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规划
街区
办公
道路
保护
用地
国家
居住
创意
艺术
系统
历史街区
会议
如何
建筑
设计
空间
长江
环境
南京
活动
城市
尺度
片区
区域
花园
研究
开放
结构
服务
特色
展览
人物
改造
步行
交通
市政
展示
🔊 提醒:这是一篇2015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5年4月,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出全国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 颐和路、梅园新村 榜上有名。在前期微信中,规划小编给大家介绍了颐和路的保护和规划。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另一个上榜的历史文化街区——梅园新村,看看我们是如何做好保护和规划的~一、历史文化旅游价值
1、历史价值——梅园新村是南京民国居住区中住宅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集中反应了民国时期各类居住区的特点,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布局随意有序,类型多样,包含了花园式洋房、无院式独立别墅、联排住宅和里弄式住宅等,是民国居住建筑的缩影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
2、文化价值——梅园新村是南京长江路中央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一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梅园新村纪念馆是目前南京市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毗卢寺对中国佛教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
3、旅游价值——梅园新村作为近现代历史文化承载地,是展示南京红色文化、民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紧邻六朝博物馆、总统府等重要旅游景点,红色文化游、佛教文化游已成为南京游览重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空间格局与肌理风貌
1、空间格局。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延续了民国时期空间特征,主要特点是民国时期各种住宅形式的混居,包括梅园新村独立住宅、钟岚里里弄住宅、雍园独立式住宅、桃源新村连排住宅、汉府新村普通民居住宅等形式。
2、建筑肌理与风貌。
建筑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居住建筑、纪念性建筑以及佛教建筑,居住建筑在各片区有不同的特色。
(1)梅园新村:以独院独户的西式洋房为主,约20处,多为红色四坡屋顶,砖木结构,立面多为清水砖,其中30号为典型的西式洋房,立面为红板瓦屋顶,清水砖墙面,山墙为陡坡顶。
(2)雍 园:以无院独立式住宅为主,多为红色及青色坡顶,立面多为清水砖;
(3)桃源新村:以联排式住宅为主,为当时的二类住宅,用于一般的公务员居住,共5组,均为长条形,南楼为平顶,北楼为红色双坡顶,墙体为空斗墙,墙面作黄色大拉毛处理。
(4)钟岚里:以里弄式住宅为主,共12栋,红色双坡顶,原为红砖清水墙面,现为黄色抹灰墙面。
(5)汉府新村:以普通民居为主,多为一层,损坏较为严重,目前由地方政府按规定进行保护整治。
三、历史街巷与重要建筑
1.历史街巷。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版)保护名录》,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的历史街巷有5条——竺桥、大悲巷、雍园路、梅园新村及汉府街,从空间格局上看,梅园新村居住区街巷基本维持了历史肌理,且在街巷路网脉络、空间尺度上,都表现出传统的空间特征。
2.重要建筑
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4处,重要近现代建筑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分别为梅园新村17号、30号及35号,前身为国民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市级文保单位3处,分别为黄裳故居、白崇禧公馆旧址及毗卢寺;非文物保护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为郑介民公馆。
梅园新村17号——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所在地,北边一幢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楼下设有小会议室、新闻组、抄报室、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楼上设有电讯组、外事组、军事组、党派组和妇女组。南边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加盖的。楼上是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中共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蔽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楼下是董必武、廖承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楼上是李维汉、钱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白崇禧公馆——原是一位富商的房产,20世纪40年代,白崇禧托人租下这里,稍加装修后,便成为他在南京主要的居住活动场所。1948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这里成为实际上的竞选决策机关。步入其间,绿树荫荫,静谧幽深。
黄裳故居——黄裳故居也称蓝庐,是市级文保单位,现今依然由黄裳将军的后人居住,院落内主体建筑、附属用房及树木保存良好。
毗卢寺——始建1522-1566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1884年,两江总督曾国荃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改为毗卢寺,曾成立中国中医院,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
郑介民公馆——桃源新村13号,公馆主体为南北朝向的西式二层砖木结构,木门窗,木地板,内楼梯。一楼内廊,二楼封闭阳台,青平瓦层面,青砖清水外墙。
此外梅园新村内民国建筑众多,多为民国时期高官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居所。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
1、保护范围划定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北到竺桥,西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围墙一线,东到毗卢寺东围墙,南到钟岚里南侧围墙,总面积10.48公顷。
2、街区保护现状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建筑多数始建于民国时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年代:建筑年代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911年以前、1911-1949年、1949-1980年及1980年以后。根据现场踏勘和历史文献,对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建筑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年代界定,分析结果显示,梅园新村街区内的建筑以民国建筑为主,约占37.0%。
建筑质量:规划将建筑质量情况分为四类:一类: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基本完好的建筑;二类:主体结构基本完好,门窗部分有所破损,墙体也有所老化的建筑;三类:主体结构有一定损坏但仍易于修复,墙体和屋顶等有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四类:主体结构严重损毁的建筑。街区内的建筑以三类质量最多,占50.67%。
建筑高度: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层数分为: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及以上六类进行分析。街区内的建筑以一、二层为主,其中一层建筑占28.25%,二层建筑占37.67%。
建筑风貌:建筑按风貌保存的完整程度分为:
一类风貌:传统格局和风貌较为完整,代表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
二类风貌: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建筑;
三类风貌:传统格局和风貌尚存,局部仍能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建筑体量和尺度等与一类、二类风貌建筑较为协调的建筑;
四类风貌:建筑尺度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与一类、二类风貌建筑的风貌特色有较大冲突的建筑。
街区内建筑以二类风貌为主,占30.49%。
建筑历史功能:街区内现存清前建筑和民国建筑,现存清前建筑为毗卢寺,现存民国建筑其历史功能主要是居住功能。
根据建筑高度层数、风貌、年代、质量及历史遗存分类的分析,对现状建筑做出综合评价,经评价将现状建筑分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和一般建筑。
五、整治状况
自2006至2008年,南京市对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共完成102幢民国建筑、50幢疑似民国建筑和10幢现代多层建筑的整治出新。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利用规划研究2006》
规划要求保护梅园新村片区的建筑风貌和环境格局,挖掘其文化内涵,力争将历史街区打造成为文化艺术街区,并逐步成为高档文化生活区。
1.梳理交通:将梅园新村路辟为步行道路,保护街区整体风貌;提高街区的可达性,提升街区的认知程度;在片区内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
2.整饬环境:市政管线、电线入地;拆除临建门面房、搭建棚屋;增加两处街头广场绿地;拆除与风貌环境不协调的部分建筑,建设街头广场绿地。
3.建筑利用:对梅园新村独立式花园洋房采用鼓励出租方式,吸引创意工作室的进驻,营造街区文化艺术氛围,远期可逐步置换;对钟岚里沿街连排建筑可作特色商店、艺术品跳蚤市场等;对内部里弄住宅可集中改造为酒吧街;对现状为四类住宅的汉府新村进行改造。
《桃源新村片区环境整治规划设计2008》
1、街区整体风貌保护与更新。
保护区内道路格局、路幅宽度和街巷空间尺度,对区内主要道路不再拓宽;保护街区内院落布局的风貌特色;周边道路外侧的建设应与街区相协调,新建建筑沿街面部分原则上不应高于12米。道路格局方面,建议拓宽竺桥路至9m并在片区内增加一条5m宽的主要街巷,和桃源新村路成环。
2、院落保护。
拆除院内违章搭建的建、构筑物,恢复院落空间形象,保护、恢复院内绿化环境,保护院内反映民国时期的铺地、花架等小品,新修整的应与主体建筑和风貌环境相协调。
3、建筑保护与改造。
民国建筑采取“整修如故”的原则,而对内部设施及损坏的结构构件应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似民国建筑主要宜采取内部更新、外墙粉饰出新、加坡屋顶等方式,使其和历史街区整体统一;周边现代多层建筑,采用灰色破顶、立面加强分割、体量化整为零、以浅色灰色调出新等手法和片区整体风貌取得协调;附属搭建建筑,原则上予以拆除。
《雍园路周边环境整治规划设计》
1.在土地利用方面,根据现状分析和保护规划要求,适当增加一些展览及文化用地、配套商业服务设施。
2.在业态调整方面,将历史资源丰富的建筑作为纪念、展览建筑对外开放,沿线改造时设置有特色的少量服务性用房。
3.根据现状建筑分类的不同,文保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民国建筑采取“整修如故”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似民国建筑,采取内部更新、外墙粉饰出新、加坡屋顶等方式;现代多层建筑,采用加坡屋顶、立面分割等手法;附属搭建建筑,原则上予以拆除,考虑到拆建平衡,可根据规划要求部分建新。
4.交通方面:保护雍园路原有的路幅宽度和街巷空间尺度,在用地的南侧增设道路,使雍园直接面向城市主要道路;恢复雍园路原有的弹石路面,并将其转化为步行街;在雍园民国风貌较完整的区域增设内部步行系统。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梅园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