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提篮桥在上海本地人眼里是个“吓丝丝”的地方。老人常恐吓不乖的小囡:“侬再皮,再勿好好叫读书闹,长大就要拔关到提篮桥去了!”于是在儿时的记忆中,最好离提篮桥那里远些再远些。现在,随着部分监狱已搬迁,监狱功能的逐渐弱化,强烈建议大小囡、小小囡们去提篮桥风貌区拔草,看看那里的传统街巷和精美建筑,想象着犹太人和上海人是如何和谐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1933-1941年期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难民们拿着中国发放的“生命签证”,登上了逃离战场来自上海的“诺亚方舟”。其中约两万人在虹口提篮桥地区居住下来。
生活拮据的犹太难民在上海拥挤的弄堂里与中国人毗邻而居,生活虽然窘迫,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和自由。这段交往的历史,生动地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上海
时光荏苒,转到现代。沿着提篮桥风貌区推荐线路,地图菌带你走进这艘活的“诺亚方舟”,感受这个小而美的风貌区。
风貌艺术地图网页版搭载在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网站上http://www.sdpcus.cn/,手机版搭载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公众号上。
刷起来吧~~~
推荐路线:
昆明路-海门路-东长治路-长阳路-舟山路-霍山路
沿途景点:
下海庙、茂海新村、摩西会堂、白马咖啡馆、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提篮桥监狱(上海监狱陈列馆)、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塞尔旧居、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霍山公园、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罗伊屋顶花园旧址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中规模最小的一片,景点多且密集,所有景点基本上步行可达。)
在风貌艺术地图中,已经把推荐景点串联起来并配有文字图片等介绍。只等你们用啦~
下海庙
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居民祈佑平安、供奉菩萨和海神的神庙。1937年淞沪会战前,全部庙宇毁于一场大火,仅剩一座山门。1941年桂生师太在原址上重建庙宇,新建庙屋36间,装修宏伟。现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每逢大年初一,人们会全家一起来下海庙祈福。庙里有个放生池,池内的锦鲤和用来许愿的莲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墙面窗栏的雕花精致而有层次感,庙门外走廊的鎏金小狮子栏杆也很有岁月的痕迹。寺庙一角专门提供随缘赠送的经书和关于佛学的书籍,庙里几丝檀香的味道营造了一种安心的氛围。出口处就是素斋馆,可以吃点素食,换换口味。
茂海新村
在提篮桥地铁站不远处就能看到这排绿树掩映下的砖墙公寓。它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华商郭耕余集资建造,高2层,由面西、面东、朝北、朝南等多向公寓建筑,组成一个“回字形”公寓住宅群。建筑立面为青砖清水墙,外观朴素,屋面四坡。公寓干净整洁,时光在这里好像静止了,弄里满是桂花树、枇杷树、桔子树,小孩在弄堂里嬉戏玩闹,小猫小狗在台阶上慵懒地趴着,老人们安静地坐在阳台边,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新村里的一位居民爷爷盛情邀请地图菌到他家参观,并告诉地图菌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从事远洋航运工作的人,也曾居住过一些国际友人。居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邻里关系也很和睦。他家的房子是岳父在二战结束后从离开的犹太人手中用两千美金买的,当时房子里还带有壁炉呢。可惜时间有限,不然真想坐下来听个够。祝愿爷爷奶奶能免受灾病困扰,安享晚年。
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是上海现代仅有的两座犹太教教堂之一,“二战”期间,里面曾聚集了无数来逃难的犹太难民,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结婚和受洗的地方。建筑主体高三层、局部四层,为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坐南朝北。顶部为红色平瓦四坡顶。每一层楼外均砌筑一圈砖叠腰,与两檐间粗细相同的同色砖带形成有韵律的水平装饰主题,门套和窗套、窗台均置有弧线,风格基本统一,但又各有特点。建筑既有正宗犹太建筑装饰风格,而其纯线条的简洁做法又似与装饰艺术派相关。现为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检票大叔会告知最近一场的讲解开始时间,大家可以先自行参观然后在快到时间点时在摩西会堂一楼集合听讲解。进口处的墙上刻着所有在上海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名单,十分震撼。
白马咖啡馆
白马咖啡馆开业于日军占领时期的1939年,自维也纳逃亡上海的犹太人鲁道夫·莫斯伯格在战争中一直怀着“重回维也纳”的梦想,于是利用从维也纳冒险转移出来的6000美元,把当初维也纳一家知名的白马咖啡馆“复制”到上海。如今的白马咖啡馆,既是咖啡馆,也是酒吧,同时还具备了餐厅的功能。建筑的装修使用了一批当初保留下的梁柱和楼面装饰,一楼朴素的碎花窗帘、心形镂空的靠背椅等富有欧陆风格的陈设,也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咖啡馆门前草坪上的雕塑无比有爱,一位中国“母亲”为怀抱玩具熊的犹太小女孩撑起雨伞遮挡风雨。这是犹太难民后裔莎拉·伊麦斯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的“风雨同舟”纪念雕塑,展现了犹太人民的感恩和上海人民的大爱与包容。
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
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都迁入提篮桥一带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用来收容难民,那时全上海共有7个收容所为犹太难民提供帮助,其中最大的一座就位于长阳路上。旧址位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对面,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因为只有门口墙上的小小铁牌显示着这里曾经是犹太难民收容所,现在已经基本无法识别出原有模样。
提篮桥监狱
上海监狱陈列馆位于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内。正当地图菌怀着些许忐忑、些许好奇的心情走进,并脑补看过的各种监狱类型的美剧时,却被门岗无情地拦下,因为这里不对个人开放,只接受团体预约参观。卖个萌可以进吗?不可以!!!
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塞尔旧居
位于舟山路59号二楼的一个只有9平方米的房间就是布鲁门塞尔13岁时随全家从柏林逃到上海后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二战”结束后,布鲁门塞尔移居美国,后出任卡特总统任内的国家财政部长。之后他一共来过舟山路59号6次,仍对这里很熟悉,每次都是自己摸着黑走进去。现在,这间小屋居住着普通人家,没有了当时的兵荒马乱,只是现世安稳的模样。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
20世纪30年代,由于纳粹对犹太民族的残害,大量欧洲犹太人流亡到上海。除了上海原有的犹太团体以外,也有一些国际性的机构委派专员或者在上海设置办事处,处理难民的救助与安置工作。总部设在纽约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 就曾将驻沪办事处设于霍山路119-121号。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4层。立面对称,中部扁券,两侧连续券柱外廊,双联半圆券,科林斯柱式,红瓦坡顶屋面,中部立面为高出屋面的山墙,带巴洛克特征反孤曲线,青砖外墙,红砖带饰,木窗。
霍山公园
霍山公园建造于民国初期,专供外侨及其儿童和照顾西童的华籍保姆使用,20世纪20年代改名为舟山公园,直到1931年9月开始对华人开放。犹太难民聚居提篮桥后,因这里地处隔离区的中央,便自然成了犹太难民的游憩之地。如今的霍山公园,大家更习惯叫它“小宁公园”(上海人称呼小孩为“小宁”),袖珍得真是只适合“小宁”去“白相”的(上海人讲玩为“白相”)。但是这个公园的利用率还是很高的,人气很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公园的绿植种类很多,覆盖率也很高,从事景观专业的同事一直在给我们科普这是小叶女贞、这是八爪金盘、这是……。另外其廊架、景亭、地砖拼图等建筑物都带有明显的英式风格,很像一个弥漫浓浓怀旧味道的街心花园。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霍山路71-95号与舟山路21-81号的住宅建筑,建于1910年左右。近代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外墙主立面设连续的清水红砖券式外廊,采用弧形和半圆形券,局部使用简化的古典式清水红砖柱,背面为青砖清水墙,红砖清水腰。优秀历史建筑。193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代表出席,并在会后成立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
罗伊屋顶花园旧址
罗伊屋顶花园位于霍山路57号百老汇大戏院的屋顶,大戏院由美商奥迪安大戏院公司投资,于1928年建造,1930年9月开幕。建筑正面的三大块精雕细刻的窗饰,显示出了一种优雅的欧洲古典风格。二战时期,避难于虹口的犹太难民租下了戏院顶层,将其改造为社交场所,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每逢节假日,稍微富裕的犹太人会换上最好的服装去参加派对,场面一度热闹非凡。
如今百老汇戏院的建筑仍然保持,但屋顶花园已人去楼空了,我们也只能凭借想象去感受这些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动荡年代对优雅生活的热情追求。
还是老规矩,走走停停逛逛,最后再来点儿好吃的,一天才算是圆满呀。
下面的两个点都是地图菌亲测过的,值得一试哦。
提篮桥老滩头葱油饼一号(昆明路297号)
也是网红葱油饼哦。葱很多,油酥也很香,煎好后会放在炉边烘烤,这样猪油能彻底融化渗入整个饼面,同时把葱香彻底吊出来。一口咬下去,外脆里糯,浓郁的葱油香混合着猪油香顿时充盈了整个味蕾。
郭大王净素坊(海门路151号)
该店的创始人是第一个把溜溜球带到中国的郭大王,80后的吃货们应该不会陌生。全市独一无二的菩提砂锅,油豆腐细粉白菜加素丸,配上些许黄咖喱,烧成的一锅奶味鲜汤。佛音袅袅,阿姨笑迎八方来客。很多应该都是常客,因为无论男女,阿姨都会笑吟吟得接待说,“师兄,来啦”。
(看着很像肉吧,吃起来也有肉的口感和嚼劲儿。但其实是豆腐、菌菇等做成的,很美味呢)
更多清晰详细的图文信息,请戳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网站后,点击“推荐线路”版块。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行走上海】风貌艺术地图带你走进一艘活的“诺亚方舟”,感受小而美的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