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形式比内容显得更重要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规划 行业 技术 会议 如何 活动 城市 自由 研究 方案 展览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匠城(CAUPNET):今天的话题,源于传媒产业的一个反思,几乎所有传媒产业都在反思一个观点“内容已死”,而且最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版权危机”。前者认为好的内容不一定具有竞争力,而后者认为版权过度封闭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知识的传播。我们不去讨论他的对错,只是把他当做一种现象,尝试理解。



内容已死,其实是在讲内容的传播渠道已经变化,没有人必须被动的接受你的信息,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可以从生活中把你的内容主动屏蔽,反之,如果他对你存在偏好,即使你的内容不那么的优秀,他还会支持你,因为他看到了内容背后的人性。

版权危机,则是指在网络化的社会里,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一个朋友圈之间的简单传递,都会使版权的界限模糊,直接导致信息的原创者受到损失,而大家也在不断寻找应对方式,也有人走出了自己的路。但无论如何来说,这都是一种实际的现象,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一切,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对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像是本文标题所说,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的能量大于了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把所有的人链接了起来,人与人的链接,导致很多事情变成了一个大家一起参与的事情。

所有的新闻大家能够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所有的内容,大家能够互动,促使“内容不断的进化”。举个比较通俗的例子,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编辑形式,导致了大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一个内容的创建中,而在这个过程,大家相互的链接、不断的互动,使得“百科”能够实现。注意“实现”二字。

这样就隐隐约约有两个观点浮现了出来:

一、越是需要大规模的合作、大量的人来参与的事情,形式就极为重要,形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内容的“实现”与“停留在空想”。

二、人们对信息越来越具有自我识别性,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其中。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现象,就是城市规划行业的一些现象:为何会有大量的业内觉得“不可思议”的规划出现,并且竟然实施了。为何编写了大量的规划内容,根本就没有人看?为何你参加了很多感觉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觉得脑残的会议讨论?

回过头来看,仍旧集中在这两点上:

一、城市规划是一个天然的多主体参与性工作,由于城市规划需要各方利益的协调,因此方案文本的内容,仅仅只是一个基础,规划的实施,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而像上文所说,在主体的各种自由意志面前,形式就非常重要。正是大家所谓的一次次的会议,在不断的把内容进行矫正,也就是类似维基百科的“内容进化”。

而参与的形式上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一个看似无理的规划,一步步的变成了现实。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所说的很多城市规划问题,并非是内容出现了问题,而是形式出现了问题。

二、参与感与自由意志。为何公众参与难以推进,是我们的内容不够精彩么? 我们在努力的普及规划知识,告诉大众,“什么是规划”,但是大众有自己的偏好,一次次的规划,他们没有参与其中,自然就没有任何的兴趣,即使你的内容是科学的、逻辑严密,甚至是和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他们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是不会像精英那样每日盯着深度报道去研究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除了在内容的努力,更多的需要在形式上进行一些探讨。规划展览的举办,规划委员会的创建、市民规划师的引入、市民活动的组织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仍旧不去谈对错,我们只是明白这些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推进了我们的城市规划行业发展。

下次不要小看“仅仅是走个形式”,有时候在城市规划领域,形式更加值得研究。



原文来自:国匠城会员 匠大

近期我们发布了一些会员的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发布原创稿件,那些不那么学术,更加生活化一点的文字,请不要吝惜和胆怯,发给我们吧 :)
如果您不想透露您的信息,我们会隐藏,如果您想透露您的信息,我们会帮您宣传扩散,如果您对文字还有些不确定,我们也可以协助一起修改。
希望对城市和规划有兴趣的朋友投稿给我们,大声说出你的观点。国匠城也是一个互联网实验,实验内容未知,我们只是想看看,能发生些什么。

投稿信箱:admin@caup.net 注明微信投稿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为什么有时候形式比内容显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