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北京规划国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 读
建立居民主动参与街区建设的自治机制、公租房中推广装配式建造工艺、节能超过80%的近零能耗建筑、新首钢城市更新改造,都成了全国示范。10月31日,住建部通报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北京市有4个项目入选。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由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的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本次中国人居环境奖,北京有4个项目入选,分别为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项目和新首钢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公众参与项目
在各类城市地区中,历史街区社会价值高、利益相关方复杂,其规划公众参与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紧迫性。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旧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借助保护规划编制及“史家胡同博物馆”建立契机,成立并培育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协会由居民、产权单位、专家、志愿者等多方构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责任规划师以顾问、理事、秘书长身份全程参与协会工作,并集结包括中央美院、北工大、弘都院、北建院在内的多家知名高校、专业机构形成专家团队,尝试以社会组织为平台汇集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和居民力量,开展针对物质空间改善的参与式设计和针对人文环境复兴的文化教育活动,在落实保护规划的同时,建立起居民主动参与街区建设的自治机制。
在物质空间方面,团队从居民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入手,以大杂院内公共空间改造为题,探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合理划分和风貌环境美化。
选择不同规模、价值的院落为试点,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不仅引入6家志愿服务的专业设计机构与居民共同开展参与式设计,更破格获得来自区名城办、街道和社区基金会的专项拨款,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物质空间改善之余,为凝聚社区精神、培育居民自治能力,规划师配合街道、社区以协会为平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是北京老城内首次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治理紧密有机结合的成功范本,为进一步总结城市更新方法提供了重要实践。
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原来需要在建筑工地现浇成型的梁、柱、楼板等,预先在工厂批量生产出来,再运到现场组装、“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这样的房屋结构其墙面表面平整度误差从厘米级误差降到了毫米级,提升了建筑质量,同时给后续装修装饰提供了更为友好和优质的工作界面。而装配式装修速度快,质量稳定可靠,自重轻且便于后期维护,节材节能效果明显。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积极响应北京市号召,在自建公租房项目中均采用装配式结构加装配式装修技术的全装配式建造,在收购公租房项目中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所有项目实现全装修成品交房。
截至2017年6月30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实施或计划实施装配式项目共计54个,房屋总套数为87842套,地上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38.7万平方米。其中采用装配式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共15个,规模达264.1万平方米,房屋总套数约为41990套,居全国首位。
今年5月最早入住的装配式建筑公租房项目燕保·马驹桥家园,属于绿色低碳建筑,整个工程21万平方米全部采用产业化2.0版本装配式精装修,整个建筑群超过60%是装配式建筑构件。 “组装”起来的房子色彩非常统一,后期外立面没有“涂脂抹粉”,有种“天然去雕饰”的美。
2016年,燕保·马驹桥家园、郭公庄一期公租房、温泉C03公租房均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并获得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及银奖等荣誉。2017年,燕保·马驹桥家园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保障房项目)”
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院
近零能耗示范楼项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超低能耗示范楼(以下简称“建研院示范楼”)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内,地上4层,局部2层,建筑面积4025㎡,主要用于办公和会议。建筑所属建筑气候区为寒冷地区,冬季满足保温、防寒、防冻等要求,夏季兼顾防热。
建研院示范楼面向中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秉承了“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用”的原则,以先进建筑能源技术为主线,以实际数据为评价,集成展示世界前沿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建筑节能科技未来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重点从建筑设计、围护结构、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高效照明、能源管理与楼宇控制、室内空气品质以及机电系统调试等方面,集成了三十余项前沿技术。并设立了“冬季不使用传统能源供热,夏季供冷能耗降低50%,照明能耗降低75%”的近零能耗建筑能耗控制指标。控制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CABR近零能耗示范楼落成实景
建研院示范楼运行三年以来的能耗监测结果显示,其建筑物全年供热、供冷、照明能源消耗可以不高于22 kWh/(㎡年)以内,比北京地区同类办公建筑能耗降低75%以上。实现了既定的能耗控制目标
新首钢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两侧、永定河东岸,总占地8.63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首钢率先实施整体搬迁,积极配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
首钢老工业区自然环境、历史积淀、文化魅力等无与伦比,是典型钢铁工艺设施的密集分布区,具有鲜明的钢铁工业特征。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以“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为功能定位,改造建设坚持工业遗存存量利用优先,工业遗存利用将把握城市治理更新契机,以传承文化、延续历史记忆、营造首都特色风貌为原则,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改造提升赋予工业遗存新的生命力,将首钢建设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工业区更新发展的典范和精品。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宣传片
首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系统规划,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使园区规划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首钢集团作为实施主体,由中国工程院专家院士领衔,北京市规划院规划总牵头,搭建首钢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协作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大学、首钢筑境、北京戈建建筑设计公司等国内外多家知名设计研究机构共同开展设计。由徐匡迪院士牵头、吴良镛等五位院士参与,共同完成规划顶层设计,同步开展专项研究,创造性地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等理念运用到规划中。
首钢结合区域整体风貌设计要求,统筹利用存量工业资源,探索与首都风貌交相辉映的首钢特色景观和建筑风格,加快园区冬奥广场等项目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争成为世界工业遗存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首钢工业区改造后的西十筒仓项目,北京冬奥组委核心办公区就居于其中
精煤车间、热电主厂房、晾水塔改造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
三高炉及秀池改造为文化体验和展览空间
天车跨改造为为冰雪体育产业配套的商业餐饮服务设施
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实现轨道站点与周边地块和地下空间的“无缝衔接”。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文章来自:北京规划国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北京4项目荣获2017中国人居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