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和街道一样,河道必须作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要素来统筹考虑,应当具备多个层次,并向公众开放。
黄浦江、苏州河、小桥流水……这是上海人小时候对河流的第一印象,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名片。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上海的发展始终与水惺惺相惜,众多河道也成为市民生活和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
随着上海中小河道整治进入冲刺阶段,新的思考也在产生:什么才是理想中的河道?河道是不是应该一模一样?继《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之后,上海正酝酿推出《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由上海市规土局、上海市水务局共同编制。这将是全国第一份完全聚焦河道的规划指南,加强河道规划、建设、管理,是落实河长制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主要工作任务。
青浦区横五河整治前后对比图
理想河道的未来雏形
“河道不应只满足水利和交通功能。”上海市规土局市政规划管理处处长胡晓忠表示,和街道一样,河道必须作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要素来统筹考虑,应当具备多个层次,并向公众开放。
打造理想河道,要从何入手?《导则》提出,要从五项理念塑造理想河道,包括生态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和创新之河。“‘都市之河’是《导则》的亮点。”胡晓忠表示,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全球城市,上海如何处理水与城的关系至关重要。
实际上,河道是上海都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城水相融,需要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提升河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线性界面的肌理特征和公共功能特性。其中,对城市开发边界内的集中城镇化地区,要重点管控主要景观河道两岸空间尺度关系,强化河流交汇处、岸线转折处的地域景观设计,串联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即将全线贯通的黄浦江两岸,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并逐渐聚集起人气。
值得一提的是,郊外乡野地区的河道也被纳入“都市之河”的建设。《导则》指出,对城市开发边界外的乡野地区要重点体现文脉和自然野趣,重点协调传统镇村、水乡田园的空间融合关系,结合河道走向加强自然视廓控制。
“都市之河”也鼓励开放,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活动的体验需求,并提供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连续的河道空间。在塑造活力方面,要布局沿河功能与设施,规划与周边功能区慢行可达的路径,融入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生活圈。
精细化的科学河道
未来,河道的科学化管理可以“看”出来。首先,《导则》创新性地提出,“河道蓝线”要科学划定,依规实施;弹性适应,动态更新。其中,不同区位自然条件、不同功能和不同两岸建设现状的河道,要采用不同的河道蓝线;对附有航道功能的河道蓝线应满足航道等级要求,对骨干河道应满足流域及区域引排水要求。
对于新开河道,《导则》建议与周边地区,尤其是绿地,通过统筹相关单位合理确定河道蓝线,水绿统筹,柔化河道线型。而集建区内规划河道蓝线,以刚性控制为主,弹性控制为辅。比如普陀区横港河,它是中心城区中小河道,局部河段就和绿地相结合,部分岸线改为了蜿蜒曲线。
新建垂直护岸示意图
河道护岸也不能只是“光秃秃”。《导则》认为护岸要满足周边景观和河道安全运行的要求,选择经济适宜材质。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选用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材料。比如,浦东张家浜就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护岸,有的河段结合植草塑料固土网垫护坡,有的河段不设护坡,布置水上平台、水桥、绿化等。
张家浜不同河段的护岸不尽相同
水质是理想河道最为基本的组成要素。《导则》围绕减少污染物入河、河道基地治理、生态系统恢复及构建三方面,提出了多项技术措施。《导则》倡导,在河道内形成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系统。
河道水质控制技术路线
辰山植物园东湖的人工水域生态系统,综合考虑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净化
在安全方面,河道的水工设施和排水设施都要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其中,水工设施在满足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度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型隐蔽性好、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型式,甚至可以创新型式。而排水设施中,雨水泵站风格要与河道周边环境融合,沿河雨水排放口也要避免在开阔视角范围内密布,可与亲水平台、木栈道、跨河桥梁及驳岸垂直绿化等结合,辅以镶嵌、浮雕、设置艺术挡板等方式对雨水排放口进行改造,做到设施隐化。
雨水井/口盖板示意图
可供游玩的活力河道
未来,我们将看到一条条充满活力的河道。河道如何聚集人气呢?首先,要有人可以活动的空间。
《导则》指出,滨河空间要对外开放,提高滨河空间的慢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完善水陆交通网络。沿河活动线路也要贯通,建设连续、贯通、安全和人性化的慢行系统,比如普陀段的苏州河、金山卫的太平港,都是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出尺度适宜的步道。同时,加强沿河公共空间节点设计,比如开放的公园、广场、绿地等。
此外,《导则》还强调要塑造出一系列亲水空间,比如体现整体性和景观性的亲水设施,像亲水平台、水上栈道、沿水台阶等;构建于河道空间相匹配的跨河桥梁系统;形成滨河腹地和水体空间的一体化建设,特别要形成人行化的河道空间尺度,一是河道两侧供人行走或驻留的空间宽度要不小于6米,二是城市建成区河道两侧的建筑高度,沿河的建筑群落要富有韵律。
丰富的滨河活动空间
多样的环境景观设计
建筑前区
上海苏州河上的桥梁间距适宜
未来,我们的河道将更好看、更生态。《导则》指出,驳岸空间的绿化规模要得以保证,并丰富绿化景观的种类,形成层次感,例如植被色彩丰富的闸北区夏长浦。
公共绿化的规模化建设要加强,并提高景观性和艺术性。甚至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防汛墙,也将得到“重用”:防汛墙要与河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空间充足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后退,隐于坡下或绿化景观内。而铺地材质,也要根据空间活动使用特点,强化景观效果,特别要通过材质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活动空间。
静安区夏长浦景观
吸引来人气,还要留得住人,河道如何培养“回头客”?《导则》明确,要通过组织与旅游资源相匹配的水上游览线路,定期组织各类时尚文化活动,引导具有生活气息的休闲游憩活动,比如游泳、垂钓、民间竞技等。
要服务好人,比如:布置与人流相匹配的环境游憩设施,提升河道服务水平,比如街道家具、垃圾箱、饮水点等;结合河道空间绿地配套建设,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便利店、餐饮店、公共卫生间、小型艺术展示、停车点等。
有文化的人文河道
保护历史文脉,不仅局限于建筑和街道,河道同样能凸显出历史的深厚底蕴。在人们普遍还没有形成保护河道历史的前提下,《导则》提出,要从历史遗存保护、公共艺术品和非物质展示等要素进行策略引导。
首先,要加强风貌保护河道的保护和传统,保持河道现有的走向、宽度,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原有的风貌特色及空间尺度。这也包括河道沿岸的古树、历史驳岸、埠头等河道设施,已遭改变的应按照传统式样,采用传统材料进行修复并加固;构成河道景观界面的建筑群也要及时保护和修缮外墙。
古埠头可以予以保留
统一协调的建筑高度
历史保护要求也在提高,保护范围在扩大。《导则》强调,风貌保护河道、沿河的风貌保护区和历史风貌保护街坊,河道两侧的历史文化遗存,都要严格保护,通过河道空间设计凸显历史文化特征。而不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风貌保护街坊,与黄浦江历史严格密切相关的历史特色场所、历史特色建筑、历史特色遗存物等,需要经过论证决定是否保留及保留内容。
《导则》还认为要塑造可以体现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并设置体现时代风貌的公共艺术品,提升滨河地区的文化魅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内文图来源:上海市规土局和上海市水务局,栏目主编:张奕,作者:戚颖璞,图片编辑:苏唯)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治国理政新实践上海篇】上海未来的河道应该是什么样?全国首份河道规划导则编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