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4年,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南京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和鼓楼、玄武两区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工作。
2015年4月,经过层层评选,南京的颐和路、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同被列入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是如何做好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规划工作的~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南京颐和路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别墅区,拥有外国公使馆、名人旧居等一批经典的民国建筑。《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于2012年由市规划局组织开始编制,2014年以市政府批复,荣获2014年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 二等奖、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和江苏省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1929年12月制定了《首都计划》,所涉及的范围有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交通规划、市政工程以及实施管理的各种条例。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设在紫金山南麓,市级行政区定在傅厚岗,工业区在长江两岸、商业区在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一带。
首都城内分区图
计划中的住宅区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为上层阶级住宅区;第二类为一般公务员住宅区;第三类为一般市民住宅区;第四类为棚户区。
第一类上层阶级住宅区占地2330亩,主要分布在南京西北部,首期规划四个住宅区(一住宅区实施),二、三住宅区只有规划,四住宅区少部动工,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
自1933年起,以颐和路为中心的上层阶级住宅区的第一住宅区按照规划开始建设,规划将整个住宅区划分为宅地287处,平均每户建筑面积约400M2。均设有花园庭院,宅园绿化率达64.8%,建筑密度在20%以下。
区内各幢建筑式样各异,有西班牙式、荷兰式、英国式、小型宫殿式以及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式花园小洋楼,居住对象多为政府高级官员和外国公使。
1929年第一住宅区规划图
1.历史价值
颐和路街区是南京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最集中地体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
2.文化价值
该街区完全按照《首都计划》建设,反映了民国时期的规划思想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在规划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颐和路的建设改变了国人千余年传统经验的建造方法,推动国内的建筑建造走上科学设计的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3.景观价值
该街区丰富多彩的高级住宅形式,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街区内民国时期的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是当今社会的独特和稀缺景观。
4.旅游价值
该街区独特的民国风貌,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和旅游文化相结合,给整个街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街区规划总平面图
保护范围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本次规划划定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为: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与规划范围一致,总面积约35.19公顷。
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内以“民国时期公馆”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建筑遗存,以及历史街巷、院落、围墙、绿化、小品等环境要素。
(2)优化功能,提升整体形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提升街区的品质。
(3)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兼顾发展、合理利用。适当鼓励旅游、摄影、影视等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街区功能,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对外宣传、合理利用。
规划原则
(1)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包括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街巷、格局等各种物质文化遗产。
(2)统筹保护历史环境。在保护民国建筑的同时,保护与之相关的所有历史环境要素。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扩大街区的影响力、补充街区的功能、提升街区的活力,使之与城市同步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重要保护对象的确定
(1)空间格局:主要指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及其构成要素。
(2)环境风貌:主要指街区的整体环境风貌及其它要素。
(3)建筑遗产: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公布的历史建筑、新发现的历史建筑、以及风貌建筑。
(4)其它历史遗存:指具有传统历史特点的建筑信息和环境要素,如军事设施、工业遗产、古树名木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人文特征,如街区的道路名称、民国文化等。
功能发展定位
颐和路是南京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民国公馆类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地。
用地布局与功能调整
以保护为前提——保护街区“居住”的主导功能。以发展为目标——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符合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前提下,规划允许特定区域内土地使用的兼容和复合。
景观规划
规划以颐和路、牯岭路为主要景观视线通廊,以宁海路、莫干路、珞珈路为次要景观视线通廊,串联沿线的游园、主次入口等6处重要景观节点。同时,还要特别控制沿线的绿化、院墙及建筑,使其展现民国风貌,并保持良好的通畅性和连贯性。
建设控制要求
高度控制
街区的现存民国建筑基本在三层及三层以下,规划与民国风貌相协调,新建建筑控制在三层及三层以下,檐口控制在10.5米以内。
建筑风貌控制与引导
建筑布局:一般为独立院落,配有汽车房、辅房等,院落绿化较好。
建筑构件:建筑大多设有门廊、露台,建筑空间丰富;屋顶大多采取坡屋顶形式;开窗形式多样;外墙多是青砖勾缝、拉毛处理、清水砖墙等。对建筑进行维修和翻建时,严禁使用玻璃幕墙、不锈钢、琉璃瓦等外装饰材料。
建筑色彩:建筑立面多为青灰、淡黄、淡粉等颜色,屋顶多以灰、赭色为主,院墙多以淡黄、灰色为主。
项目特色
对街区内各类历史资源做了深入、全面的调查,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各类历史资源的保护要求及规划措施。延续了历史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了“Lowimpact”的规划思路,只做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尽量恢复、保持街区原有的风貌特征。
保护整治之前的颐和路片区状况。
颐和路十二片区,荣获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颁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该片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形区域内,占地面积30873平方米,现存31幢独立的民国时期别墅建筑,其中民国一级保护建筑3幢、二级25幢、三级3幢。此次列入改造区域的总占地面积为19744.6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0633.64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3425.65平方米,由南京安居集团负责维修和功能更新运营。
目前,运营管理的别墅共26幢,其中修缮的民国建筑16幢(一级保护2幢,二级保护14幢)、复建的民国建筑4幢、新建建筑4幢,待修缮和待新建的建筑各1幢。
修缮主要是对原建筑进行了内外结构的加固处理,拆除上世纪80年代的违建,恢复建筑的原貌,并尽量按照原有的街区院落进行了复建。民国时期的保留围墙主要是外围的围墙,具体有江苏路1号、9号、11号、23号、25号、27号、29号和宁海路5号-11号区间的外围围墙。
材料来源:南京市规划局;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关注!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在这里,让你读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