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广州最新的城市定位。由“华南中心城市”升格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这座活力之都擘画的蓝图可谓精彩。
描绘一个城市的未来,必须看一看它的定位和布局。8月4日,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将研究部署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蓝图之下的壮志雄心,汇聚成下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方向与努力同等重要。一座希望之城,正向我们走来。
去年底,广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这一战略布局中,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明确了广州优化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可谓“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优化提升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的“一江两岸三带”,打造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也让人眼前一亮。
穿城而过的珠江是广州特色山水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功能布局的核心纽带。广州的魅力、活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与珠江密不可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将以珠江为脉络,形成网络空间结构;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的中心城区通过规划引领集聚高端要素,加强历史城区传统风貌保护,打造国际创新枢纽;沿珠江水系狮子洋-莲花山水道区域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沿珠江水系流溪河-北江区域立足空港经济区、广州北站地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沿珠江水系增江-东江区域依托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和东部交通枢纽,形成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部集聚带,建设广州东部山水新城。
据了解,在“一江两岸三带”的整体规划中,广州近期将重点打造中段3个“十公里”精品岸线。其中,“西十公里”是“近代广州”,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见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辉煌发展;“中十公里”是“现代广州”,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东十公里”是“未来广州”,以生态低碳为特点,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通过自然保育、生态修复营造广州未来的都市田园活力。
作为“中十公里-现代广州”的核心区段,由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组成“黄金三角区”,是“一江两岸三带”融合发展的代表区域。据介绍,黄金三角区总用地规模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融、总部办公、会展博览、互联网等创新业态,推进世界级总部金融创新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广州最具活力、动力和魅力的经济引擎。
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广州交通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具有“城市良心”之称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这座城市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广州按照国际先进水平,规划统筹地上空间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以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例。广州中心城区环线管廊与地下轨道“主环线”地铁十一号线同路线敷设,环绕中心城区,连接广州主要供水厂、污水净化厂和数十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交通枢纽。项目建成后,将贯通广州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生命线”,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供电和供水的综合平衡和远程调度,具有全国推广示范意义。
据悉,广州已全面启动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完善管线信息大数据,搭建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时更新。作为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广州在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下,正通过“摸清家底”、“智能管理”等方式,打造国际一流管廊的“广州模式”。到2020年,广州将建设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质。
如果说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夯实“硬件”,那么,城市管理水平则是一个城市“软件”的升级。在硬件的强力支撑下,广州的城市管理擦亮了自己的特色。
以广州隧道墙面清洗为例。广州城区隧道多,车流量大,尾气容易积聚在隧道墙面上形成污染。而机械化清洗隧道墙面,对于国内城市管理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据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就隧道数量、地点、内部结构和车流量等信息,进行“隧道摸查”,建立“清洗数据库”。在作业封路时,广州“全市联动”:提前24小时通过广州电台、羊城交通台、广州城管委微博等媒体,向市民发布信息,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为不影响交通,作业时间经常安排在深夜12时至凌晨5时。
目前,对于城区约52公里、21万平方米车行隧道墙面和总长49公里的城区高架路隔音墙,广州市已实现了机械化清洗保洁全覆盖。
如果说墙面清洗是考验城市协调联动的管理,那么,广州白云区石井街的“特色文化街区”则为城市管理加入了文化温情的创新力量。据介绍,石井街以各村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打造“一村一亮点,一社区一特色”的管理模式,为城市注入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
在马岗村,由企业参与计划注入1亿多资金,打造品质高端的“欧陆风情街”,探索建立“城中村”更新改造试验模式。在不大拆大建的情况下,对出租屋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改造,既为居民创造靓丽的居住环境,又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转型升级。
城市环境卫生、街道容貌景观、垃圾分类处理、综合执法体系……城市管理的内涵,丰富而多样。对于广州来说,城市管理最终是以“人”的获得感作为落脚点,就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的那样,“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广州“一江两岸三带”战略统领珠江沿岸重点功能区,推进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融合发展,整体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和环境品质。“黄金三角区”作为“中十公里-现代广州”的核心区段,是“一江两岸三带”融合发展的代表区域。
珠江新城
珠江新城按照国际一流CBD的目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规划用地660公顷。1993年,第一个珠江新城规划《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出台,2003年,《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出台。在实施过程中,珠江新城先后开展了6次规划深化和国际竞赛,从景观、交通、地下空间等专题对原有规划进行检讨和深化完善。新城市中轴线上形成40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39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含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地下车库、商业等)。海心沙承接亚运会开闭幕式,珠江新城已成为广州单位土地GDP产出最高的片区。
琶洲
琶洲位于珠江新城东南部,广交会展馆所在地,面积10.4平方公里,四面环水,自西向东分为4个区,包括西区、中1区、中2区和东区。琶洲西区面积2.1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创新集聚区。其中互联网创新集聚区30公顷用地,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复星等一批龙头企业进驻,呈现出产业集聚效应。规划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配套商业、酒店、公寓、休闲等多样性设施。
广州国际金融城
广州国际金融城通过临江大道东延线,连接临港商务区,聚焦“一江两岸三带”东部发展。金融城总用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起步区用地面积1.32平方公里。金融城起步区规划打造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面向东南亚的金融集聚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央活力区,国际一流的生态理想城。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规划擘画远景 城建奋力前行——珠江之滨崛起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