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到2040年,上海将成为更开发的国际门户枢纽,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的国际客运比例将从31.5%提升到40%。拥有更加畅达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市民人均上下班的单程通勤时间从近45钟降低到40分钟。在出行方式上,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的交通模式,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5%。同时加强轨道交通的出行分担率,显著提升轨道网络密度,轨道站点10分钟覆盖率可达60%。
9月10日,主题为“城市交通与绿色出行”的上海2040系列专题讲座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陈小鸿教授表示,在最新的“上海2040”规划中,上海的交通战略重点,将根据不同的空间范围分为长三角协同区域、大都市圈一体化区域和市域内的主城区+城镇圈规划区域三个层次,并确立了不同的规划重点。“在资源日趋紧张和空间发展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未来的城市交通系统,一定要遵循绿色发展的路径,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下的每一个市民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和更好的环境品质。”
覆盖更广泛、出行更便捷,重构市域公共交通骨架
“30年前讲上海,其实讲的都是上海的市中心。以往我们从四平路上的同济大学到人民广场,都说是到上海去。如今,上海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短短的30年内,通过快速发展和集中建设,以2010年举办的世博会为重要节点,已经形成了枢纽型、功能性和网络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同时陈小鸿也谈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人口总量翻了近1倍,整个市域道路里程虽然增加了5倍,但全市机动车总量车也增加了23倍。“所以我们城市变得‘更大’了,但却更堵了。”
目前上海市域交通网络强而枢纽弱,轨道层次单一,可达性不均衡。单一的地铁模式和以中心城为中心的公共交通网络结构对郊区城镇空间的引导性不足,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缺乏轨道快线联系。“以人民广场这一枢纽为例,大家第一感觉就是拥挤。我们虽然已经建成了近600公里的轨道长度,但对于郊区的服务是不够的,郊区到中心城的时耗还是较长。”
在整体层面上,上海将建成由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和多元辅助公交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设施支撑、多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重构市域公共交通骨架,实现“三个1000公里以上”轨道网络,形成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轨道交通层次,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上海市域 1小时交通出行圈。据陈小鸿介绍,“规划通过市域铁路和快轨,强化中心城和外围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将来在上海市域范围内,人口达到10万规模的新市镇,轨道交通基本达到全覆盖。各新城规划1条以上区(市)域线通过,规划8-9条中心城联系新城、核心镇、中心镇及临沪城镇的轨道射线,并辅以快速直达的公交快线,新城与中心城的枢纽之间,轨道交通的出行时间缩短到40分钟以内。中心城东部、北部加密的轨道交通线路将使得外围地区的市民更加便捷地到达中央活动区的各个地方,像张江、金桥这样的新城市副中心也会有更好的轨道交通联系。”
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体系
上海2040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陈小鸿说:“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城市需要更加开放和便捷的交通体系来支撑。一座人文之城,需要良好的慢行环境与街道的空间品质。一座生态之城,需要绿色出行为引导,促进职住空间匹配。所有的交通规划都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舒适,上海要留住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好的城市服务和更强的城市魅力。”
1. TOD,让轨道服务更多人
“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管理上,要有更强的制约。所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增加的建筑、岗位和居住点都要和轨道交通的站点有很好的结合。” 陈小鸿指出,新一轮的规划将依托轨道交通网络,调整主城片区用地布局,实施集约紧凑的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实现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60%以上的人口和岗位,公共交通占通勤出行的40%以上。“这样的发展模式将使上海有限的建设用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能效,也让居住和就业的人们获得更加便利的轨道交通的服务。”
2. 路权更新,将道路分给更多的人
新一轮规划提出,在新城和主城区之间预控快速通道,构建近沪地区一体化路网;在新城与周边城镇,建立以新城为核心的城镇圈快速路系统;在新城内部发展适宜公交和慢行出行的高密度路网。但相对于新增加的道路数量,更主要的是既有道路的使用管理,即路权的重新配置。陈小鸿说:“很多市民都提到,能不能把路更多的让’人’来使用。例如摩拜单车,它已经成为上海绿色出行的名片之一,有了采用新技术的公共自行车辆,那有没有足够安全、舒适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这就要对现有道路重新来分配路权。”陈小鸿强调主城区在完善道路网络功能的过程中,要把公交优先、慢行改善作为根本原则来重新分配道路空间资源。“我们会全面优化公交专用道的网络建设。慢行设施的总量将只增不减,绝对不会牺牲行人和骑行人的空间来满足更多机动车的通行要求。”
3. 慢行交通,把绿色带给更多的人
陈小鸿指出,新一轮规划将建设2000公里以上的绿道系统,“这些绿道系统要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当中,需要和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甚至叠合在一起。一是提高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二是营造高品质慢行交通环境,完善“B+R”(Bicycle & Ride,自行车停车和轨道、地面公交交通相衔接)和共享自行车系统。三是进一步优化生活圈慢行交通组织,鼓励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慢行交通优先的低碳舒适的交通环境。类似黄浦江两岸滨江行人与骑行为主体、集休闲和健身为一体的专用通道,以及小陆家嘴地区的步行高架,将会加以推广。”
嘉宾简介:
陈小鸿,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绿色交通责任教授,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专题讲座】上海2040 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出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