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Hi!论坛 】他推翻了100年前上海是个小渔村的说法,500年前开始上海就一直热闹着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规划 上海 道路 保护 开发 用地 国家 美国 村落 日本 浙江 设计 空间 河南 长江 环境 物流 城市 模式 地理 区域 研究 结构 英国 国际 展示 城市地图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点击查看钟翀演讲集锦视频


城市地图展示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空间形态与结构功能。“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但城市却依旧伫立在那里,一江一河、老城厢这些承载着上海繁华往事的地区,依旧热闹纷呈。从前的上海长啥样?哪里才是上海最正宗的发源地?SEA-Hi!论坛上,钟翀教授带领我们穿越千年,在前人的记载中,在地图的真实记录下,回溯上海的城市变迁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钟翀


关于上海的童年期,大家听到比较多的是外滩源,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至今有150年历史。有次我路过徐家汇,看到有块招牌写着“徐家汇源”,是康熙年间建的,有300年历史。那“上海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太难了,因为有关上海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天圣年间,至今至少一千年。我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用地图展现上海的历史地理风貌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地图。我们花了5年时间出版了《上海城市地图集成》,这本书展示了上海历史地理的全貌,为追溯“上海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跑了国内外40个地方去搜集地图。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地理图》(1504年),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上海还没有造城墙,吴淞江非常宽阔,但黄浦江非常窄,说明这个时候正处于上海“江消浦涨”的关键时期。如果仔细辨认,还可以指出陆家浜,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上海设计中心的位置。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的一张孤本《上海县城厢内外租界全图》(1888年),这张图用了7种矿物颜料标明了上海当时土地利用的情况,非常漂亮。

以前学界认为,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的1849年的英租界的图是最早的,但我们通过搜集发现,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有一张1847年的英租界图,弥足珍贵。下图是晚清时候的上海地图,是卷轴的。

那这些图有什么用呢?这些图就是我们做城市历史形态学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地图的解析,从聚落发生学的角度,追溯城市肌理生长、塑形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

 一千年来上海的形态变化 

上海最早有史籍记载是1032年左右,距今正好将近1000年,当时是以“上海务”的名称出现,是专卖酒类的一个镇。大家想象一下,1000年前的上海大概就是乌镇这样规模的一个河埠型的水乡市镇。到南宋末年,上海开始设市舶分司,有了专营海外贸易的权利。到元初大德年间上海建县。1553年明代嘉靖倭寇之乱的时候开始造城墙,这之后就叫县城或老城厢。1843年开埠。1914-1915年用了10个月时间把城墙一举拆掉。

下图中的虚线是现代的上海老城厢的范围,北面是人民路,南面是中华路,这一个圈正好是拆了上海城墙以后留下的路,在历史形态术语上叫“形态框架”,它很顽强地遗留下来了。不仅形态框架遗留下来了,内部结构和城市肌理也保存下来了,可以说是一个嵌入型的“城中城”,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消化的城中村”。

1862年英国的实测图显示,上海老城厢的东部是非常密集的建成区,西部是菜地,甚至是荒地,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

再往前追溯,1524年在上海筑城之前,有一张非常宝贵的图,展现了大量非常有用的信息。我们通过这张图能够把城内几乎所有的道路都复原出来,再套上现代实测的大比例地图,就可以画出一张嘉靖筑城图,即500年前的复原图。

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现象。对比一下关键点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老地图上出现了凸镜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局部放大、突出表现建成区的非等比例绘图方式。这就间接反映了明嘉靖初上海县市“东密西疏”格局已然成型。也就可以定性地证明,这样的分布格局由来已久,至迟16世纪初已然成形。


 追寻“上海源” 

“上海源”从历史形态学的角度看,实际就是上海早期的“城市核”(city core)。

元大德六年刚刚建县的时候,上海县教谕唐时措说,上海“?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故昔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甿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这段文字虽不免溢美之辞,但有关市舶、榷场、酒库等陈述应是实情,而甿廛贾肆鳞次栉比也说明当时上海确已发育成为长江三角洲末端的一个繁华市镇。

要知道当时的格局,有两个方法。一是精查现存明代府县志中收录的早期相关记载,二是利用嘉靖复原图,根据聚落的形态发生分析,尽可能地识别提取早期“形态框架” 或“形态基因”。

1

 精查文献 

在查询相关记载的时候,我们发现第一任或第二任上海镇市舶分司提举,也就是当时的地方官董楷写的《受福亭记》,里面记载了他当时怎么开拓城市的,其中关键的是这句话“尽拱辰坊建益庆桥,桥南凿井筑受福亭,亭前旷土悉绣以砖,为一市阛阓之所”,就是一个镇市最热闹的地方,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城市核。这样就可以把地点定出来。

从复原图可以发现,当时东西向的主街是方浜沿河路,南北向的主街非常令人惊讶,不是现在的河南南路,也不是现在的光启南路,而是现在非常不起眼的一条小路——东街,它们的交叉口就是“一市圜阓之所”。这个地方就是“上海源”。

上海筑城以后,城墙把这个地方打断了,上海的城市核就往西南方向移了。

2

 聚落形态发生学 

从形态发生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带的聚落演化,具有较强的进化方向与变化规律。历经数千年开发形成的纵浦横塘水乡格局、依托河道的物流展开模式与依托圩岸的农宅修筑传统、独特的家庭构造及散村型社会的自组织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造就了列状水路村落→列状水路市镇→交叉状水路市镇→复合型水路城镇这样的发展模式。

宋元时期的上海,应该在交叉状水陆市镇向复合型水陆市镇过渡性的阶段。那么这座东方大都市的渊源,应该远不止是起源于1000年前的北宋初了,其实应该有1500年,还有更早500年的发育历史,只不过没有史记记载。

从形态看,上海早期的城市核就是现在小东门内的童涵春堂,也就是益庆桥和东街所在的位置。民国时期这里是石库门联排住宅,清代叫海防厅,明代是察院,宋代是酒库所在。这个地方是“上海源”最正宗的核心的地方。

现在这里一半还是石库门,一半被拆掉了,很可惜。


最后我想提一下,我们的研究跟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研究特别着重一个概念,就是“原风景”(proto-landscape),也就是我给大家展示的早期的城市肌理、城市结构、城市规划,如果我们厘清一个城市的历史本底,攫取其中的形态基因,就可以还原城市原风景。这为城市遗产深刻鉴别、景观保护、规划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证据。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在SEA-Hi!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本文图片均来自钟翀教授的演讲PPT。)

钟翀

第十二期SEA-Hi!论坛演讲嘉宾

浙江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硕士,日本京都大学人类环境学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方向为区域史地、聚落史地与历史文化地理,近年专注于城市历史形态学、古地图与近代城市地图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并完成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上海市哲社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北江盆地》,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一书,清晰还原了上海这座江南小县城演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过程,为城市变迁史和都市文化研究提供素材,为专业研究填补了空白。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SEA-Hi!论坛 】他推翻了100年前上海是个小渔村的说法,500年前开始上海就一直热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