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嘉宾简介
曾九利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规委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主持参与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上百项规划项目编制及规划课题研究工作。获部、省、市级各类奖励数十项,2009年荣获“成都市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荣誉,2011 年入选“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1年获国家三部委颁发的“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1、环城生态区概况
1.1 环城生态区的缘起
1996年,成都已经修建了三环路。但是从城市扩展本身来说,刚集聚的时候,圈层式的发展是合理的,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再沿袭这种发展模式,就会带来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96版的成都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中心城的布局,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转变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11版总规编制时,我们提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形成“城在绿中”的格局。把扇叶状变成城市的生态隔离区。其中环城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提供水资源调蓄、应急避难等功能,并适度承担现代服务业的功能。
成都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1.2 环城生态区的规模
在11版总规中确定了133 km2的生态区,其中有54 km2的建设用地,作为整个环城生态区配套建设用地。当时参照了很多世界先进城市的做法。比如伦敦1938年推出的《绿带法》。
1.3 环城生态区的类型
对比空间尺度,成都与巴黎、莫斯科的环城绿带有一定区别,它们离城区更远、尺度更大,位于近郊。北京、上海也有这样的环城生态区,但是由于所处的位置更远,所以范围较大。
2、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历程
2003年,现在的环城生态区在当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现状以近郊农业人口为主,约22万人。现状建设以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及违建棚户区为主,约74km2。另有约耕地89km2、林地等其他用地35km2。。通过10多年的时间,逐步探索、完善,最终以法定条例和各项技术管理规定,把整个环城生态区的规划确定下来。回顾历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2003年环城生态区历史照片
2.1 第一阶段:规划探索阶段(2003年-2009年)
这一阶段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奠定生态格局。
2003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在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之外规划了198 km2郊区农村用地。同年编制了《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对“198”地区进行了首次专题研究。初步明确“198”地区生态景观、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承载三大功能。首次将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用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工作。
近郊地区的“三圣乡五朵金花”就是成都城乡统筹的示范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4A级景区,凸显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功能。以村组织为基础,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以高度组织化方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升级,解决农村就业和风景区就业的问题。
然而,在这一阶段,建设规模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实际居住人口持续增加。
三圣乡五朵金花
2.2 第二阶段:深化实施阶段(2009年-2012年)
这一阶段依托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建设实施完善。
成都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成立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环城生态区作为其中一个,由市领导挂帅,把各个区都纳入战略功能区管委会。通过加大政府统筹来加快“198”区域环城生态区的空间治理。目前已陆续实施建设白鹭湾湿地、北湖公园等公园绿地、湖泊湿地生态项目,约10 km2。
从空间治理成效来说,一方面建设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2012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下降到62 km2,占环城生态区面积33%;另一方面植入了一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的功能。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后续建设维护中拆迁推进缓慢、建设资金量大、运营成本高。
白鹭湾湿地
2.3 第三阶段:提升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立法为基础、同步统筹各类规划,全面提升功能、加强治理。
2012年11月,正式更名环城生态区。成都市人大通过、四川省人大批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按照《条例》要求,勘界定标,明确物理界限。自2014年4月开始开展勘界定标工作,目前首批100个界标点位已全部建好,接受群众监督。
勘界定标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对环城生态区形态控制、城市设计标准的研究。同时,依据条例、控规及技术管理规定,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
2017年,我们又提出环城生态区要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展现天府文化的蜀川画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将功能进一步提升。
生态区功能示意图
我们还加大公众参与,支撑环城生态区功能提升,包括绿道选线、功能都征集了公众意见,并将意见纳入规划中。
这一阶段的工作,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拆迁安置工作也在进行,目前农村建设用地已经减到20 km2以内。预计增加约1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居民就近就业问题。
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历程总结梳理
3、探索与思考
3.1 特大城市城郊结合部空间治理方法探索
(1)统筹规划
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上宅基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统一纳入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通过统筹规划促进人的城镇化,引导农民市民化。
(2)立法保护
通过严格的立法,明确管控要求、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公众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参与,实现市民有效监督。
(3)政策管理
环城生态区的管理一定要结合其功能,通过形态研究、导则编制,并转化为技术管理内容,实现精细化管理。
(4)多方参与
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强调政府、市场、村民的多方参与,形成互利共赢。
3.2 特大城市城郊结合部空间治理实施路径
(1)堵与疏有机结合,控制与提升同步进行
逐步拆除违建,抑制无序蔓延,合理安置居民,“拆二建一”保障安置需求。通过规划引领,植入多样功能,激发片区活力。
(2)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村民自治
由政府引导,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保障规划实施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引入市场的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村两委”自治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全过程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效果图
城郊结合部的空间治理还存在许多现实难题有待破解,成都的环城生态区治理实践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以期给世界同类区域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根据2017年10月31日“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主题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报告人审阅。文中所有图片摘自报告人所提供的PPT。“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承办。)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7世界城市日】曾九利: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空间治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