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北京规划国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都提出了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的要求。
北京,一座有着50万年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我国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机制。2月,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位居首位。
北京城内的文物古迹浩若烟海,历史遗存举目皆是,它们不仅延续了文脉,也构成了北京的历史文化金名片。本期内容,我们就跟大家聊聊王府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物,让更多朋友了解王府井。
北
王府井大街
南
南抵长安街,北至五四大街(朝阜大街),全长约1.8公里。其中长安街至金鱼胡同段为王府井商业步行街,约800米有余,是老北京商业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有“中华第一街”和“金街”的美名。据姜纬堂老先生撰文,那口著名的“王府井”位于步行街北端西侧,正对新东安商场西门(今益民食品店门前)。
王府井的“井”
然而除了这口被关注的“井”,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是,这里不仅有伴随新中国成长的商业传奇,更有与北京城历史和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的厚重文化。
“王府井”的名字如何演变而来?这里如何成为近代北京首屈一指的商业街?其发展历程为现代王府井留下怎样的文化遗产?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为现代商业街区增加文化深度,强化风貌特色,让老牌商业街区历久弥香?通过挖掘史料、寻找空间遗存、梳理文化脉络,希望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
王府井街区的历史演变
这里所说的王府井街区是指包含了王府井大街的1.65平方公里范围,南抵长安街,西靠南北河沿大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至五四大街(朝阜大街),东至东单北大街(崇雍大街)。
这个区域是老北京城的核心,元代以前是不出名的小村落,根据张江裁(1908~1968)《燕京访古录》记载,隋唐时代的燕王府曾坐落这里,至今有“帅府园”地名与这段历史呼应。王府井地区的街巷格局是随着元大都的修建逐步形成的,经历元明清民国四代的演变,逐渐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带。
王府井大街的名字也由最早的“哈达门丁字街”演变为“十王府街”“王府大街”,至光绪年间(1905年)始称“王府井大街”,民国期间有过短暂的“八面槽”和“莫里循大街”,以及文革期间被称过“人民路”,最终在1975年又变成现在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街区历史演变梳理
从13世纪位于元代禁苑之侧到如今与中华第一街长安街毗邻,王府井借助其周边环境的变化,兼收并蓄,为自身发展吸取了动力——元代小贩、明代王府、清末市场、民国西学、中华商街——每一个时代,都令王府井的繁荣多一个层次、上一步台阶。
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文化、商业特征重叠累加,使这块空间始终像磁极一般,汇聚了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需求、中国与外国特色,成为一个历久不衰的市井繁华地。
区域影响要素分析
这个区域体现了——自主发展、包容创新、文商共享、领先时代的特征:
自主发展丨从东华门外商业的聚集,到传教士兴建学校、投资医院,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影响了街区的风貌
包容创新丨对路边摊贩集中安置,接受科学教育普及,对外来人群、文化、业态的包容促进了区域的繁荣
乐享文化丨商业、文化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为不同时代的市民提供了首屈一指的繁华去处
领先时代丨清朝北京最早一座综合市场——东安市场,民国京城最优秀的中学——男育英、女贝满,新中国第一店——北京百货大楼,至今国内最顶尖的医学院——协和……
王府井街区的空间格局
分析王府井区域的道路骨架、文物保护单位与标志性建筑,不难发现各朝代的空间积淀,构成了该区商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
元朝奠定的路网结构——丁字街+鱼骨形
元代建立了北京老城路网系统的基础骨架,其鱼骨状结构在现代王府井街区仍清晰可辨。《析津志》中称王府井为哈达门丁字街,靠近王宫禁苑、正对丁字街的区位,是王府井聚集商业、人气的根基。
可以说,元代王府井的空间形态,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元代王府井街区空间格局
2
明清增设的王府与居住——商业的繁华与衰退相伴
从明代到清代中叶,王府井的演变相对平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华门外修建了数座王府,这里的地名由元代“哈达门丁字街”变为“十王府街”,商业则延续了元代的繁荣,并与东四商业区相连成片。
到了清代,王府纷纷易主、商业清退戒严,王府井的市井繁华不再,城市功能以居住和王府配套服务为主。
参考《乾隆京城全图》,可以推测清末剧变之前的王府井面貌。这一时代保留至今的空间遗存,主要以寺庙建筑和四合院民居为主。前者包括东四清真寺与法华寺碑,后者包括多座四合院民居。虽然数量有限,但作为明清北京民用建筑的形制样本,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明清王府井街区空间格局
3
清末民国注入的新形制——汇聚中外古今
清末民国的北京经历了从外至内的剧变。1900年6月义和团烧毁前门外大栅栏,致外城商贩涌入内城,清政府将其集中安置到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自此,王府井成为内城首屈一指的繁华商区。(见《京华百二竹枝词》“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
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大量洋人来到北京,聚居在与东交民巷一路之隔的王府井大街,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立的新式学校等,为王府井注入了新的文化特征,留下了具有特色的空间遗存,包括名人故居(黎元洪、老舍、贝熙业、曹汝霖等)、宗教建筑(东堂、中华圣经会、基督教救世军中央堂等)、公共服务建筑(贝满女中、协和医学院、北京饭店、涵芬楼书店等),展现了民国期间的新生活、新文化。
清末民国王府井街区空间格局
王府井历史空间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体现了街区不同历史断面的空间形态与生活风貌。如何将这些遗存背后的历史积淀传递给大众,对于传递王府井文化、提升王府井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王府井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深挖历史内涵,强化空间引导
让游客在逛街的同时能够感受历史的脉动
为商业活动增加文化体验
王府井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在丰富的空间遗存之外,王府井地区还有大量的时代记忆以地名、故事等形式留存,它们同样是王府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街巷胡同往事
老北京每条胡同都有故事,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来历。或根据空间环境、人物、功能等特征,由老百姓约定俗成;或因特定历史原因,由官方命名而成。梳理王府井地名的来历,对于了解王府井的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帮助。
首先,“王府井”这个地名,从元到现在数次变化。从丁字街,到十王府,再到王府大街、八面槽、莫里循大街,直到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了一段历史。
王府井名称演变历程
其次,王府井区域内共计35条胡同街巷,诸如翠花胡同、东厂胡同、大鹁鸽胡同等名字,也都记录着一段独特的历史。
王府井胡同街巷名称挖掘
对王府井区域街巷胡同名称来历的挖掘,可一窥该区域昔日承载的功能——商业服务、政府办公、宗教建筑、名人故居(曾住地)等。进而亦可循迹感受到不同时代的脉动,一桩桩历史事件在这个舞台上徐徐展开,一个个历史人物登场又谢幕。
王府井胡同街巷承载功能
街巷胡同背后的故事,是对王府井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的重要印证,比起有限的空间遗存,或许更有助于展现王府井的全貌。
2
近现代商业记忆
商业记忆是王府井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东安市场、百货大楼、利生体育等都是留存在老北京人心中的王府井记忆,甚至是新中国城市生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府井代表性商业
王府井的近现代商业记忆始于东安市场。这座北京最早的综合市场建于1903年,因邻近皇城东安门而得名,从摊贩云集的露天市场逐渐成为聚集各类商号、书店、游艺等北京城内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诸多北京老字号、曲艺界名人都与东安市场有着深厚渊源。
1949年起,王府井商业迎来了新一轮繁荣——中央文化机构《人民日报》出版社、全国最大的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在此生根发芽。同时,响应中央号召,上海诸多知名零售服务业品牌亦在王府井开设了分号——义利食品、蓝天服装、中国照相馆、四联理发店等,为北京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商品与服务。
在物资匮乏的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与高水平的服务,再加上重要的区位,王府井成为“富足”“喜庆”乃至“奢侈”的代名词。第一双球鞋、第一本字典等童年回忆和婚生嫁娶等人生大事,也在无数老北京人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幸福滋味。外地的游客们亦把去王府井逛街视为必要的行程。
3
流动的风景——王府井公交车
王府井还有一道逐渐淡出视野的流动风景线——老北京电车103、104号。从极具历史价值的北京第一代无轨电车“小京一540”投入运营,到北京昔日最优秀、最主力的电车“BD562”退役,王府井大街上的这两条公交车风景线折射着北京电车的光辉历程。
1957年,北京有了第一辆无轨电车——“北京一型”。1958年途径王府井的电车开通,后经过多次改名、改车型、改路线,成为现在大家熟悉的103路、104路公交车。
北京第一条无轨电车
1956 年10 月,由陆兆凤、张斐卿等人研制成功京一型单机无轨电车(BD540 型)。1957 年2 月26 日,开始投入运营,被称为电车小京一540。到1989 年全部停驶报废(一说1981年在107路结束运营)。
单机无轨电车
BD560被公认为北京最经典的车型——1958 年10 月,北京市公用局无轨电车制配厂瞿汝彪、李英武、蔡德诠等人研制成功BD560 型铰接式无轨电车。次年投入批量生产,1959 年至1967年共投入运营171 辆。从1982 年起陆续停驶报废。1991年,北京最后一辆大京一型电车在106路结束运营。
BD560 北京最经典车型
1979 年,电车公司制配厂工程师黄伯金、夏力行、臧玉海等人研制成功BD562 型铰接式无轨电车,是北京无轨电车中最经典的一种,曾是主力军,现在已消失。BD560、BD562型电车运营时间久,成为许多老北京人不可磨灭的童年、青春回忆的一部分,因此,关于它们的资料、绘画十分丰富。
北京最经典的无轨电车
1999年以后,103、104路无轨电车变成了当下北京人熟悉的样子——更大、更方、更灵活,还有了空调。
如今熟悉的电车
与具有空间实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同,这些故事、记忆虽然广泛地见于史料、书籍、网站,但在体验上多少存在断裂感——追溯历史的人,并不身处历史的发生地;历史的发生地,已经没有相关的线索。
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如果能将其与物质空间良好结合,就更便于人们“睹物思人”“揽胜怀古”。
王府井区域在历史上
始终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实验精神
——商业、文化、现代教育
时髦商品与新型业态……
无不以王府井为前哨,辐射全城
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王府井区域
兼具空间、非空间遗存类历史文化资源
十分难能可贵
如能将两类资源综合利用、互为补充
将有机会激发王府井整个区域的活力
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内容来源:cityif微信公众号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文章来自:北京规划国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名城北京 | 王府井——中华第一商业街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