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城市日】曾九利: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空间治理探索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四川 耕地 城市设计 成都 规划 上海 北京 国家 保护 探索 用地 住房 居住 城镇化 技术 管理 系统 创造 设计 控规 空间 绿道 环境 导则 城市 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 模式 人口 农村 尺度 活力 片区 公共空间 资本 区域 生态系统 战略 总规 总体规划 平台 研究 开放 市总体规划 生态 服务 方案 交通 编制 农业 供水 中心城区 郊区 管控 11月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嘉宾简介

曾九利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规委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主持参与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上百项规划项目编制及规划课题研究工作。获部、省、市级各类奖励数十项,2009年荣获“成都市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荣誉,2011 年入选“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1年获国家三部委颁发的“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1、环城生态区概况

1.1  环城生态区的缘起

1996年,成都已经修建了三环路。但是从城市扩展本身来说,刚集聚的时候,圈层式的发展是合理的,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再沿袭这种发展模式,就会带来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96版的成都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中心城的布局,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转变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11版总规编制时,我们提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形成“城在绿中”的格局。把扇叶状变成城市的生态隔离区。其中环城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提供水资源调蓄、应急避难等功能,并适度承担现代服务业的功能。

成都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1.2  环城生态区的规模

在11版总规中确定了133 km2的生态区,其中有54 km2的建设用地,作为整个环城生态区配套建设用地。当时参照了很多世界先进城市的做法。比如伦敦1938年推出的《绿带法》。


1.3  环城生态区的类型

对比空间尺度,成都与巴黎、莫斯科的环城绿带有一定区别,它们离城区更远、尺度更大,位于近郊。北京、上海也有这样的环城生态区,但是由于所处的位置更远,所以范围较大。


2、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历程

2003年,现在的环城生态区在当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现状以近郊农业人口为主,约22万人。现状建设以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及违建棚户区为主,约74km2。另有约耕地89km2、林地等其他用地35km2。。通过10多年的时间,逐步探索、完善,最终以法定条例和各项技术管理规定,把整个环城生态区的规划确定下来。回顾历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2003年环城生态区历史照片

 

2.1  第一阶段:规划探索阶段(2003年-2009年)

这一阶段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奠定生态格局。

2003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在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之外规划了198 km2郊区农村用地。同年编制了《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对“198”地区进行了首次专题研究。初步明确“198”地区生态景观、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承载三大功能。首次将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用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工作。

近郊地区的“三圣乡五朵金花”就是成都城乡统筹的示范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4A级景区,凸显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功能。以村组织为基础,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以高度组织化方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升级,解决农村就业和风景区就业的问题。

然而,在这一阶段,建设规模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实际居住人口持续增加。

 

三圣乡五朵金花


2.2  第二阶段:深化实施阶段(2009年-2012年)

这一阶段依托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建设实施完善。

成都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成立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环城生态区作为其中一个,由市领导挂帅,把各个区都纳入战略功能区管委会。通过加大政府统筹来加快“198”区域环城生态区的空间治理。目前已陆续实施建设白鹭湾湿地、北湖公园等公园绿地、湖泊湿地生态项目,约10 km2。

从空间治理成效来说,一方面建设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2012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下降到62 km2,占环城生态区面积33%;另一方面植入了一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的功能。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后续建设维护中拆迁推进缓慢、建设资金量大、运营成本高。

白鹭湾湿地


2.3  第三阶段:提升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立法为基础、同步统筹各类规划,全面提升功能、加强治理。

2012年11月,正式更名环城生态区。成都市人大通过、四川省人大批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按照《条例》要求,勘界定标,明确物理界限。自2014年4月开始开展勘界定标工作,目前首批100个界标点位已全部建好,接受群众监督。

勘界定标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对环城生态区形态控制、城市设计标准的研究。同时,依据条例、控规及技术管理规定,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

2017年,我们又提出环城生态区要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展现天府文化的蜀川画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将功能进一步提升。

生态区功能示意图


我们还加大公众参与,支撑环城生态区功能提升,包括绿道选线、功能都征集了公众意见,并将意见纳入规划中。

这一阶段的工作,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拆迁安置工作也在进行,目前农村建设用地已经减到20 km2以内。预计增加约1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居民就近就业问题。

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历程总结梳理


3、探索与思考

3.1  特大城市城郊结合部空间治理方法探索

(1)统筹规划

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上宅基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统一纳入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通过统筹规划促进人的城镇化,引导农民市民化。

(2)立法保护

通过严格的立法,明确管控要求、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公众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参与,实现市民有效监督。

(3)政策管理

环城生态区的管理一定要结合其功能,通过形态研究、导则编制,并转化为技术管理内容,实现精细化管理。

(4)多方参与

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强调政府、市场、村民的多方参与,形成互利共赢。


3.2  特大城市城郊结合部空间治理实施路径

(1)堵与疏有机结合,控制与提升同步进行

逐步拆除违建,抑制无序蔓延,合理安置居民,“拆二建一”保障安置需求。通过规划引领,植入多样功能,激发片区活力。

(2)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村民自治

由政府引导,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保障规划实施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引入市场的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村两委”自治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全过程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效果图


城郊结合部的空间治理还存在许多现实难题有待破解,成都的环城生态区治理实践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以期给世界同类区域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根据2017年10月31日“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主题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报告人审阅。文中所有图片摘自报告人所提供的PPT。“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承办。)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7世界城市日】曾九利: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空间治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