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于11月1日落下帷幕,美好城市的话题仍在继续。本次论坛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徐毅松副局长作了《塑造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主旨报告,来自纽约、巴黎、东京、首尔、柏林和杭州的6位国内外专家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以下是各报告的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根据专家现场发言速记稿整理,精华部分后续分期推送。)
报告摘要
罗伯特?莱恩Robert.Lane
纽约大都会规划联合会城市设计(RPA)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莱恩先生报告题目为“纽约大都市区文化的发展”。纽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在商务、金融、传媒、艺术、时尚、科研、技术、教育和娱乐方面,都具有全球重要的影响力。纽约是国际外交事务中心,也是世界文化、金融之都,报告首先介绍了纽约大都市区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后报告着重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阐述了成熟大都市中文化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以及文化和经济发展、生活品质的协同效应,文化与创意经济的联系。莱恩先生指出文化不是独立的,而应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每个城市都不能丧失自己的特点,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应发展它的多样化,并且应该发展文化的多中心地区。城市的发展应该重视创意产业,重视创意人才的集聚,让年轻人能发挥作用。
阿兰?马利诺斯Alain Marinos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前遗产总监、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主席阿兰?马利诺斯先生报告题目为“模式转型:可持续发展中文化与遗产的关键作用”。报告论述了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文化与遗产因素如何发挥出更关键的作用,提出了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转型问题。报告介绍了在最近刚刚闭幕的“人居三”大会上,法国建筑师、规划师提出的六点主张,包括通过综合性的规划策略避免投机行为,提升项目间的联系;鼓励大都市区、小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鼓励公众参与,平衡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加强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关注地方文化多样性问题;加强城市规划师在专业技术语言上的交流以及与公众的沟通;将文化与遗产作为反映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报告详细介绍了巴黎的五个案例:十八区Halle Pajol工业建筑更新、“小巴黎环线”、Saint Vincent dePaul医院改造、玛黑区社会住房、塞纳-圣丹尼地区更新等项目。这些案例具有的共同点是,项目中文化跟遗产因素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走向;这五个案例都是自下而上的,真正的引擎是当地的社区协会,政府只是引导和支持的角色。
小林博人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终身教授小林博人先生作了题为“东京社会和空间微文化结构的延续”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东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提出了微文化的概念。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艺术中心这些高大上的概念,生活中的许多传统是为“微文化”,微文化是我们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同于“东洋文化”、“中华文化”这类比较大的文化概念,但就像气候一样,气候是这个地区比较固定的一个模式,但是微气候就是更局部地区的一些气候的特征,也是值得关注的,应当将“微文化”概念引入城市规划中。报告还阐述了日本城市空间一个重要的概念“町”,这既是一个空间或者一个地方,同时也有社区的含义。小林博人先生在报告中结合这两个概念,提出了空间的社会因素和历史上的空间发展变化的文化因素,并以银座、东京桥等为案例,提出了城市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文化活动与空间的关键性,注重开放空间内的文化意义。他提出文化是多元复杂的,空间也是多元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
李仁根
韩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原首尔市副市长李仁根先生报告题目为“首尔迈向世界文化与历史名城之路”。报告介绍了韩国文化建设的经验,对比了首尔、上海的空间密度和文化资产。报告提出,首尔也经历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从废墟上建设成为今天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但仍保有十分丰富的韩国文化。他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韩国十分注重环境、自然、文化和生活品质,提出了让文化活动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报告也介绍了首尔的文化规划,规划目标是让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当中,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也希望把文化因素加入到全球实力城市指标当中进行更好的衡量。同时李先生也介绍了一些首尔开展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
玛德琳?维斯Magdalene Wei?
德国GMP 建筑师事务所项目合伙人玛德琳?维斯女士的报告题为“汉堡——一座发展的城市,适应文化、社会和经济变化的空间”。她介绍了汉堡的发展,汉堡的滨水空间和海港城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汉堡始终注重传统跟现代的结合,注重多元文化的发展。
郑斌全
中国杭州城市规划编制中心郑斌全主任,作了题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G20杭州峰会环境品质提升的规划引领”的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杭州在风貌保护和控制方面的经验,指出了规划引领和控制对城市环境品质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同时指出,杭州被选为G20的召开城市,展示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既是杭州坚持在一张蓝图上持续描绘与建设的成果,也是近一年加大环境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主持人总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分别对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六个方面:
郑时龄 唐子来
第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渗透在城市的各方面,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活动,都体现了文化。文化是多元的,城市的特点,就表现在文化上,也落实在城市的空间上。城市规划应该激活消极空间,灵活使用空间,将文化活动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文化活动应该超越博物馆,融入生活,使文化无处不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同样都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公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与历史传承,都是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
第二,应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留足创意空间,促进创意人才集聚,让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为青年人创造机会,利用工业遗产、废弃的工业地带进行发展。
第三,注重文化的协同性跟连接性。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文化活动、文化中心的网络化分布。巴黎、汉堡、杭州、纽约、东京等城市都抓住了大事件、文化活动等的发展契机,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进行有机更新。
第四,多样化的文化基础设施非常重要。注重文化生活的质量,使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是城市发展的目标。
第五,注重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应该建立公共文化基金,提倡公共空间为公共文化创造提供空间。
第六,既重视政策的推动作用,也应关注自下而上的发展。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民间组织的参与,公众的参与都十分重要。
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专家报告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