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需突出的七个方面的重点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城市设计 规划 保护 开发 用地 慢行交通 存量 城镇化 海绵城市 技术 管理 系统 会议 建筑 设计 空间 共享 环境 活动 城市 模式 人口 尺度 活力 公共空间 生态系统 研究 可持续 公共服务 生态 规划方法 服务 廊道 特色 背景 海绵 改造 街道 交通 社区建设 运动 高效 生态廊道
本文摘录自:城市规划杂志,2018-12-14,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兼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作者黄艳。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兼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
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综合的系统工程,要突出生态性和惠民性。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空间不断扩展和开发强度加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显现。“生态修复”工作就是针对上述问题,修正过去有偏差的自然观、环境观;通过修复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构建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完善基层绿地系统,在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加强市民游憩场地的建设,最终实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生态是个大格局,生态环境一定是整体性、系统性的,要将城市的生态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放在第一位。系统性的生态修复要做好生态的评估,要做好生态系统性的规划,要明确目标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双导向地确定着手的项目是什么。生态修复最关键的是系统的修复,尽管具体工作实施上有时序、有先后,但一定要在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关键、最要害的地方去实施。

二是城市修补不仅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修补,也要突出对城市功能的修补。修补不是简单的整治,“描眉画眼”,把建筑涂涂色彩、整整牌匾,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功能。城市功能与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紧密相关,过去城市功能往往优先满足生产的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不够完善。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体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看,城市都需要有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对城市功能的修补,是城市修补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促进城市土地混合使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丰富城市活动,增强城市活力,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三是在注重功能修补的同时,突出社会和谐和社区建设。在城市快速扩张的阶段,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在旧城改造中,社会网络的破碎化问题;在城市户籍管理中,外来人口、农民工享有的公共服务常常覆盖不足。“城市修补”工作应以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作为核心的价值观,重点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及空间需求,优化和提升综合社会效益。通过对基层社区的仔细调研,应以“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工作方式,逐步优化存量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从而修复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这就要求规划方法方式上与过去相比,也要有个转型,要改变过去规划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更加注重自下而上的工作,形成上下互动的双向模式。因为存量规划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与存量用地上的主体——那些生活在这些土地之上的人们打交道,要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怎么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组织起来,让各方达成一个最大的共识。这要求我们的规划技术人员要向社会工作者转型,要重视最终工作效果的反馈或评价,真正有意义的应该不是领导满意、专家满意,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们满意。

四是要结合城市文化传承和文化建构,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城市是地方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退化”、“文化同化”现象严重,造成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本土文化不受重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城市修补”工作通过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挖掘,提炼建筑文化的本土语汇,并在自然环境的人工改造、街道立面的形象特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特色及城市家具的细节等方面增强地方文化的感知和可读性的表达,实现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发展。

五是要营造城市公共场所,保持适宜的街道尺度,突出慢行交通的需要。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更注重规模的快速扩张,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往往被忽视,光顾着要速度、要效率,忽略了品质、内涵;街道上光想着车的通畅,却忘了行人的需求和感受。随着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城市修补”要综合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城市公共场所进行综合性、小规模、渐进式、持续性的改造和整理活动,优化城市空间,提升环境品质。特别在街道等线性场所的处理上,“城市修补”应强调从交通性向交往性的回归,强调人的适宜尺度,改变过去“宽马路”的建造理念,变“马路”为“街道”,营造场所精神,赋予人们从事特定活动或公共活动的归属感,形成具有“人气”的场所,营造景观可视、文脉可读、场所可悟的高品质、有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六是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快速扩张阶段,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了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市民看不见的,但是欠账带来的问题却是市民都能感受到的。近年来许多城市在防洪排涝、污水处理等方面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是“城市修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应树立“先地下、后地上”以及生态绿色、适宜适度的城市建设价值观,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的要求填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欠账,扩大基础设施的容量,利用海绵城市等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和安全标准,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使城市未来的发展能够具备更加牢固坚实的支撑体系。

七是要突出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要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的要求,要强调规划的引导性、建设的同步性和管理的高效性,特别是城市管理的提升和转型,要体现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理念。这个问题上文强调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是一项短期的运动,而是一种长期的行动和理念。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直至长远的城市治理,需要建立起长效性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机制。城市规划是专业技术,也是公共政策、管理规则。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既要注重前期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也要注重操作、落实过程中的绩效,更要注重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来保障工作成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修补修复的不光是物质空间环境,还有城市的管理制度体系。三亚这次作为试点,不仅推进了一系列初见成效的示范性项目、工程,还进一步从法规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推进了相应的立法工作以及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的完善工作,这对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意义重大。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兼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黄艳: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需突出的七个方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