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北京规划国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 读
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通惠河、北运河的开凿,自金元以后与京师关系更是甚为密切,被誉为“畿东重镇”“畿辅之襟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本期内容小编给大家讲一讲通州的历史,让你也成为半拉通州通!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部,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与河北廊坊的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接壤,与天津的武清区交界。
通州区位图
通州的历史沿革
通州是北京东西轴线的收尾,京杭大运河的端头,历史上是仓储漕运的重地、江南和塞北物资交通的枢纽。
历史上,通州万国朝拜,四方贡献,是水陆进京必经之地。交通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初始建路县,后改为路亭,东汉改称潞县,金代称为通州。后名称与行政隶属多次变更。
通州的文化脉络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通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漕运仓储、军事防御、商业贸易,等等。
1)货物运送、资源流通的漕运仓储文化
通州自金代开始后的八百多年间,护卫与管理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自元代后,通州逐渐形成了以漕运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氛围,清代的纳粮图、晒粮图以及《潞河督运图》都反映了当时漕运的盛况。
潞河督运图
(局部)
2)守护京师、防御外侵的军事防御文化
通州自古便是军事要冲,东汉刘秀在此一战定胜负,明朝时为守护京师的东大门,清朝的建立以及近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近京城。据《永通桥碑记》记载“通州在京城之东,潞河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必萃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享有“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
西方画家笔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八里桥之战。来源:百度百科
3)商贾云集、市肆繁华的商业贸易文化
早在明朝时期,漕船附带商货已经是当时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清朝时期限制逐渐放宽,江南塞北的物资大多云集于此,通州成为南北商品的集散地。据统计,清代中期,张家湾、通州两城共有大小商家近2000家。
通州旧城北部的瓷器胡同,就是因为南方瓷器在这里批发而得名。原来的北门外里河沿胡同还有一个江西瓷商会馆,即“万寿宫”,也是因此而来。来源:网络
4)体现功能、寓意丰富的运河域名文化
通州自金代命名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取自漕运通济之意,可以说漕运是古代通州城市发展的命脉。由此围绕漕运形成了一系列地名景观,延续至今述说着通州发展的历史脉络。
以黄木厂、黄船坞、土坝等水利设施为代表的地名;
? 以盐河、盐庄、盐滩、粮食市、柴火市等围绕运河形成的市场名;
? 以铁锚寺、铁牛寺等为代表的寺庙名。
5)帝王游猎、泛舟南巡的皇家传统文化
通州的皇室文化最早始于辽代。此后直至清代,各朝帝王均亲临通州,于通州留下了诸多文化遗迹。今通州漷县镇有一片湿地被称为“天下第一皇家湿地”——延芳淀,辽代时即为皇家狩猎之地,元朝时在此修建行宫。
漷县城西门内外 景浩/绘画,来源:北京晚报
6)通州三宝、驰名中外的特色餐饮文化
京杭大运河给古代通州带来经济贸易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饮食业的发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民国时期被称为通州三宝的“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至今驰名中外。通州创建的全国绝无仅有的监斋庙,是饮食文化的很好例证。
大顺斋糖火烧
通州的运河兴衰
通州因运河而兴。据《后汉书·张堪传》等记载,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至晚始于东汉时期。隋朝时,隋炀帝曾下令开凿永济渠,开通了中原北达蓟城的运道。辽代,虽与北宋南北对峙,但开凿了两条运河(辽运河、萧太后河),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蓟州河运道,以漕运蓟州河盆地的粮食。
金——中都
金朝时期,由于中都附近缺少必要的水源,仅有高梁河可以利用。后通过人造水渠(即闸河)向东与潮白河相接,以解决最后一段水路漕运的交通问题。
闸河漕运
元——大都
元朝时,大都城对于漕粮的依赖,已经数倍于金中都。所以元朝积极开辟南北大运河,还大力发展海运。无论是河运还是海运的漕粮,都要先到通州,然后转运至京师。
至元16年-坝河漕运
元朝末年-金口新河
至元29年-通惠河漕运
元朝末年-浑河
(四水汇流形成)
明——北京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前,大兴土木修建宫阙,原来绕经旧日皇城东北及正东一面的运河被圈入城中,粮船便没有入城的可能了。成化十二年,重开通惠河,河口由张家湾向北移到通州。但因水源有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多次疏浚,因水源不足,终未成行。
明代通惠河漕运
清——北京 / 民国——北平
光绪二十六年后,京津铁路通车,南北漕粮完全停运。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漕运制度,从此变成了历史陈迹。从清朝末期到解放前期,通惠河与北运河沿岸河道淤积,闸坝废毁,堤岸坍塌,一片没落。
日伪统治下的通州城:运河岸边的燃灯塔与永通桥
1949年后——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对北运河水系进行了重新疏浚,使坝河、通惠河、北运河(大运河北京段)成为首都重要的排水系统,并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色,运河风光成为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运河广场
森林公园
通州的历史资源
通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1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地下文物埋藏区,1处市级传统村落。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万宁桥、东不压桥遗址、通惠河通州段和旧城段成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点段。
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点段
通州近现代学校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西街南侧,包括潞河中学、富育女校、北京护士学校3校的近代建筑。
潞河中学
富育女校
燃灯塔辽建明修,高约四十五丈,十三层密檐,建筑结构和塔上精美的佛像雕刻,均有艺术价值。
现存礼拜堂(北殿)、讲堂、六角攒尖井亭。礼拜堂为券棚勾连搭,内发五券,面阔34米,进深30米。寺南、北均有清水脊瓦房与寺相连,配房墙壁嵌有碑记三块,碑上有精细雕刻。
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板桥,明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桥,赐名“通运”。石桥南北向,三券联拱式,全长40米,宽10米。
通运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疏凿而逐渐成为水陆要津,“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以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实物。
此处兵营为1922年冯玉祥将军调任北洋政府陆军检阅使,其下属张之江部在通州驻防地。1948年至1954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设于此。是北京地区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近代形制的兵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张庄村在通州区漷县镇沿京津公路向南6.5公里,南邻凤港河,东邻侯黄庄,西邻东寺庄,北邻南马庄,再向北2公里就是京杭大运河。村内99%的民房都是中式北方建筑风格,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民俗——小车会与龙灯会。
张庄村民居
张庄村龙灯会、小车会
通州还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包括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人汤”面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镶嵌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大风车
除此之外,通州还有4处古城遗迹,均分布在大运河沿岸。
光绪年间通州古城图
通州古城始建于北齐,元灭金后占领通州,城郭已毁。直到明洪武元年,重新扩建修筑通州城。20世纪初,列强侵华,军阀混战,通州城墙、城门不断被毁,仅存留北门、东门瓮城。目前古城北部的遗迹——“三庙一塔”(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及燃灯塔)已成为通州的重要标志。
三庙一塔
通州古城现况
通州城南15里外的张家湾古城,曾是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修建于辽、明两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老城墙、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等古迹遍布。
张家湾古城现况
客运码头
古城墙与通运桥
“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的漷县古城,除了护城河遗迹以及漷县东门桥外,曾经的“漷县八景”(泮宫古槐、禅林宝塔、驻跸甘泉、远浦飞鸿、长堤回雁、晾鹰旧台、春郊烟树、白河渔舟)依然有迹可循。
漷县古地图
漷县马头村运河
码头遗址
漷县古城护城河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路县始置于西汉,属渔阳郡,东汉改置为潞县。1959年市文物工作队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并记录通县潞城镇古城村有一小段残存城墙,推测为汉代路县古城遗址。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遗址地表已无城墙遗址,在通州区文委的公布名单中为“汉路县城遗址”。
路县古城区位图
据记载秦汉时期在今北京地区应该有几十座城,而今天,可觅踪迹的不过七八处,通州区仅有路县古城一座。更为难得的是,和其它汉代城址都先后被废弃的情况不同,通州路县古城并未随着县治的变迁而废弃,而是从建成之始一直沿用至今,说明了其在文化、交通和经济上的纽带作用和地位,也成为通州区历史文脉延续的“活化石”。
通州
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城市
有着无穷的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推进
她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焕发新的生机
因运河而繁荣,借文化促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
一个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通州
将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本文内容来源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通州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文章来自:北京规划国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傲娇!大通州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你都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