研究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在“实证”基础上总结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以此得出可供参考的结论。而本文“乡村旅游的心理”并不探讨游客如何“消费”乡村旅游,而以中国文化中人与乡村、田园、山水、自然的心灵感受为基础,探讨人在“乡村旅游”中可以得到的心灵体验。当然,这也是一种对心灵需求的满足,其目的也是为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三、乡村旅游的中国心灵


1.山水田园诗的梦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该诗的意境不就涵盖了当前乡村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主要形式吗?在浩瀚的诗词作品中,有多少是吟咏乡村、田园?有多少是山水、自然所激发的灵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记载了旅游的感官收获,更记录下情景交融的心灵体验,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似乎人在“游”景,景亦在“感”人。而“借景抒情”并非只是历代诗词创作的一种“模式”而已,或许,每个人都有寓情于景的心灵需求。


2.农家野趣的恬淡追求




中国人“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撇开“官方”的八大菜系不谈,全国各地的乡村都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就地采摘、食用:从田园直达餐桌,符合现代人对食物绿色、生态、环保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农家乐,起初很多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开办的。农家菜意味着纯朴、绿色:背靠菜园,瓜脆果甜。吃完农家菜,再带点土特产回去,似乎就把农家风情延伸了,可以带到城市里慢慢品味。正如一个著名的营销案例:“卖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农家乐里吃的也不是菜,或许是游客对自然、绿色与健康的心理期望,也许还有未必诗意、却一样纯朴的对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惬意。


住在城里的小区、公寓里难得仰望星空,在乡村的旷野中,哪怕就这么躺着数星星、听着蛙声、吹着习习清风,这一晚纯朴、实在的睡眠恐怕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特别收获,更别提在星空下泛舟湖上、在林荫小道里散步抒情了。喜爱乡村旅游的人们,也许心灵都很柔软、或者需要柔软,平日面对坚硬的高楼大厦、坚硬的人际关系、坚硬的事业竞争,心灵却希望远离;或许他们的心灵也很从容、或者需要从容,平日面对快速的生活工作、快速的悲欢离合、快速的沟通与交流,心灵却希望放松。如何让心灵放松?值得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从“心”考虑,避免迷失于项目“硬件”的开发与建设之中。


3. 城市环境与压力的平衡、释放




如果说在古代,人们热衷“乡村旅游”的原因主要是宦海沉浮、罢归田园、返回自然、借景抒情等等,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乡村旅游又有了许多新时代下的心理期望。都市和乡村的软、硬环境截然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繁荣、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都市和乡村的交流会越来越深入。从时、空环境看,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时间就是金钱,特别是像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对乡村旅游更是喜爱有加;其次,城市的生活空间比较局促:寸土寸金,生活与工作的空间都没有乡村那样宽敞,除了到公园,难于接触到山水、花鸟、虫鱼和自然。乡村呢?可以以大地为床、以星空为被、以山水为伴、以蝉鸣鸟唱为背景,人在景中、景在画中。在城里,人们的内心装满错综复杂的压力和人事:剪不断,理还乱;到乡村,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勾起内心柔软的对大自然无私无欲的情感,投入纯朴、简单的怀抱。胸怀随之宽广、心灵随之空旷、情感随之单纯、精神随之放松。


四、一种中国乡村旅游的人文模式


1.心灵的乡村旅游 




通常,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等等,较多的是身体的参与,而较少涉及心灵。其实人们从都市奔往乡村,都源自内心对乡村、乡土的情结。在乡村,找到一种紧张与放松、拥挤与空旷、嘈杂与宁静、烦躁与恬淡、环境污染与绿色生态之间的平衡。就像中医用中草药来平衡人的健康那样,乡村旅游也许是人们无意间用山水、自然来自我调养的一种心理平衡,以及在心理引导下的身体放松。 这里探讨的模式,正是在现代人的心灵亚健康与乡村、山水、自然之间搭建桥梁,依托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各地本土人文历史,服务对象从游客的眼睛、舌尖转向深入心灵,可以叫一种“心灵的乡村旅游”。


2.孩子的心灵




这里要特别提到孩子的心灵需求。城市里的孩子比大人更需要从容、空间与生态环境。大人们大多体会过乡村生活,知道并向往乡村,而孩子也许从小就生活在都市里,拥挤、紧张、嘈杂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与性格会有影响,他们的心灵尤其需要亲近和感受大自然。这一“心灵的乡村旅游”模式,应该为孩子提供在自然中愉快徜徉的心灵乐园。从这一角度看,乡村旅游对于“祖国的花朵”还可以有很大的贡献。而从市场角度看,抓住了孩子,也即抓住了消费者(大人),并且吸引力更大。


五、中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由于城市居民心灵愿望的存在和日渐加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会更趋繁荣。非但如此,目前这种心灵的愿望可能还只是得到初步的满足,一方面:身体对于眼福、口福的欲望容易疲劳和厌倦,需要更好更过瘾的乡村旅游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对于心灵深处的需求、或者说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大家一直有期待,但也许景区与游客双方都在摸索。中国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五千年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即文明,现代人到乡村、田园、山水、自然中去,也是回归“文明之母”、亲近“智慧之源”。




心灵的收获是可持续的。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城市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那么乡村作为城市的后花园,乡土资源可以更好地利用、游客的身心收益也更大。



本文转载于《旅游规划与设计》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关注!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中国乡村旅游的人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