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社区 城市设计 规划 街区 上海 道路 开发 慢行交通 汽车 行为 行业 技术 美国 管理 荷兰 宜居 如何 设计 广州市 空间 共享 环境 导则 园林 广州 城市 活力 区域 公共空间 研究 开放 可持续 生态 服务 英国 方案 特色 改造 街道 步行 交通 运动 展示
本文节选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陈跃中

城市街景对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形象展示十分重要,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街景设计经历了3次转型:

1)从视觉到开发,奥斯曼(Haussmann)在1858年启动了巴黎改造工程,对城市重要节点进行连接,设计了香榭丽舍大道等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景观大道;
2)效率取胜,交通量和车辆运行能力成为街道设计的基础,道路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3)共享街道,消费主义、街道平权运动、慢行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回归,共同推动了街景设计的第三次转型。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因此,城市街景设计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生活的体验,以及城市形象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性的“去汽车化“变革运动。人们对街景的需求逐渐向慢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回归,以步行适宜性(walkability)这个衡量区域适合步行程度的指标为例,人们愿意为步行适应性高的邻里单元支付更高额的房屋费用。

荷兰首先提出设计生活式的街道(woonerf),随后英国的生活式街区(home zones)、美国的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s),以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共享街区(shared zone)等街景设计相继出现,欧美各国在同一时期兴起了街道变革运动,综合考虑街道重构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选择可持续的街道重建方案。在这次变革中,街景设计体现了”行人优先“的原则,重点强调街道不仅需要考虑为机动车规划便捷的行驶路线,更应加强行人对街道空间的使用。基于街道景观对居民健康、福祉、邻里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研究,如何满足居民对安全的可步行街景需求,逐渐成为国外街景研究关注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城市街景设计成为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正在经历从”车行优先“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实施街道变革运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地先后发布了街道设计导则。

随后,世界各地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涌现了各种设计思路和设计导则,有的城市地区已经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改善了恶化的环境;有的地区还在计划性的分阶段实施,并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响应“以人为本”的政策,”人性化“街道设计的研究和项目相继出现。

随着《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等政策的出台,为街道改造提供了具体实施方法。以开放社区理念为契机推进城市设计的发展,街景设计可以作为现阶段加强城市设计的关键。传统的街景设计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车行优先“理念主导的城市街景设计,设计对行人的步行需求考虑不足;
2)重视景观视觉效果,忽视行人对街道景观设计的互动需求;
3)街道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程度不佳;
4)从设计者的思路出发,忽略了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
5)缺少对新功能的适应,对外卖、快递从业人员的使用和休憩需求考虑不足,未考虑共享单车的停放需求;
6)缺少对街景设计规范化、纲领性的理论提炼。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凝练出适应我国城市目前发展阶段、打破传统街道设计方式的街景重构五原则,分析了街景设计策略,指出它是风景园林行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以作为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街道设计的理论补充。街景重构的五原则有助于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街道空间,通过采取多元化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塑造新的街道景观,使城市街道设施更为安全,功能更加合理,不仅能够承载城市的特色文化记忆,还能顺应时代需求,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如何通过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