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35 | 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社区 工业 规划 边界 北京 道路 保护 开发 用地 住房 北京市 海绵城市 技术 管理 系统 宜居 如何 建筑 空间 公交 共享 绿道 环境 出行 开发边界 专项 城市 模式 人口 农村 轨道 区域 生活圈 战略 研究 开放 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结构 总规 学习 公共服务 生态 服务 交通设施 廊道 海绵 步行 农业 交通 中心城区 轨道交通 市政 综合交通 国际 高效 管控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北京规划国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 读

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大城市病”,从缓解交通拥堵、实现住有所居、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及策略。本期,规划国土小编来给大家详细解读北京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标本兼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将综合交通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积极鼓励绿色出行,鼓励规范“共享单车”,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由现状约631公里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

市域干线公路网及公路主枢纽规划示意图

市域轨道交通2021年规划示意图


提高建成区道路网密度,2020年新建地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2035年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202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0.7%提高到75%以上,2035年不低于80%


【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约150万套以上,平均每年3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自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自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住房供应结构图


【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控制燃煤污染物排放,推进交通领域污染减排,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全面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


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健全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以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以专科、康复、护理等机构为补充的完整有序、公平可及的诊疗体系。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做到各区都有三级甲等医院。到2020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14张提高到6.1张,到2035年提高到7张左右。


【建成医养结合、服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


立足“9064”养老服务发展目标(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7张提高到7张,到2035年提高到9.5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指标要求配置到位。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农村、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互联互通。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由现状0.14平方米提高到0.36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45平方米。


【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升配套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体育健身场所。到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由现状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完善社会救助、助残和服务体系】


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建设“两道一网”,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内涵丰富、顺畅便捷的绿道系统。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总长度由现状约311公里增加到约4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750公里。

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规划示意图


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构建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蓝网系统。到2020年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由现状约180公里增加到约3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约500公里。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的70%就地消纳和利用,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科学布局综合管廊。2020年建成综合管廊长度提高到150~200公里,2035年提高到450公里左右。

北新桥地下基础设施效果图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鼓励社会专业企业参与垃圾分类与处理,并向社区前端延伸。到2020年生活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35年生活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日,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资源管理中心(RMC)示意图


【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形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


专家点评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把老百姓的满足感、解决城市病、应对现在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作为一个切入点,可以看到跟老百姓关心的事都有关系,专门有交通发展战略、有轨道交通,现在大家面临出行拥堵,将来随着轨道线路的增长,提出自行车友好、步行友好的出行方式,把整个绿色出行率比例提高70%,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目标,和我们日常关系非常密切。住房也是一样,拿出一定的比例做公租房,有一定的比例满足非京籍人士的需求。


还有专门讲到一刻钟的生活圈,老百姓在一刻钟以内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达到70%-80%的覆盖率,这就是生活品质提升的表现。这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能够有一个获得感。所以规划不仅仅是战略,不仅仅是大的统筹安排,它是响应民众的诉求来提升民众的满足感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这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亮点。


 吴唯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城市就是一个人们集聚的地方,集聚是城市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集聚才使得人们的信息高度充分的交流,才有这么多机会,但是也是集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那么城市越来越拥挤,交通越来越拥堵,环境越来越差,形成今天所谓的“城市病”这样一个情况。当然北京人口能够适当疏解,北京的功能能够适当疏解,那么北京中心城、包括北京市域的发展就有一个能够调整的空间。


同时,我们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那么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绿地系统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想“大城市病”的问题肯定能解决,北京市民生活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疏解首都功能,限制北京的一些规模,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不是让人们生活更艰难,而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管理方面提出精细化管理。好的规划没有好的执行,束之高阁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大力地宣传。我们历届城市总体规划都有更加大的一个力度进行宣传,向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到北京来的人,都知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核心的内容和它需要做到的方面,这样使人们都成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分子。城市软环境、文化环境急需改善。包括这些发小广告的,黑摩的,这和我们历史文化名城有差距,还有行人过马路,机动车必须要让,需要全体市民达成共识。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把"软治理"放入"硬规划"的文本,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先例,这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创新。这次的总规专门拿出一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专门针对北京市城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大城市病"来分门别类论述各种城市病的治理方法。包括城市规模过大、控制城市开发边界、交通、住房、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以及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的问题,从这7大方面系统地提出治理方略。城市管理是总规中篇幅最大的章节,可见规划对城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非常重视。在整个治理体系中,还特别提出来北京市未来“要精治、要法治、要共治”的治理理念。"软治理"进入"硬规划"规划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创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文章来自:北京规划国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北京2035 | 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