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高峰论坛暨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分论坛活动在主展场257库顺利召开。论坛主题为《连接-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由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李翔宁、方振宁共同主持。
1
演讲嘉宾:
Andres de Leon 安德烈斯·德·里昂
(Hyperloop科技运输公司的首席运营官)
安德烈斯·德·里昂(西班牙)是Hyperloop科技运输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他擅长以特有的管理模式激发企业增长,现在主要负责HTT的欧洲与南美运营,以及多伙伴协作,包括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智利以及美国。近30年的跨国制造业背景,德·里昂形成独特的视角看待创新,是高铁,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项目管理专家。他的背景完美契合了HTT全球协作的模型,目前协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HTT众包团队。
演讲内容:HYPERLOOP
当今社会大多数的交通方式已经过时,不仅过度负荷并且需要大额的维护费用。太多的城市正经受着交通网络带来的空气污染。对于一个更加绿色,效率更高的交通系统的需求迫在眉急。
以上图片来自于嘉宾演讲PPT
Hyperloop是一种利用管道连接城市并运送乘客和货物的交通系统。真空管道加上磁悬浮推进技术让管道中的客舱不受摩擦力,平稳到达飞机媲美的速度。这些操作的动力均来自于绿的能源以及存储系统。设计团队通过建造Hyperloop创造更多的能源。HyperloopTT的三个方面特性:即移动性,连接性和可持续性。
该团队拥有来自不同背景的资深工程师,科学家和创想家,共800多名员工遍布38个不同国家。他们发明并专利了独有的技术与科技。该项目已经与加利福尼亚,斯洛伐克,阿布扎比,智利,法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签约,Hyperloop成为当今社会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如果对Hyperloop感兴趣,可以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8万吨筒仓一楼,亲身感受,犹如身临其境,通过本次展览,让你感受交通的未来比你想象的离你更近。
2
演讲嘉宾:
沈少民(参展艺术家)
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广州和澳大利亚悉尼。艺术家,擅长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品主要以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纪录片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为主。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基金会以及私人收藏。
演讲内容: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现在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是有很大误差的。我们每个人可能对城市里的公共艺术都有一个印象,就像现在我们进到很多城市之前就先看到一个城市雕塑,但是往往这类雕塑都差不多。这种城市雕塑固定了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使大家对公共艺术产生了误解。我们做当代艺术,或者参加一个国际展览,首先都要去看场地,而不是说先做方案,根据场地,根据环境,根据城市的文化背景,然后去做作品的方案,那么作品才能跟空间、环境有关系。而且今天我们讲的公共艺术不是少数人享受的,应该是和大众互动的,也是让大众更贴近艺术的非常好的方式。我相信未来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跟科技相结合的,能增加更多的和观众的互动性。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参展作品,《标准像》作品位于辅楼8楼,是特展《社会图景:来自城市内部的影像学》的参展作品。历史终究会变成记忆的褶皱,在记忆中留下我们对这些经典人物的敬意,但这些标准已经是过去式,我们要警惕我们今天看到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将是明天的历史,今天我们围绕这些标准像,不论你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带有褶皱的图像。
3
演讲嘉宾:
刘宇扬(参展建筑师)
刘宇扬建筑师现为刘宇扬建筑事务所(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荣誉副教授,是本次空间艺术季建造当代的文化图景的参展人。
演讲内容:城市更新的小与大
我们知道科技一直在变化,现在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艺术也在变化,观念的变化,形式的变化,曾经的艺术品是墙上挂挂,很具像的城市雕塑,看得到,摸得到,而当下我们再讲城市艺术或者公共艺术,很多是行为艺术,或者是影像,比如说蔡国强在家乡做了500米的天梯,现场看到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我们通过影像传播,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科技和艺术同时在相互作用,同时在产生变化的一个当代的现象。
城市发展再快,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生活,这就跟Hyperloop所说的,越来越快的交通方式产生了极大反差。我们更需要慢下来,回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我们对于这些空间的品质需求应该是不变的。建筑师的责任不仅仅限于设计房子,现在的建筑师,未来的建筑师是更多领域的参与,也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策略性的。建筑师在处理空间主题的时候,除了房子本体,更要处理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跟景观的关系,跟自然的关系,跟生活的关系。
参展作品位于《建造当代的文化图景》展览中,该展览位于辅楼2楼。
4
演讲嘉宾:
祝晓峰(参展建筑师)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2004年在上海创办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是本次空间艺术季建造当代的文化图景的参展人。
演讲内容:飞地、圈地和目的地: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本体
面对城市化迅猛推进的国内城市环境,建筑师们所委任的命题常常可以被划分三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目的地、飞地和圈地。
城市意味着什么?最早是只有人,人延伸出来了建筑,相信好的建筑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城市就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的交集,未来城市就在它们俩的重合当中生产。建筑介入城市,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让人从建筑的角度更好地接触自然和社会。
为什么中国一个城市发展到现在,会进行城市规划,建筑师来了就设计广场旁边的建筑,设计完了以后雕塑家来了,有点像任务一样,完成任务,在城市广场放一个,这就是分工带来的割裂,所有的东西都是割裂的。其实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我们看到科技发生一些好的转向,大家重新在想,当然科技仍然是危险的,好的转向就是重新树立一种统合性,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一个高度的整合体,可能Hyperloop也是。大家会鼓励各种东西的交集,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发生化学反映产生的能量。虽然我们现在都往这个方向上看了,但是不幸的是现在大部分城市里,还在或时间错位的作用下,重复过去的规划、建筑、艺术,人的生活,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割裂的状态。比如说中国建筑师最苦恼的就是接触不到使用者,无法接触到真正使用者,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我希望这个时间差会带来改变,这是一个矛盾的核心。
参展作品同样位于《建造当代的文化图景》展览中,该展览位于辅楼2楼。
圆桌论坛
2
从左至右:李翔宁、方振宁、Andres de Leon 安德烈斯·德·里昂、沈少民、祝晓峰、刘宇扬、汪大伟、李仁熙。
圆桌论坛上,各位嘉宾就“建筑和公共艺术如何介入这样的空间”展开了讨论。
学委会委员汪大伟:
人们对于公共艺术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理解是公共空间的艺术,那就是我们常常说空间里面放一个雕塑,这一类的理解,还有人理解为是民众起来的活动,理解成是艺术的主张或者是一种艺术的自身的艺术主张,但是公共艺术介入空间以后,它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去解决公共问题。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我们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第一届上空间艺术季就挑起了这样的讨论,而这一届艺术季更是用艺术的实践活动激活了民生码头这片工业遗存,接下去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民众是我们这一场公共艺术的主人,我们艺术家、策展人如何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需求,激发人的创造欲望,让人们能够主动的加入和介入到这样一场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以此达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平衡,这就是我们想公共艺术所期待和期望着的作用。我也寄希望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运作机制方面进一步好好总结。希望空间艺术季能成为我们共同探索社会转型中艺术的介入,艺术对生活,对社会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的一种机制。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李翔宁
我们经常会被问,你做艺术季或者双年展到底是要学术性还是要更接地气,让大家参与。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让大家参与这是起码的要求,其次是美学品位进行引导。公共艺术,设计、建筑都能够和大众走得更近,一起创造我们未来的文化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公共空间,也是文化的公共空间。
论坛结束后主策展人为嘉宾导览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世界城市日】连接—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