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成都 乡村振兴 规划 街区 边界 国家 保护 开发 探索 乡村社区生活圈 用地 住房 居住 数据 城乡融合发展 技术 案例 社区治理 系统 宜居 城乡规划 空间 绿道 共享 环境 乡村 城市 物流 功能区 活动 社区生活圈 模式 农村 活力 生活圈 区域 花园 通勤 战略 融合 平台 可持续 开放 美丽 新区 生态 公共服务 服务 产业发展 书记 特色 背景 郊野公园 交通 农业 步行 国际 自然资源局 建设用地规模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的文章,摘录如下: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分享了成都市在乡村社区生活圈上的实践和探索,他以川渝地区独具特色的“赶场”这一文化现象为出发点,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演变历程,推导出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包含的四大维度,以及根据地域形态划分的三种不同空间类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在实施中成都市主要通过五大助推路径营造七大场景,最后分享了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优秀实践案例。

发言人:张佳,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整理人:朱玲,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乡村社区是乡村振兴最基础的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推动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农村社区现代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县域、镇域生活圈的组成部分。

按照成都的实际,根据不同的层级,将生活圈划分为县域生活圈、镇域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县域生活圈是以城乡融合单元为空间载体,包括住房、通勤、公共服务、游憩、休闲等等,以大型服务设施聚集为依托的功能区域。镇域生活圈是以特色镇为空间载体,与县域生活圈相互衔接,以相对集中的中小型的服务设施为依托的功能版块。而乡村社区生活圈作为最基层的一个环节,是以乡村社区为中心,涵盖其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社区治理各要素聚集的基本单元空间。自成都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一直就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01、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探索


1、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成都解读


相较于城市社区生活圈以居住为主导功能,配套设施精准化、品质化,生活圈服务范围均衡,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特征;乡村社区生活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高度融合化、配套设施标准化、生态要素多样化、服务范围差异大、社会治理合作共治五个方面。

要探究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起源,不得不提到“赶场”这个老成都的文化习俗,“赶场”这个词,是川渝地区的一个特殊名词,是指乡镇之间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购买生活日常用品、销售自家产品和文化交流而约定俗成的贸易集市。我们认为,“赶场”就是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早期模式,是生活生产融合的空间形态,是传承传统习俗文化的载体,它是一个融合体,同时它也需要相应的配套。

2、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演变历程


从成都市城乡规划理念的发展来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以前的城乡分割阶段,第二阶段是2007-2017年的城乡统筹阶段,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的城乡融合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活圈也在不断升级,我们将其分为1.0、2.0、3.0三个版本:

1.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自“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以来,实行“1+11”的标准化配套,是对村(社区)及新居工程的形态呈现,对其进行标准化的配套,即一个村(社区)配置11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卫生服务、文化活动、垃圾转运等基本公共服务。

2.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自2012年以来,农村提倡聚居,生产生活相对融合,升级原配套标准,乡村社区生活圈是因地制宜根据规模大小、产业发展需求、地形地貌特点、等在满足基本功能配套基础上,实行“1+8+N”差异化的配套模式,即1个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配置幼儿园、卫生站、文化文化活动室等8项公服设施,“N”就是根据村民意愿再因地制宜配置其它相关公服设施。

3.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是2017年以后,成都市召开乡村振兴大会,提出“五项重点改革”、“十大重点工程”、“七大共享平台”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理念基础上,对生产生活需求更高,对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更加关注,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社区治理融合度更高的生活圈形态,同时注重对社区场景的营造,推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转变配套需求为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的空间单元,实行“1+8+S(scene)”按需配置菜单式的配置模式,即1个乡村社区生活圈在8项基本公服配套的基础上,“S”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场景营造目标进行设施选配,设定理想场景营造目标,注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智慧等的有机融合,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完成多元、均衡、高品质的配置。

3、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主要内容


综上,乡村社区生活圈是一个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空间单元、是一个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的生态单元、是一个农商文旅体相互关联的发展单元、是一个配套设施均衡多元的服务单元、是一个村民协同自治的治理单元。它包括四个维度,三种空间模型类型,“7+38”的指标体系。

● 四个维度

(1)生产及生产配套(产业+产业服务)

(2)生活及生活配套(社区+社区配套)

(3)生态环境(田园+山水林湖草)

(4)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议事会

● 三种空间模型

(1)平坝型:步行15分钟左右

(2)丘陵型:步行+骑行20分钟左右

(3)山区型:步行+车行30分钟左右

● “7+38”指标体系

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按照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综合型构建了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治理、智慧7个方面,38项具体的指标体系。

02、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实践


通过以上探索,我市主要通过七类活力场景营造、五项助推路径,并结合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突出公园城市理念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表达,体现人、镇、境、业相互协调统一的和谐关系。

1、七类活力场景营造


场景一:扶老携幼、共建共享的服务场景

建设城乡均好、互助共享的差异化服务体系,营造扶老携幼、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场景。它包括“因人而异”的便民服务和“城乡均好”的品质服务。

场景二:生活富裕、多业融合的产业场景

深化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民的技术升级,营造生活富裕、多业融合的农村社区产业场景。它包括“农业+”的融合发展、“多措并举”的增收渠道、“按需定制”的技术培训和“村企共建”的服务平台。

场景三:青山绿水、美田弥望的生态场景

强化乡村地区作为公园城市最大绿色基底的作用,加强山水林田生态要素保护,引导生产生活绿色清洁,形成青山绿水,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农村社区生态场景。它包括山林保护与整治、水体保护与整治、农田保护与整治、生产方式绿色清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能源系统环保再生。

场景四:蜀风雅韵、茂林修竹的空间场景

结合特色资源建设乡村绿道和郊野公园,建设国际范、天府味的林盘聚落,形成蜀风雅韵、茂林修竹的农村社区空间场景。它包括蜿蜒绿道、郊野公园、大地景观、小组微生。

场景五:天府农耕、勤劳尚美的文化场景

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维护发扬淳朴乡风,植入多样文化功能和活动,营造巴蜀文化、天府农耕、勤劳尚美的社区文化场景。它包括保护传承农耕文化、“乡风文明”的淳朴邻里、“农耕特色”的文化场景和“全员参与”的乡土营造。

场景六:社集联动、村民自治的共治场景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级治理机制,以村委会、议事会的联动机制,保证村民自治的正确方向,强化村民自治热情与能力。它包括“公开透明”的议事流程、“村民参与”的三治体系、“社集联动”的治理机制和“吸引人才”的驻留计划。

场景七:智慧生产、智能互联的智慧场景

将农业、农村、农民接入开放共享的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服务网络,营造智慧生产,智慧销售、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和“农业+”的农村社区智慧场景。它包括“功能集成”的服务平台、“融合共享”的农业数据和“技术引领”的智慧农业。

2、五项助推路径


路径一:创新投入产出平衡机制

(1)划定绿隔区边界外500米内区域,作为生态建设成本提取控制区,将土地增值部分收益定向用于生态项目建设,形成土地增值与生态投入良性互动机制。

(2)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开展商业开发,打造“商业+旅游+文化”多元化消费场景,以商业受益反哺运营维护费用,为可持续生态绿色收入提供保障。

路径二:营建“绿道+”经济带

(1)依托天府绿道体系,细化绿道沿线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任务清单,推动绿道沿线场景植入、产业植入;

(2)整合产业功能区、特色镇(街区)、川西林盘周边资源发展“绿道+”新业态、新模式等城乡共享经济体,充分释放生态价值的裂变效应。

路径三:以“政府引导+市场投建+专业运营”经营方式,打造高端农商文旅体项目

(1)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投建+专业运营”的方式,打造高端农商文旅体项目,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产业链。

(2)5年内集中成片推进生态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4A级以上景区及国家级体育示范项目。

路径四:推进大地景观再造工程

(1)重点抓好都江堰精华灌区、大邑安仁古镇、天府农博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试点示范项目;

(2)启动10个以上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项目,目前已启动高新区应龙湾天府公园社区、青白江区我的田园项目等7个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项目。

路径五:培育民宿产业

(1)建立民宿联合审批工作机制和民宿产业承诺审批制度。

(2)开通民宿办证绿色通道,民宿审批办证统一纳入政务服务平台;

(3)对成功创建四星级和五星级民俗的,按相关政策给予一次性奖励。

03、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实施成果


在以上的探索和实践上,成都市形成了一批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实施成果,以下为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一)川西音乐林盘:

创建农业+音乐、农业+文化娱乐运营模式,是成都首批AAA级林盘景区。

(二)南岸美村:

通过“景观农业+林盘修复+绿道系统+花园美村”打造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与专业农业合作+企业、政府、村集体共创共建共享共营模式。

(三)幸福公社:

村社融合社区、农业产业+文创+旅游,注重社区治理、农业品牌塑造、农旅产业发展。

按照习总书记对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要求,成都市需要以更有力的方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市乡村社会生活圈是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全新实践,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试图从空间层面对乡村地区的生态、产业、文化、服务、治理、智慧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为成都乡村发展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思路。目前,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探索和实践正在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和细化,期望未来成都的乡村更加美好。


文章来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张佳: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