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舶万里 熏风南来丨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宁海东岙村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规划 海南 保护 居住 村落 建筑 村庄 空间 环境 行政 结构 区位 宁波 特色 交通 居住社区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宁波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最早,这片土地被称为“沙栋”,后因“水中凸地为洲” 故改称“东洲”。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使官巡视三门湾,入旗门港时,遥望村落,一马平川,视野辽阔。他问侍从,这个村叫什么?手下的人答说,此地为东洲。朱元璋的使官说:“山间平地应为岙”,故又改称“东岙”,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岙古为东越地,史上很长时间隶属台洲,直至1961年隶属宁波地区,现属宁波市。有史以来是里、乡所在地,1992年撒乡拼镇后改为东岙行政村,由原东岙王村、褚家、街下、渔业、西潘五个行政村撤并而成。


东岙村紧靠三门湾旗门港,昔日生活、交通依靠水运,始成为千余年以来海上丝路门户,也是近年评选为宁波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罕见的滨海古村。它不仅保存了滨海水运古村的千年记忆,也留存了一批屡经风雨海暴磨砺的建筑遗迹。这座古村难觅江南村居娟秀、清雅之遗韵,却有着大气厚重刚烈的个性。


村东南面全景


村庄中部俯瞰





一、村域环境

东岙村三面环山、植被葱郁、环境优越,南临旗门港、风景秀丽,为史上良港。


村建城区位于山水之间的一处面积较大的平原区,视野开阔,地势坦荡;山水间由河溪相连,时而澎湃时而温婉。呈现“大山为屏、小山为园、水由山生、南入旗门”的大地景观格局。


村庄主要以水稻、蕃茹、芋头、油菜籽等种植业为主,山体经济松、杉、毛竹、板栗、茶叶为主,山地经济主要种植如白枇杷、黄桃、弥猴桃等水果。近几年刚发展的苗木种植,主要有红枫、金桂、茶树,海水水产养殖占产业经济重头,有海塘6000余亩,主要养殖青蟹、对虾、蜻子等。第二产业以纺织业为主,主要有家具加工、灯具生产、机械加工等。


村域环境分析图 



稻田


二、村落选址与格局

东岙古村位于宁海最南端,处在环三门湾之中心点,三面环山,南临旗门港,北枕状元峰,南挹笔架山,为丘陵半山区,村旁有东溪和西溪环抱,四季分明,冬暖夏凉。五个自然村非常集中,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居住社区,有“出宁海南门第一村”的称号。     

   

村建成区东西两侧各有南北向溪流穿越,水源自白岭山,南至旗门港。整体呈“三山环绕、双溪缠腰;水路相生、泽地兴村”的空间格局。尤其是古建保护区,东岙是有1400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凝聚了丰厚的农渔文化、儒商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帮道地文化。


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图


位于中段的老街,东西走向,两旁建筑为清、民国所建,整体格局尚存,一直使用至今,是宁海现存较为完整老街。   村中的古寺庙、古民居、宗祠等保存较完整,所以在选址和格局上的规划,着重对路网、巷道进行灵活性的梳理,并对以上古建作修复。


三、传统建筑

目前尚存古迹:东岙驿亭1座;康熙年间寺庙13座(东洲庙、倒官殿、高丘庵、文昌殿、瑞云庵、樟仙庙、白云庵、它山殿、东山庵、西屿庙、关帝庙、离怖庵、乘龙书院);保存完整的明末清初的道地17座……


传统建筑分布图


儒学明堂

木结构回字形,柱顶雕花斗拱、柱底圆石花纹桑子,内大门厅之上门窗均木格雕花。



王家新屋道地

木结构回字形,雕花斗拱,门窗均木格雕花,廊沿铺石板,阊门底座花纹石雕,门楣上四支圆木雕“蛟龙发迹”四篆字。


新门里道地

整座“冃” 字形,前后穿堂,内外两阊门,外阊门全石门楼,内阊门石雕花纹底座,外门至内门之间中道铺石板,中道两旁铺卵石,南照墙内两头立有石旗杆架。内阊门两旁切墙,墙上部砖雕与灰塑而成的格子图案,内阊门里两旁石板切雕筑小花垣。




林氏宗祠

始建于乾隆19年,2014年重建。基本仿造了原先建制,砖木结构口字形,坐北朝南,中三间大殿,马头墙,东西建两厢,中天井,南戏台。木雕、砖雕、石雕兼备,斗拱饰件雕刻古朴大方,仿制较完整。



道观殿(倒官殿)

明朝隆庆年间寺庙,位于村东北面,此地原是塘上陈氏之始居地,唐末就建有宗祠、假山、地宫,后可能由于地震,祠毁地宫塌陷造成数十人死亡,从此地盘不稳,于是建殿恭请东岳大帝以镇宅。初建时均用大方石柱,现在殿内还留着方石柱和数百斤重的假山遗石,是东岙建村历史见证。


驿亭(王家路廊)

清代廊亭,宁城通台温摘星岭古道必经之驿亭,东西通向,两头各筑有拱门,内固定柱凳,供来往客人小憩,古有卖点心的摊子,旁有客栈、店铺,古称横头店街,现乃保留这种称法。



東洲庙(大王殿)

庙建于清康熙中期,嘉庆初建两厢,道光七年建戏台,现乃基本保留原貌,大殿均用方石柱,石柱刻有对联,书法精湛。因东岙世世代代来每年要出海捕捞,故供奉妈祖一类神位,以保出海平安。大殿之东建有龙王宫,西边建土地宫每年三月十二诞辰日,由东岙五节轮祭,并请戏班演戏。此庙体观出东岙农渔文化气息。



乘龙书院(文昌亭阁)

在村东南小龙山背上,清代在此建有祠、书院及亭阁,向东南可望旗门湧浪,向西北可眺家乡炊烟。清代举人禇传中有序(载光绪县志)。


四、非物质文化


正月十四(元宵节)吃百家糅

吃百家糅的风俗,是为庆祝明代戚家军在三门湾击败倭寇。百姓自觉拿出米粉,番薯淀粉,用菜、豆腐、笋等杂在一起煮成的粉羹。糅有咸的和甜的,甜的是用番薯淀粉杂以水果脯烧成,来慰劳戚家军。疲惫饥饿的戚家军军心振奋,乘胜追击倭寇。百姓们还点亮火把放炮仗,以作助威,并把元宵节提前一天,定正月十四为元宵节,此风俗一直延传至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烧糅的佐料更加丰富,味道也极其鲜美,成为东岙地区一大节日美食文化,吸引了周边地区民众前来品尝。



十四夜、弹址界

这是一种古老的驱邪除秽,招财进宝的原始做法。正月十四吃过百家糅后,晚上11点钟左右,人群来往渐少,此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弹址界。将香樟枝叶与茅草捆绑起来,点上火,在自家屋里每个角落熏烧。口里反复唸道:“十四夜,弹址界,蚊虫蚤虱弹出处,污秽瘴气弹出弃……”一边熏烧,一边唸叨直至弹出家门,送出离家百步之外丢弃。


东岙渔歌

东岙渔歌是东岙渔民在海洋作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渔民劳动号子,节奏强烈整齐。有摇橹、拔篷、拉网、招鱼等曲调。一般首领人发调,众渔人应和,富有凝聚力,一呼百应,用心合力。曲调原始古朴、粗犷深厚,具有三门湾地域特色。


石臼木锤捣方块菱形馍糍

先祖遗传,至今承用,每到过年过节、婚丧、喜事都用到。可捣制晚米、红米、糯米、小米、菁草拌米(清明馍糍)。先把米浸泡,有的需磨成粉,用饭蒸笼,蒸熟放到石捣臼中,用木制锤不断捣,直至捣粘,在放之面床上,用一人长的面杆杖撵平薄,再用刀切成方块。



来源:




文章来自:宁波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海舶万里 熏风南来丨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宁海东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