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迎宾馆接待了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批次到访广州的宾客。
2014年,广东迎宾馆三幢岭南建筑师的代表作品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花城暖冬,惠风和畅,
广东迎宾馆延续着历史,迎来了一批新客人与老相识,
他们这次来聊聊历史建筑。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专家观点
王霖:多方交流 价值取向共识与妥协并存
王霖部长介绍,2014-2016年广州市已公布三批历史建筑566处,并正在开展第四、五批历史建筑的推荐申报工作,回顾整个保护进程可看出全体系、全覆盖、起步晚但步伐快、关注度高且多方参与等特点。然而,在2016年广州市国规委组织的历史建筑修缮咨询服务实践中,还发现了许多现实难点,其中包括业主基本生活需求与历史保护价值需求错位、产权不清晰,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传统材料技艺缺失等问题。他认为,历史建筑是多个历史层级积淀下形成的复杂城市风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同时又要承载着当下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需求。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重点的问题还在于价值取向共识的形成,在追求所有人眼中完美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愿景时,我们需要一种妥协,妥协的过程失去的可能是留存下来的满洲窗、琉璃瓦,也可能是原住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刘少瑜:多方协调 历史建筑和公众参与应考虑具体社会适应性
刘少瑜教授结合香港“起动东九龙”与新加坡“铁道走廊”等历史建筑的适应性改造与创新案例,展现了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阶梯理论、图罗克(Turok)三要素等理论在香港和新加坡走向公众,走向实践的过程。他认为,因为不同城市的有着各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化程度,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也需要与其社会“成熟程度(readiness)”相适应,所以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加强多方交流沟通,而在这一过程中,选择相应的沟通交流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阳建强:建构综合评价体系 科学专业地再利用
阳建强教授从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念与价值、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对再利用的几点认识、实践研究与探索等四个方面以及屯溪老街、南通唐闸近代工业镇、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等保护与再利用案例,依次分享了他对于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认识。他认为,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情况反映了全国的普遍现象,公众参与和保护意识不高、有法不依、技术层面的适应性不够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并基于历史价值的深刻认识并进行科学、专业的再利用将是历史遗产保护活化的关键。
王世福:城市更新新常态 提高对“历史”与“能力”的认知
王世福教授由“城市更新”的概念思辨切入,回顾了1980年至今的广州城市更新进程并作以评述,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广州城市更新新常态下的展望。他认为历史是“公共的”和“城市的”,保护的主要目的不是使建筑成为历史建筑,而更应该是让建筑历史地活着。对于城市来讲,城市更新也即城市修补。80年代以来,广州从房地产的开发,到荔湾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及至当下全国第一个更新局的机构设立等城市更新进程,都体现了每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因此,我们只有清晰地认识时代性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每个角色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现场花絮
现场观众拍照与提问
论坛吸引了近200多名规划师、建筑师、学生及热心市民前来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演讲过程中专家观点全面深刻,观众们时而认真记录,时而掌声雷动,并在提问环节争相与专家交流讨论。本次论坛设置了在线直播,截止至12月12日下午,网上在线视频直播录像有超过6919人次观看,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专家与观众互动交流
精彩纷呈的专家报告
历史是滚滚的车轮,
它留给我们带有斑驳记忆的遗产,也送我们来到崭新的信息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更快速更全面地听到历史的声音。
如何对待历史的馈赠?
我们仍在思考,仍在谈论,仍在期待前方的路,
并不负使命地把握着车轮的方向。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践与展望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