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规划
工业
国家
住房
居住
行业
创意
技术
美国
日本
创造
城市
高密度
济南
人口
农村
行政
活力
融合
地理
公共服务
服务
结构
农业
背景
中心城区
国际
政策
🔊 提醒:这是一篇2015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城市化水平达到80%的国家,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长大,而不是缩小
现代经济必然造就大城市
陆铭在《东方早报》刊文说,有人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有人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多少人生活在大城市,这与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职业。农业社会里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闹市间奔波,城里没有就业。而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超过90%。而且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教授,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和融合。
人喜欢多样性,而不喜欢单调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这样的多样性,而大城市,会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每一个生产者都可以仅仅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提供消费品和服务,而不需担心没有生意做,因为在大城市里,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费群体数量也足够多。这样专业化的结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人们在专业化的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专业化程度。而专业化程度又反过来提升了生产者的竞争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质。
人们会不断向大城市、市中心聚集
什么是高房价?什么是城市病?给定土地和住房的数量,给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房价和城市病就是消费者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除了直接在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时付的钱以外,人们还因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价,获得了接近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往大城市搬迁,住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这些人并不傻,恰恰相反,他们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
一位加拿大学者说,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城市化的水平达到80%的发达国家,人们仍然在不断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长大,而不是缩小。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大都市的长大,不是因为外国移民的到来,而是因为他们在本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更说明问题的是日本,日本人口在下降,而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却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要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核心区。
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希望改善住房,通过住得远些,从而住得大一点,这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的。但这种搬离大城市的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美国终结了。在东京,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人们重新搬回中心城区的趋势。人们越来越需要住在市中心,来接近空气里弥漫着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同时,也是为了享受市中心无法被替代的丰富生活。与此同时,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不愿意将时间花在路上。
人为控制城市人口无成功先例
印度曾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往中小城市搬。结果呢?大城市还是在发展,只是产业结构大量是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不强。于是印度成了“两个印度”,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创造就业的功能,而落后的农村没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果。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它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没什么国际经验,即使有,也来自屈指可数的第三世界国家,说多了全是泪。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简·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她的斗争对象就是当时追求低密度的美国城市规划学界,历史证明,简是对的,美国城市正在为低密度而支付昂贵的代价,也驱动人们重返高密度且更有活力的大城市。
政策应顺应人口增长趋势而非遏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先说“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后才说“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个次序的先后是有含义的,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措施,必须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去逆转这些规律。从这个角度来出发,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里作为应急措施,而且只能是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增长、有回报的投资。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千百年来最好的诗,现代人何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各种病,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文章来源: 济南日报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