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人民日报 | 上海 用艺术更新城市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工业 规划 街区 上海 保护 开发 探索 城市更新 江西 案例 管理 创意 艺术 宜居 复兴 建筑 设计 空间 环境 活动 城市 资料 建筑设计 铁路 活力 区域 公共空间 美丽 新区 结构 平台 特色 展览 改造 步行 交通 国际 展示 设计师
🔊 提醒:这是一篇2015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编者按: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经开幕近两个月了。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上海艺术更新城市》的报道,带我们走进艺术季,走进城市更新的时代。


从千年之前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 用艺术更新城市

  “活着”的新场古镇。
  资料图片


作为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馆,徐汇西岸艺术中心展示着世界顶尖建筑设计、新兴城市范式、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改造案例,让观众体会到上海“城市更新”与“艺术空间”的紧密结合。


从千年之前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700多年前江南水乡的新县城;从1843年开埠,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直处于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是个有机体,我们要将艺术注入城市空间,用文化来引领城市更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质,更可以提高市民品味乃至修养品行,从而在美丽的城市遇见美好的市民。”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表示


城区更新:滨江西岸建起文化走廊


初冬的阳光下,徐汇滨江绿树葱茏,江风拂面。梅珍喜欢沿着江边慢慢行走,看看风景。她住在附近快20年了,现在却每天重新认识这里。“变化大到不可思议。”她绽开笑容。


徐汇滨江地区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很长时间里,沿江地块全被占满,行人根本无法走到江边。梅珍家住7楼,只能远眺江水东流


现在大不一样了。2011年末,徐汇区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将这片上海浦江两岸可成片开发面积最大的区域打造成“西岸文化走廊”。


环境变了,但梅珍觉得“变”中又有“不变”,她指着龙美术馆外面的高架人行步道和橙红塔吊,“这些都是原来就有的。”


“确实如此,这里原是有着百年传统的北票码头,我们在规划改造时,决定保留历史文脉。”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干瑾说道,高架步道由原来的煤炭传输带改造而成,塔吊直接保留,成为标志性历史建筑。


在西岸,这样的“新旧交融”时时可见。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与透明玻璃房混搭成余德耀美术馆;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则改造成了西岸艺术中心;滨江大道上,长椅宽而无背,仔细看,居然由铁路枕木叠成。徐汇滨江规划展示中心旁的一段铁轨上,两节列车静静卧着,“这里原是建于1907年的铁路南浦站,正在改建成国际级当代艺术美术馆,同时也会完美再现铁路历史现场。”干瑾表示。隔上一段距离,数个原中航油的大型油罐雄踞江边,这里正在被改建成油罐艺术公园,届时,市民可以踏入油罐欣赏当代艺术。而机场跑道则会变成穿插绿地与水系的跑道公园。


街区更新:曹杨新村尊重空间肌理


不是周末,但曹杨新村桂巷路步行街仍不乏居民来往。座椅上,老人三三两两闲聊着。“原来这里没什么地方可以坐的,这样改造一下,太好了。”老人们笑道。


曹杨新村是我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自1951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已60多年。虽然就在水边,但这里多年来一直保持传统形式的绿化带,草地、灌木、乔木等密集生长,并用围栏围住,防止行人踏入。绿意虽浓,居民却无法亲近,无处落座,前往水边也被阻挡。


“公共空间是需要使用的,不能仅仅用来观赏。” 桂巷路步行街改造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表示。在他眼里,城市更新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打造宜居空间。


于是,王伟强将原有绿化带“打开”,减少灌木丛,移植高大乔木,在尽可能不减少绿量的前提下,增加地面活动空间。并在绿地之间,划出人行通道,道旁放上长椅,居民不仅可以走到水边,还可以就地休闲。


同时,针对步行街上商户店招杂乱的状况,王伟强实行了统一的外表装潢设计,在统一留存的灰色外立面上方,商家嵌入自家招牌,整齐而不失特色。


商家对面,一排浮雕遮挡着后面的菜市场,由于长期无人使用,这里杂物成堆,店家还拉起绳子晾晒毛巾等用品。为了激活这一空间,王伟强沿墙架起龙骨铺地板,铺设人行道,绿化带围起宽宽的木围栏。“架龙骨铺地板是为了保留原来的地砖,城市更新,让生活与艺术相结合,要保留城市空间原有的肌理与脉络。”王伟强表示。


古镇更新:千年新场引入时尚元素


走进新场古镇,时光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眼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耳边是绵糯的吴侬软语,脚步不自觉地从匆匆变成缓缓。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场古镇有着近1300年历史,宋初时期两浙盐运司署迁盐场于此,得名“新场”,去年,新场古镇列入上海新一轮保护开发重点行列。


“新场的动人之处在于,她始终是一座‘活着’的古镇。” 新场镇镇长林廷钧表示。


近期,这里正在举办以“更·新场”为主题的古镇更新案例展。上个世纪因收养了数百只流浪猫,被当地居民称为“猫王宅”的历史保护建筑张宅和郑宅,如今更新成了艺术家们的实践场所,桃然新场、设计闪店、盐非盐、新场密码等展示及互动区域,使老宅变得青春现代。而在废弃的上海针织十九厂上设立的“拾久新场”创意园,采用了当代诗画、雕塑、影像、民俗表演等方式,穿起了古镇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就是希望参展团队与艺术家以展览为实践场,凝聚传统与时尚的元素,将沉寂的场地带入社区生活和公众视野,激励古镇的更新和生长。”新场实践案例展主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王林教授表示。


“案例展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古镇保护发展及产业导入的新途径。”上海新场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玲说,古镇年轻人流失现象比较突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就业机会。这次案例展的“设计闪店”中,设计师们将竹编、土布、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设计出符合当代美学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引进设计与手工产业,将为新场古镇带来青春活力。”俞玲说。


根据规划,新场古镇保护将依循“藤、叶、瓜”的空间结构:以古镇的街巷、里弄、水系为“藤”,进行原真性保护,构成古镇公共空间的骨架和脉络;以古镇核心区内特色功能节点为“叶”,不断充实精致体验型都市慢生活休闲场所,逐渐培育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微创孵化平台;以古镇协调区内创意功能板块为“瓜”,促成手工艺复兴与创意设计产业的有机结合,完善古镇文化展示交流功能。


如今,不仅在新场古镇,在上海,城市更新越来越关注历史传承与艺术塑造,营造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的城市文化禀性,提升城市活力与魅力。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媒体声音】人民日报 | 上海 用艺术更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