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嘉宾简介
1、发展背景
[背景一]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虽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全球贸易额持续下滑,但是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出口额连续6年年增长14%,在2008年达到5920亿。可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创意产品和服务仍然保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背景二] 随着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纽约大都市区域不断扩张。未来40年,预计会有巨大的发展需求,一些区域中心增长速度将达到23%,比过去曼哈顿19%的速度更快,这些区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
纽约城镇化用地扩张示意图
2、发展趋势
随着文化生产模式的转变,文化产品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 传播形式和媒介多样化。
[趋势二] 文化场所规模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大型中心文化地标(如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广州歌剧院等)外,文化场所开始越来越多地以不同尺度的状态出现,包括家庭博物馆、流动媒体实验室等。
纽约惠特尼艺术博物馆(更开放、更融入公共空间的文化场所)
纽约高线公园(改造老旧基础设施的文化场所)
[趋势三] 分散式布局的文化活动。通过全面、充分的营销和宣传,吸引人们去不同的艺术点,同时促进中心区域外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更好地发展。
纽约斯托克户外艺术公园(促进郊区小镇发展的文化场所)
[趋势四] 艺术与产品间的界线趋向模糊。
纽约著名歌剧剧团阁楼(改造废弃工厂的文化场所)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文化活动的设计和拓展时,应打开思路,跳出传统的博物馆、艺术馆思维,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媒介,通过不同规模文化场所的布局和设计,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文化艺术的丰富化和多元化,让年轻艺术家有更多、更好的展示空间。同时,应注意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保留城市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活动失去原真性。
3、政策战略
[政策战略一] 实现与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例如纽约市开展的“从农田到餐桌”活动,餐馆定点采购哈德逊河沿岸小型供应商的农产品,既保证了食物新鲜度,又增强了本地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最重要的是以文化、有机农业推动了本地社区的互动。
纽约“从农田到餐桌”
[政策战略二] 建设中心区域以外的创新走廊。铁路沿线的市郊地区极具潜力,我们期望增强这些地区的连接性,将创意产业与其他创新经济联系起来,增强不同地区间的互动。
纽约产业布局
[政策战略三] 培养文化产品的全系统视野。不同于以往孤立的艺术创作,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整合社区。
文化产品体系
[政策战略四] 鼓励开展本地文化活动。建立相关管理机构,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营销本地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管理机构
4、空间战略
[空间战略一] 识别和增强文化景观。例如哈德逊河谷,我们希望将其转变为一个区域公园,形成纽约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
哈德逊河谷
[空间战略二] 在中心以及更大范围内创造新的联系。纽约大都市区需要更为丰富的连接,将便捷的交通网络扩散到更大的区域。同时,考虑混合式出行,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混合式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
[空间战略三] 促进发展创新区域。探索新的社区模式,创造具有综合功能的共享空间。
新的社区模式
[空间战略四] 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建设复合、多元的建筑空间,激发文化活力。
新的建筑形式
[空间战略五] 促进建筑的合理再利用。鼓励利用具有保护与更新价值的老旧建筑,创造丰富的文化空间。
[空间战略六] 灵活使用公共空间。综合利用工业化城市中大片的厂区、校区,打造文化、艺术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本文根据2016年10月31日“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主题报告整理而成。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承办。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2016世界城市日】罗伯特莱恩(美国):区域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