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城市日】吴晓莉:迈向可持续的空间治理:深圳的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工业 规划 街区 上海 上位规划 保护 开发 城市更新 住房 居住 技术 管理 艺术 系统 宜居 历史街区 如何 建筑 设计 控规 空间 环境 深圳 活动 城市 农村 活力 片区 公共空间 花园 战略 研究 开放 可持续 平台 方案 改造 街道 编制 市政 高效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嘉宾简介


1、深圳城市更新的历程与实践

第一阶段:更新萌芽期(1980年代初-1992年)

1992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在原特区327 km2以内,通过征收农村土地来满足城市建设需要。那时已经有一些城市更新内容,但主要是自发的零星式改造,以老旧建筑为主,并且缺乏规划引导,忽视对整体城市面貌的考虑。

第二阶段:更新发展期(1990年代初-2003年)

这时的深圳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全面城市化阶段,以粗放式的成片改造为主,旧村、工业区、旧商业中心和小型地块也开始启动改造。城市更新活动为市场动力推动,政府开始参与局部片区改造。但改造的手段比较单一,对人居环境质量没有进行细致的规范。少数地区编制了控规、详规,但往往会突破上位规划的指标,缺乏整体统筹,并且暴露出城中村的问题。

深圳渔民村改造(改造前)

深圳渔民村改造(改造后)

第三阶段:更新加速期(2004年至今)

2004年开始,深圳的城市发展进入提升完善期,开始进行大规模专门化改造。2005年,深圳成立了第一个城市更新专门机构——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城中村改造和查办违法建筑合并在一起开展工作。2009年,深圳出台了城市更新办法,深圳的城市更新开始有法可依,城市更新的范围扩大为六大类,包括城中村、历史街区、老商业区、旧工业区、旧仓储区和旧居住区等。

这些年深圳的城市更新取得了许多成就,尤其是《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以后,在推动城市功能完善、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深圳城市更新的不断深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更为复杂,包括如何高效配置空间发展资源、如何保障公共利益项目的实现、如何平衡原产权人的利益、如何提升空间品质、如何激发产业活力、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如何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如何迎接更广泛的公众参与等。

 

深圳大涌村改造

湖贝村城市更新


2、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策略

策略一:面向实施,完善制度体系

在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上,充分关注各方权益,平衡各方利益,制定面向实施的城市规划技术和制度体系。构建开发主体、政府和利益相关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以制度体系的建设保障协商;建立4个层面的法规政策体系,包括法规层面、政策层面、技术标准层面,以及操作层面;以涉及的主体关系为切入点,寻找关键要素,政府需要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开发主体需要保障其合法权益的获取,相关权利人需要保障其发展权利,同时政府与相关权利人要保障系统的运转协调。

策略二:转变规划理念,善治空间

强调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在拆除重建中探讨复合式更新。例如,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保留了一部分工业遗存,在综合整治、功能活化后适当增加部分建筑,并植入了商业功能。

金威啤酒厂更新改造

 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延续与传承。在深圳对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城中村的改造中,在原址原貌上保留了客家围屋,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风水格局,新建居住区也采取了传统“围”的建筑布局形式。

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更新

侧重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金威啤酒厂的改造方案中添加了屋顶花园平台、文化广场、水塔广场等,分层次地构建了公共空间。

策略三:建立开放、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主体涉及开发商、物业所有人等直接的相关者,租户、商户、周边地块居民等间接相关者,消费者、公众等一般相关者,以及政府,城市更新涉及各主体之间的多重博弈。深圳城市更新实践要求公众参与从低层次的“象征性参与”,走向高层次的“权利参与”,包括知情权、分享权和决策权。

公共参与主体示意图


3、城市更新如何承载可持续的空间治理

(1)更注重以人为本,传承多元文化

从深圳的实践来看,城市更新应尊重更多样、更广泛的人群需求和意愿,除了利益相关人,还有NGO组织代表的非直接利益相关人。另外,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应该保护人群和文化的多样性,赋予空间更浓郁的艺术性、趣味性。同时,需要营造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避免社会空间分异,让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城市空间治理。

(2)建构更开放的协商机制

城市更新是城市走向未来的一条重要路径,已经从单一的经济理性走向了多元的技术理性,并且在深圳更新实践中,已经开始从自上而下的闭门规划走向了多方参与、共同协商。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更多的知识加入城市更新,形成有意识、战略性的社会协作。让新的方法和价值融入更新,才能真正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协商治理。

(3)持续完善制度体系

持续完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需要以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广泛、深入,提升城市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技术标准引导空间功能的不断精细化,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宜居性;以开放的平台保障空间治理的公正性和包容性。

(本文根据2017年10月31日“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主题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报告人审阅。文中所有图片摘自报告人所提供的PPT。“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承办。)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7世界城市日】吴晓莉:迈向可持续的空间治理:深圳的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