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民国时期,广州曾有过一座海珠公园。这座公园建在珠江中一块巨大的礁石——海珠石之上。当时的海珠公园亦称广州第三公园,里面亭台楼阁,古木参天,成为当时市民的休闲好去处,在城市中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海心沙”。
海珠岛在唐代便已开发
海珠石原为珠江航道中的一块巨型礁石,长百余米、阔50余米,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因形似岛屿,亦被称为海珠岛,位置就在现在海珠桥的西面。
早在唐代,海珠岛便得到了开发,并建有佛寺“慈度寺”。到了南宋,据传广东历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昴英(字文溪,1201-1257),少年时曾在慈度寺旁编茅为屋,在里面专心读书。端平二年(1235年),广东发生兵变,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英与广东经略安抚使崔与之出城劝退叛军,令广州百姓免遭劫难。后来,李昴英成为朝中重臣,并以敢谏著称。他逝世后,朝廷赠谥号“忠简”。广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海珠岛的慈度寺旁修建了李忠简祠(文溪祠)与探花台。
“李忠简公读书处”圆亭(前右)与音乐亭
明代之后,海珠岛上遍种树木,成为游览胜地,每逢端午和盛夏,不少游人便上岛观看龙舟比赛或到珠江戏水。明代万历年间,每年春夏两季在广州海珠岛会举办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定期市(交易会),允许各国商人前来广州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
到了清代,因为海珠岛可西控白鹅潭上船舰进出,为加强广州城防,岛上建起海珠炮台并修筑城墙,为广州城南珠江上的第一座炮台。1655年,荷兰人来华时曾占领过该炮台,故西方人也称它为荷兰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军民据岛抗击英军。海珠岛被占后,英军将上面的炮台与城墙拆除,只剩孤零零的古寺与祠堂。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对海珠岛进行修复。190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水警,岛上的古寺和祠堂成为“水巡总局”的办事处。1912年,警察第十二区署亦在海珠岛办公。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的北洋政府海军舰队,在海珠岛设海军办事处。之后,程潜的建国攻鄂军将司令部设在岛上。
民国时期蜕变为风景别致的公园
到了民国初期,受西方“公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及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孙科对建设“公园城市”推崇有加。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倡导建设“现代居住城市”,并坚信广州可建成拥有众多公园的“花园都市”。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之后,主政者对广州城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对作为“都市之肺腑”的公园的重要性已有明确认识,并了解到当时英国仅伦敦一市,就有18个大公园以及39个运动场。而当时的广州,最早的公园为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黄埔公园,位于黄埔长洲岛上。
1921年,孙科任广州市市政厅第一任市长,在他主持的城建规划中,就包括有覆盖全城的公园体系。他的城建规划中,明确要建设的公园有三处:广州第一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广州第二公园(选址在东较场,今天的省人民体育场一带,未建成)以及广州第三公园——将海珠岛辟为海珠公园。
然而,由于海珠岛一直为军警占据,兴建公园计划得不到落实。1925年8月,广州市政委员长伍朝枢催促工务局加速开展公园建设。当年10月,经多方交涉,占据该岛的建国攻鄂军总司令部以其教导团的部队全部迁出海珠岛。
广州市政当局接收海珠岛后,便着手修建公园。首先,拆除掉军队占据时建造的建筑,仅留李忠简祠堂、探花台及古树木,并将海珠码头划归公园统一管辖。
当时海珠公园的规划和平面设计,由广州工务局技士黄森光负责。首先,黄森光用条石在海珠岛四周筑堤,俯察海珠岛就像一艘航船驶在江中,西头的堤岸被筑成尖鱼嘴状,仿如船头,可对珠江水起到分流和减轻冲击的作用。
海珠公园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参照了西方庭园设计风格,呈东西轴线对称形状。沿着公园的中轴线,自东向西分布的景点及建筑依次有:程璧光铜像、铜壶滴漏亭、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喷水池、厕所等。岛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门口牌坊和观景玻璃屋。此外,十余株古榕和古木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些景点之间,让公园绿意盎然。
海珠公园平面景点分布图 1、程璧光铜像 2、铜壶滴漏亭 3、李忠简公读书处 4、玻璃屋 5、音乐亭 6、门口牌坊 7、喷水池 8、厕所
民国时期的海珠公园美景
海珠公园建成前,海珠岛与北岸之间的往来全靠舟楫摆渡。公园建成后,架设了一座竹木浮桥连接北岸的长堤大马路。但竹木浮桥在日晒雨淋与游客挤踏下,很快便腐朽损坏。1928年,广州工务局修筑起一座坚固的铁桥,自此海珠公园与北岸的连通变得更加安全顺畅。
海珠公园工程建设由兴记公司负责投资,工程资金主要包括公园基础造价6395银元、修筑门口牌坊造价750银元、修建厕所造价300银元以及建设各种小设施如混凝土凳子、喷水池、人物雕塑及栽花种树等造价1870银元。音乐亭的建设费用由时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陈树人商谈南洋烟草公司投资4000银元,后因资金不足,由李昴英家族后人资助700银元,音乐亭才得以顺利竣工。
最初的海珠公园,拟称“广州第三公园”,后来,市政当局采纳了市民蔡桂荣的意见,定名为“海珠公园”。
海珠公园虽小,景点也不多,但每一处景点,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造型。
公园东端的程璧光铜像,是为纪念当时被刺身亡的护法军政府海军总司令程璧光而竖立。程璧光,广东香山人。1916年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1917年7月,程率第一舰队南下广州,支持同乡老友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海军总司令。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海珠岛北侧的长堤海珠码头遭暗杀身亡。
为纪念程璧光,孙中山以海陆军大元帅名义签署《通告程璧光被刺逝世讣电》,高度评价他首倡大义,率舰南下护法的功劳,同时,广州的国会非常会议决议为程举行国葬典礼,并筹划铸造铜像用作纪念。
1919年,广州军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乘前往巴黎,向法国一家工厂定做程璧光铜像,历经5个月铸成。1920年2月,程璧光铜像被竖立在海珠岛东端,并于1921年2月26日举行了盛大的揭幕典礼。
程璧光雕像造型高耸,分为基座与人像两部分,基座为三段式纪念碑造型,碑身上镌刻有汪兆铭手书碑文;基座之上为程璧光戎装扶剑造型铜像,面东向着珠江而立,其方位与高度,与宽阔的珠江和长堤构成良好的均衡关系。
海珠公园东端的程璧光雕像与李忠简公祠
程璧光铜像的不远处,为铜壶滴漏亭。该址原是探花台,在公园建成后不久被拆除,改建成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半边亭,专门用于放置原在广州北京路拱北楼上的铜壶滴漏。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此铜壶滴漏铸造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是当时广州城的标准计时装置。1919年拱北楼被拆除,铜壶滴漏先放在教育会寄存,后被安置在海珠公园的铜壶滴漏亭里。
铜壶滴漏亭的西侧,是李忠简公祠堂。该祠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占地面积较大,因考虑到公园规模较小,为让公园有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供人游玩,在公园建成之初,广州工务局便与李氏族人协商重建祠堂,缩小规模。李氏族人同意,自行拆除旧祠堂,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牌坊与一处小型圆亭,命名为“李忠简公读书处”。
牌坊为三间四柱式样,传统岭南风格,牌坊上嵌有横额,额上题有“岭表名贤”四字,以纪念李昴英。圆亭造型则仿照北京天坛皇穹宇样式,底部设有圆形基座,四周设有栏杆望柱,亭子的主体为圆形围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拱门,屋顶为单檐圆形攒尖顶,形象庄重典雅;亭内摆放有李忠简公塑像。
再向西,便是公园最高建筑——八角音乐亭。该亭为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建筑,富有传统岭南亭台特征。亭下台基靠椅环绕;亭子立柱纤细,柱间饰有圆拱花罩,体现西式元素;屋檐翼角起翘,下坠风铃,轻盈玲珑;攒尖顶处装置一风向标。音乐亭的北面,挂有一匾额,题有“南亭”两字。每逢夏季的周六日,市内多支有名的军乐队便前来音乐亭演奏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音乐亭旁还建有一西式喷水池,池中央立有西式人物雕塑。喷水池以西是公共厕所,与喷水池之间设有西式柱廊花架相连。
在海珠公园的南北两岸,建有两座富于特色的建筑。北岸立有一座门口牌坊,作为公园的大门。牌坊为传统岭南风格,横额上有国民党元老、民国大书法家谭延闿题写的“海珠公园”四字。牌坊以内置一小型西式喷水池。
南岸临水处,架有一座中式歇山顶玻璃屋,以玻璃满洲窗装饰,屋外三面环绕着外伸的观景平台,游人可在此歇息和凭栏远眺珠江美景。
海珠公园入口牌坊,上书“海珠公园”几个大字
海珠公园里的音乐亭(右)与玻璃屋(左)
整个海珠公园的建筑风格,亦中亦西,中西交融,充分体现了民国初年广州地区的建筑特色。
绚烂一时便湮灭于烟尘
1926年7月4日,海珠公园举行建成开放典礼,当天前来参加典礼的游人众多,拥挤异常,轰动全城。
海珠公园开放后,仅收取低廉门票,加上隔江相望的长堤是当时的广州商业旺地,有“一景大酒店”、“广泰来旅馆”、“大三元酒家”、“明珠映画院”等众多商业和娱乐场所,海珠公园作为长堤商圈难得的休闲场地,迅速成为广州普通民众最乐意光顾的公共场所。
据当年报纸的报道,1928年8月,前往海珠公园的游客达10万余人;同年11月,游园者达13万余人。
1929年程天固任广州工务局长期间,曾建议海珠公园免费开放,不收门票。他这样解释道:“以公园本公开性质,与民同乐,罕有入场收费者,乃本市海珠公园,因支搭板桥往返,竟至入场收费,以致一般贫民,望门兴叹,与公开性质,不无抵触,……昨特向第一次市政委员会提请该项收费取消,任从市民自由往返,以资娱乐,而示公开。”可惜,免费之举最终未能落实。
然而到了1931年,为疏通珠江河道,政府决定扩筑新堤,而海珠公园就处于新填地范围。最终海珠岛被爆破清除,岛上的公园自然遭受厄运,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铜壶滴漏亭等公园景点全部被拆除,仅剩几株木棉与少量景观得到保留,新筑的新堤大马路就从海珠公园中穿过。
公园东端的程璧光铜像被迁往新填地的东端,即永安堂(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东门前安放。1949年后,永安堂成为广东省总工会所在地。永安堂前的程璧光铜像被换成今日见到的工人雕像。铜壶滴漏则被移置到永汉公园,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海珠公园的旧址上建起海珠花园。到70年代,海珠花园又进一步改造,成为各种花卉和书画展览的地点,之后,又改为“海珠花园酒家”。到了90年代初,海珠花园被彻底拆除。如今,海珠公园的旧址上,只见高耸的商业楼盘了,兴盛一时的海珠公园就此完全湮灭。
链接
海珠公园设计师——黄森光
黄森光,广东台山人,生于1892年,清华大学津贴生,1921年6月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系。回国后,先后任广东开平县工务局局长、广州工务局技士、华土木工程师学会第一届监察委员。1931年,他作为广州市政府城市设计专员,参与设计广州市城市道路系统;1932年6月为广东省政府建设厅技术委员会土木组技正;1936年担任广州市政府下水道工程处副处长。他在广州设计的建筑物代表作品有:海珠公园、东山公园、华南楼等。
作者: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孙海刚。
此文曾发表于《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2日A08版。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海珠公园:民国广州的"海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