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规划
办公
上海
道路
保护
开发
青岛
行为
行业
管理
创意
艺术
系统
如何
建筑
设计
空间
环境
活动
模式
城市
自由
综合体
酒店
区域
战略
融合
开放
主题公园
生态
平台
服务
特色
展览
改造
郊区
交通
策划
国际
展示
设计师
🔊 提醒:这是一篇2015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文/洲联集团 (Werkhart World Wide 5-Star Alliance)经过了前几年的开发热潮,创意产业园区在泛滥成灾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租金涨幅过大、产业定位模糊、商业比重较高等盲目开发和大规模复制中的弊病让创意园区在亚健康状态中越陷越深。就上海而言,已挂牌的100余家创意园区两极分化严重,且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潜在的亚健康因素。在创意文化艺术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如何规避“创意陷阱”是园区投资开发理性回归需要解决的必要问题。
概念、格调决定园区未来发展走向
概念本身即是园区第一层创意
创意园区之所以成为“创意”聚集地,创意显然应该作为第一要素突出展现。考虑到多样性因素,入驻企业的产业、艺术展示和配套商业可以不需要统一主题,但贯彻某一确定概念并使其在园区建筑风格、开发运营和后期管理中发挥作用却显得十分必要。在上海主题性质的园区不在少数,以可结合当地传统优势的某类产业为园区核心,并注重打造相关的产业链条集群。然而拥有概念意向的创意园区十分少见,这些概念如JOB&LIFE、OFFICEPARK、KIBS等都主要应用于创意LOFT写字楼区域,旨在突出自身独特风格吸引招商;而在创意艺术区方面仍然欠缺,特定概念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束缚艺术灵感。
概念本身即为创意园区的第一层创意,不过并非所有的概念都适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眼球。以特定行业链条作为主题是许多创意园区避免同质化倾向的选择之一,陈旧的写字楼开发模式却无法在这层薄薄的包装纸下生存,概念的进一步细化也面临着与此同样的问题。专业性无需过强,必须突出园区对各类人群的亲和力,对落户单位又能够起到支撑宣传的作用,这样的园区整体概念才称得上对创意的诠释,才能更好地为园区总价值提升服务。
格调来自制度细节的精心雕琢
创意园区建设大体分为旧厂房改造和选址新建两种,对格调的打造都不容忽视。旧厂房是体现园区乃至上海厚重历史感的最直接载体,但很多时候非艺术类创意园区往往忽视了旧厂房的特殊处理工作,使其和既定主题无法保持一致。新建园区虽克服了老厂房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的缺点,在格调营造方面一味地追求个性化、新奇化,让人感觉零散而怪异。究其一点还是对园区整体格调的设定不清晰,即使是着重于特色化艺术路线的艺术园区,也需要考虑不同位置、分区内的格调搭配,而在个性化浪潮中细节雕琢又是决定格调高低的重要一环。
对艺术类园区而言,格调更多地由艺术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所决定,大部分园区直接给予入驻方对建筑外立面和装潢自由发挥的权利。但其他类型园区的细节既不取决于建筑的外立面打造和内部装潢,也不取决于“写字楼+博物馆+商业街”的四不像模式,这些表面上的文章在企业进驻之时本身便有可能产生变数。外表的高格调只能在短期内吸引企业和游客,长期内的格调营造则在于稳定度高的优质企业和艺术家的驻留。这种稳定性所带来的知名度提升、相关活动开展和衍生业务推广才是园区在明确自身概念定位后可获得的高附加值部分,与入驻方的互动配合、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园区吸引程度。在招商环节和运营环节上的管理制度创新是带来更多园区外表创新的根本源泉,同时也影响着园区未来发展。
多方面打造创意的“简约式”融合
创意载体和创意深度间的平衡
创意园区之所以能够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产业园区,创意载体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而随着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和园区数量的突飞猛进,创意园区的性质开始产生动摇,创意载体难免有失偏颇,博物馆性质的私人、公共展览成为园区中少有的体现创意集成之地,非创意类企业进驻时有发生,精品店、奢侈品云集现象亦很常见。虽然其中不乏创意礼品店、艺术餐厅等可以结合创意的商业部分,但四不像模式依旧存在于大部分创意园区,长期为人们所诟病。
事实上这种模式的产生不仅在于开发商对创意产业的模糊性理解和其以创意园区之名行“迷你”综合体之实,而且还和当下创意载体和创意深度之间的平衡取舍密切相关,尤其是对艺术类园区而言。即使是在作为国内当代艺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一般民众对创意艺术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依然十分有限,这决定了创意艺术的小众性;其他创意产业的专业性更强,同样无法在大规模范围内复制。大多数前往创意园区参观游览的人们只是希望融入园区的艺术氛围和浪漫格调,园区更多地实现的是旅游功能,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需要以艺术家和专业高度审视的创意载体和深度之间的关系最后不得不从旅游的角度切入的现象,从而导致众多同创意不相关的所谓配套设施进驻。另一方面,以办公创作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园区则面临着租金飞涨和由此引发的空置率提高的威胁。在双重功能的制约下,平衡的调节容易陷入僵局而产生负面效应。
简约式融合不等同于简单复合
追求平衡并不意味着大众旅游型园区和专业办公型园区的彻底分化。创意园区需要寻求一定数量的盈利增长点,可运用多形态兼顾旅游办公功能。但从操作性来看综合体趋势日益显著,艺术类园区逐步蜕变为艺术时尚一条街的所谓“功能复合”完全脱离了创意园区开设的初衷,空有创意概念而无创意实质是其最大缺陷。基于既有的经验教训,部分园区开始将创意元素引进相关的配套商业如餐厅、精品店等,然而在作为主体的创意工作室、厂房和写字楼的创意融合上却大打折扣,甚至创意部分本身已沦为配角。这种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式的所谓多功能复合很难和其他同类业态区分开来,即使不在创意园区内也能轻易复制,对园区的好处只是短期内盈利的大大增加。
另一种复合方式是通过将创意及其产品嵌入商业业态的衍生产业链条进行复合,如青岛创意100的创意礼品街,结合电子商务打造DIY创意品网上交易平台和负责寄卖的格子中心,在体验空间的配合之下完成了知名度提升和产品推广两大功能,成为整个园区的一大亮点。但这毕竟属于衍生链条环节,而对创意在园区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上的贡献帮助不大。创意区写字楼同理如此,如果没有能够直观激发创意灵感的部分也是不完整的。
创意在感观上的简约式融合或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之一,同时是对园区完整概念和格调的有机补充。但这也需要园区和入驻方的双向沟通配合。与奥莱、城市综合体等地产模式类似,创意园区在开放之前便可以联系接洽相关企业、艺术家对园区部分区域进行合作创意改造,在不影响整体使用的前提下让创意不经意地与游客和入驻方“邂逅”;也能够参考国外随处可见的创意艺术形式和设计。简约式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是园区软实力的综合,通过形成创意的系统化、生态化体系完善旅游办公功能。体系不必过于复杂,打破原有的按照产业形态和商业业态划分园区的思路,结合园区独特的概念因子即能利用最少的成本精力将园区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然后配有适当的衍生产业链条加以辅助。简约式融合本身并非扮演配角角色,和以业态为主导的简单式复合有着天壤之别;而是旨在园区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创意概念,是制度方面创意格调的具体体现。其中强调的是合而为一的“融合”,各部分不能脱节和割裂摆放。正如那句广告词一样,简约却不简单。
重视创业孵化路线和双向两管其下
弥补创意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
弥补缺失环节首先建立在对园区发展方向拥有清晰认识和规划的基础之上。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功能分化路线上的矛盾,以旅游为主体功能和以办公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链有着显著不同,众多园区尝试走中间型的“第三条道路”不仅导致园区管理和公众印象混乱,更使得创意产业链纠缠不清,只好成为大杂烩式的无意义堆积。
从园区的旅游功能来看,最适合吸引游客的是创意艺术和直观上的创意设计,其产业链条上产品销售环节是目前较为薄弱的地方,创意生产也由于创意人才和灵感的相对缺乏而无法满足游客的原创性需求。这里又体现出创意的前卫性、难以理解性和大众化旅游路线之间的矛盾。在吸引参观游览上创意作品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只依赖园区微薄的门票收入难以维持经营。如果进一步拉开游客鉴赏能力和创意高度之间的差距,情况则更加糟糕。因此需要对园区进行进一步细分,区别大众化和高端化艺术路线对游客的吸引点,尤其是销售环节上的产品多样化和吸引力,其中对客群定位的严格把控是关键性步骤。若条件允许也能借鉴青岛创意100的电子商务平台。
从园区的办公功能来看,高昂的租金成本和潜在的物业、时间、交通成本已经让园区相对于普通写字楼的优势大幅度缩水,从而形成空置率提高、业主纠纷不断的恶性循环;相应的创意产业政策优惠亦于事无补。功利性影响下的园区几乎丧失了原先的创业孵化功能,无序的进驻对创意产业链的完善毫无贡献。实际上,创意产业不仅内部需要统一和梳理,同其他产业的联系也十分重要。例如近年来逐步启动的创意产业风险投融资和知识产权委托代理保护等就是在企业运作前端的必要补充,园区自身也能够通过参与进入这些环节而获得中介地位,在企业孵化过程中达到双方共赢。创意产品的营销策划和销售渠道环节也存在创新的可能。无论如何,企业、艺术家的进驻应该要形成一种工作坊的氛围,它能够建立巩固园区的各种关系,绝非所谓的创意设计人员在办公室里闷头苦想。
重视自下而上道路的有力补充
创意园区目前自上而下的运营模式下开发商面对创意市场火热局面下的逐利性很容易导致园区定位的偏离。自下而上的艺术类园区建设管理道路是一种有力的补充。由艺术家自主发起的创意园区具有深厚的创意根基和文化基调,入驻方主动参与园区建设管理,对解决园区现有弊病都具有启发引导作用。E仓就是自下而上道路的典型例子,其园区整体面积较小,方便入驻方参与运营。但对于大面积园区而言,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成功运用尚有疑问。
除了园区管理,艺术家对园区内艺术活动的开展也需要足够的发言权,自下而上道路既给予了他们这个权利,又让他们处于主导者的优势地位,增强其对园区的好感度和忠诚度。就国际范围来看,艺术区的自发性聚集行为和活动推广作为特色大规模地得到保留并用千奇百怪的常规性、非常规性艺术体验类展览和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旅游功能随即可以得到实现,但在此道路之上旅游价值需要先通过作为园区管理者的艺术家们的认可,这样可以限制旅游功能不会无限放大而沦为商业的附庸品,是其优势之一。只关注数量和硬件设施的自上而下式商业思路开发势必让园区陷入两难困境,走“第三条道路”;而事实证明这样所谓意义和将错就错局面亟需其他替代品。于是双向的两管其下成为今后创意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通往近郊区的战略转移可能性
在高租金影响下,不少市区内的创意园区变质为时尚商业街和旅游景区,园区的近郊区战略“迁徙”正在悄然进行。在郊区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下悠闲的激发创意灵感未尝不是一件惬意之事。但从园区功能上看,战略转移之后的旅游功能实现问题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不仅更倾向于景区风格,更有甚者可能在原有“四不像”模式中大幅度增加商务酒店、度假别墅等地产形式,美其名曰创意度假村,实为圈地盖楼之举。大众型创意艺术园在郊区容易陷入主题公园和商业街的新“四不像“困境。创意和大众的距离如果相隔过远并非创意园区之幸事。办公方面自不用说,诸多不便利性导致转移适得其反,写字楼无人问津。
真正值得转移的是功能细分之后的专业化程度高的艺术类创意园区,如果周边存在设计类院校提供支持则更佳。此类园区不需要过分强调知名度和旅游功能,而专注于艺术类创作设计,且不喜外界干扰,在郊区开阔的视野和湿湿的环境中可以获得较强青睐。另一方面其园区维持又成为难题,低租金、低商业密度下的盈利点如何打造推广是转移过程中必须提前规划的前瞻性问题。其解答的关键在于园区管理人员的身份转换,从单纯的租赁者变成创意生产链条上的参与者,从单纯的物业提供方变成创意衍生服务的合作方。
在创意园区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厚、和普通大众的贴近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之下,重新审视创意园区的功能、价值是整个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而创意产业因为其专业性和艺术的不可复制性本就站在大众的审美视角之上,换句话说就是其和一般价值、审美观念之间始终有隔阂。现在的问题就是开发商企图将这层隔阂打破,让创意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中走下来。于是四不像模式、高租金、产权纠纷等亚健康因素层出不穷,反而成为园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由于创意无法批量生产,创意园区的批量生产注定不可能实现。在困局中尝试让创意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之感,旅游办公功能适当分化且又有互补关系,强调创意类企业、艺术家、设计师的概念明晰和创业孵化是创意园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新出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管齐下规避目前一条腿走路引致的“创意陷阱”。
原文来自:新浪微博洲联集团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规避“创意陷阱”——创意园区的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