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将在“上生新所”举办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工业 poi 规划 街区 办公 上海 道路 保护 开发 国家 城市更新 居住 美国 案例 管理 创意 复兴 建筑 设计 空间 共享 环境 出行 南京 乡村 活动 城市 活力 片区 区域 公共空间 花园 战略 研究 开放 公共服务 服务 区位 书记 特色 展览 改造 街道 交通 公共交通 运动 开放空间 设计师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将于本周六在长宁区新华街道“上生?新所”举办。本次活动以“传承风貌 创新制度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主题,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周六开始,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展览,将在“上生?新所”展出。阅读百年建筑,品味历史变迁,感受“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精神。

展览开放时间:6月9日——12日,13:00~16:00,限流开放。

展览地址:长宁区“上生?新所”7号楼哥伦比亚总会建筑内(延安西路1262号,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何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起设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办,为我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日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活动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将上生?新所开展,对于这样一个新开放的魅力区域你了解吗?


“上生?新所”原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位于延安路-世纪大道城市发展轴线上,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处于愚园路、衡山-复兴和新华路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中间区域,紧邻番禺路历史风貌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块内部有孙科住宅、哥伦比亚总会等重要历史建筑,以及麻腮风大楼等工业建筑,具有较高的景观人文价值。


历史

近百年的时间里,这里风起云涌,本身蕴藏的传奇可谓不胜枚举:


1917年,美国侨民在杜美路(今东湖路)50号成立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随着侨民的日渐增多,又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侧土地,开始筹建新的哥伦比亚俱乐部。

此时,出生于美国南加州的AIA建筑师艾利奥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来到上海,并成立了哈沙德洋行,他成为新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总建筑师。

△建筑师艾利奥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


1924年,新的哥伦比亚总会在大西路(延安西路)南建成。总会由东侧的主楼、西南的游泳池和西北的健身房组成,三部分相连构成一体,建筑南侧为开阔的球场。此后的二十年里这里成为侨民们度假和娱乐的天堂。

△哥伦比亚总会内侨民的娱乐活动


1926年左右,围绕着侨民聚集的哥伦比亚总会,嗅觉灵敏的普益地产公司在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附近开展地产开发,名叫Columbia Circle。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Laszlo Hudec)是这一地块开发的建筑师。

△1929年普益地产公司哥伦比亚住宅圈售楼广告


 1931年,已经设计了数十座各式风格花园洋房的邬达克,也在番禺路60号设计了自宅,这座自宅他选择了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混合的风格。这座建筑也相传因回报时任铁道部部长和交通大学校长的孙科在慕尔堂(今沐恩堂)项目上的帮助,而将其低价转让给了孙科。然而在1931年设计图纸上发现的“For F. SUN ESQ.RESIDENCE”的标记,又似乎为这个传说蒙上了新的谜团。住宅建成后,孙科因公务关系主要居住在南京,来上海出差探亲等则会居住于此。1989年孙科住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科住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地块并将其改为英美侨民临时宿营地和遣返逗留区,昔日的度假场所成为了侨民的噩梦,直至1945年二战胜利后。

建国后,地块开始了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历史使命,是我国自主研发疫苗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1953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哥伦比亚总会前留影


园区在60多年中也根据发展需要陆续建设了科研办公、实验室、厂房仓库及配套用房等,其中还有1965年郭沫若之子郭博先生设计的8层现代主义风格的科研大楼,为当时的“长宁第一高楼”,因为主要研制麻腮风疫苗而被称为“麻腮风大楼”。2016年,上生所的生产功能迁移至位于奉贤的新厂区,腾挪出的番禺路这一空间,则通过城市更新掀开新的篇章。

△哥伦比亚总会建筑改建变迁示意


△2016年修缮前的哥伦比亚总会

△2016年修缮前的哥伦比亚总会室内

△爬满植物的建筑立面

△原体育馆已成为培养基蒸锅间

更新 


基地近百年来自发形成的规划肌理和环境,是时间赋予的不可再生礼物。同通过评估、甄别保留历史环境和有价值的建筑,并通过保护式更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园区总体方面,保留主要路网格局,拆除品质不高的建筑,整理公共开放空间并适当增加符合风貌要求的新建筑;同时,根据规划评估,增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哥伦比亚总会孙科住宅作为历史保护建筑,遵循着文物古迹所要求的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原则,通过立面和重点保护空间的修复使之恢复历史风貌和海派韵味。总会外墙黄沙水泥拉毛饰面的修复过程,也是恢复传统手工工艺的一个过程;外窗木质遮阳板(Shutter)不仅是西班牙传教风格的特色元素,它的复原也为土灰色外墙增加了一抹亮色的点缀。在过程中也有意外的发现,通过对天花线脚和木护壁的辨识,设计师发现并恢复了一层东侧的一个特色大空间。


△修缮后的哥伦比亚总会

△修复后的二层露台


修复以外,“活化”设计的重点是结合建筑特色来“量体裁衣”配置功能,梳理流线。“量体裁衣”首先需要因历史建筑的特色和局限性配置适宜的功能,在现代设备的植入方面,平衡设备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复杂问题,设计师通过区分重点保护空间和非保护空间,以牺牲设备的最优路径来最大化避免设备的负面干扰,从而在保护优先下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哥伦比亚总会门廊

△大厅壁炉上原哥伦比亚总会的徽标成为园区标识设计的原型


作为曾经哥伦比亚总会附属的体育馆和游泳池,因为后期使用中带来的众多变化,设计则将设计时点定格在1980年代以后。体育馆的外观与哥伦比亚总会一脉相承,通过修复延续了它们西班牙传教风格(Spanish Mission Style)的建筑特点。而室内则保持了其作为培养基蒸锅间时绿色基调和锈迹斑斑的除尘罩,并通过风管埋地等措施将除尘罩改为空调风口加以利用,更新后的大空间将成为时尚秀场。

△修缮后秀场(原体育馆)外观

△秀场(原体育馆、培养基蒸锅间)室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其相联通的游泳池是近代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英制马赛克泳池(42X100英尺),泳池的周边已在1980年代改建为二层的配套用房,掺绿玻璃渣的水刷石透露着它的时代信息,这些建筑也被继续保留下来加以利用。这组最具有历史与现代交织感的建筑,也将成为园区最具时尚和活力的中心。

△修缮后泳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修缮后泳
池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拍摄

△修缮后泳池 图片来源于网络


麻腮风大楼现代主义的外观特色在更新中予以保留,南立面出于采光需要更迭为落地大玻璃窗;它西北角的原控压泵房位于麻腮风大楼与哥伦比亚总会之间,镜面不锈钢的新幕墙影映着周遭的变迁,共同围合成一个历史与当代交融的公共广场。

△原麻腮风大楼改造后南立面

△原空压泵房镜面不锈钢映射历史和当代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戏剧性的改造也会改变原工业办公楼的呆板和单调,增加园区的趣味性。如门卫房改为展厅后的异形门窗,原财务楼改为书店后东西立面的三角和圆洞玻璃幕墙等等。


当下

“上生?新所”项目从封闭型的科研生产型园区,转型为开放的商业、办公、文化、社区服务,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为整个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为更大范围的活化提供了更多新的机会。随着上海以及各大城市进行内涵式转型发展,像上生所这样生产型园区转型更新的项目将更多出现在我们视野内,以“留、改、拆并举,保留为主”的更新策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上生?新所”一期已经以全新的面貌在2018年5月25日对公众开放,这里成为了城市更新后的区域热点,已成为一个融历史文化、工作、生活、运动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共享生活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十九大报告明确“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7年,时任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提出,“历史文脉要精心保护,文化记忆要用心留存,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保留保护更多历史建筑和成片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要“进一步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上海的风貌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今年,李强书记提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历史风貌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愈加体现其宝贵价值。


“上生?新所”的城市更新项目,遵循了几大原则:一是加强历史传承, 促进风貌保护。对“上生?新所”基地内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工业建筑等进行梳理、评估,提出保留保护对策,整体进行保护性利用。二是提升发展能级,完善地区功能。根据区域定位及所在新华社区特点,将原生产型研究功能转变为商业办公及社区服务功能。三是增加开放空间,形成活力街区。将原神秘封闭的生产研究所,更新为开放式的商业商务园区。尊重历史空间肌理,在基地内划出若干公共通道和公共开放空间。


“上生?新所”拥有百年历史建筑,我们将因这些老建筑,看到再生的建筑与当下生命之间的交流。历史总是会在兜兜转转,好在,它们当下迎来回归与重生。


来“上生?新所”哥伦比亚总会,看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展览!更多的上海风貌保护的案例将在这里与大家见面。


地点:长宁区“上生?新所”(延安西路1262号,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注:本文关于“历史、更新、当下”板块图文内容主要来源于文章:《【H+A|新作】百年建筑活化,邬达克等集群设计重见光明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将在“上生新所”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