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凭借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手段,都市圈内部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城市外部的关系地理在建立,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自贸区落地等背景下,苏州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何透视苏州的城市发展现状,更加立体而全面地思考这座中国“最强地级市”的未来?
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加速时代的生活设计》为题,策划并邀请社会学家、生活方式研究者、经济地理学专家逐一分享与解惑。本文为经济地理学专家王晓阳博士在论坛中的观点集萃,发言题目为《面向2020年代的大苏州都市圈——建设全球城市-区域中的节点城市》。
演讲者:王晓阳,牛津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城市理论实验室访问学者、微博知名财经博主@牛津-小裁缝。现任全球城市实验室(纽约)首席研究员。曾在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香港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任职。发表SSCI和CSSCI期刊文章多篇。
这是我今年第三次来苏州。我小时候对苏州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各种园林。自己来看过之后,印象很深,苏州是一个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城市。我后来各种求学:北京、上海、伦敦牛津、美国哈佛,过程中走了很多大城市,但我对苏州这个城市的了解非常不足。
今年我跟苏州非常有缘分,参加了3次不同的活动。第一次是在苏州发改委组织的内部研讨会上做报告,我对苏州开始逐步深入了解。我之前一直研究上海,苏州相当于上海边上的一个客体;现在我研究苏州,苏州变成我研究的主体。第二次是今年夏天到苏大做报告。这次苏州国际设计周是第三次。
这三次受众不一样,场合不一样,我讲的内容也有些不同。对苏州来说,不光政策制定者、领导,也包括很多民间对苏州发展热心的人,都对苏州的未来定位非常感兴趣。但从学术的角度讲,很多重要的概念、理论似乎套到苏州来都不太合适。所以,我今天给苏州想了一个新的定位,第一个是大苏州都市圈,第二个是建设全球城市-区域中的节点城市。这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苏州有一个外号:中国最强地级市。地级市,是一个行政概念,是political hierarchy。如果从政治级别来给中国城市分级的话,有以下几种。
最高的是北京,我们叫首都,就一个。下面有三个直辖市,上海、重庆、天津;直辖市一般是政治局委员所在,地位比一般的省还高。直辖市往下是副省级城市,像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比副省级再低的,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行政单元,就是地级市。中国一共有260多个地级市,苏州在这个260多个地级市里面是排第一的。
虽然有许多数据可以联想,但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翻阅学术文献,包括论文、著作,会发现写现代苏州的寥寥无几,几乎没有,而写上海或写南京的有很多。部分原因可能是南京和上海的高校多,做学术的人多,所以做本地研究的人也多。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苏州经常是被忽视的。
我给苏州起了一个名字,叫世界地图上看不见的“特大城市” (a large city off the world map) 。如果按行政区来算,苏州有1000多万人口;只考虑主城区的话也有超过500万人口。以前,官方对中国城市的分类比较“粗暴”: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最近二十多年,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非常快,以前的标准对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已经不合适了。2014年底,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城市进行了重新分类。第一类是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6个,四个直辖市加上广州和深圳。第二类是特大城市,苏州、南京和杭州便属此类。(注:新标准共五类七档,另外三类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世界地图通常会把每个国家的主要城市标出来。中国有三个城市一定会出现:北京、上海和香港。有些城市可能会出现,比如广州、南京。但基本上,在国外的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哪怕有些中西部的省会都出现了,苏州也经常出现不了,世界地图上根本看不到苏州在哪里。
我们知道苏州紧邻上海,我们目前所在的设计周主会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到上海人民广场直线距离约有90多公里。但苏州的位置到底在哪,恐怕很多人都标注不清。这就是苏州比较尴尬的部分。甚至是在中国地图上,如果打开手机地图导航来看,当放到一定尺度,中国30多个省会全部出现的时候,苏州还是出现不了,就因为苏州是地级市,政治地位比较低。
另一方面,我定义苏州是“大都市阴影区里的特大城市”。大都市阴影区,是城市地理学或规划专业里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俗称“灯下黑”。它一方面是指位于大都市周边、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都市有明显落差的城市,例如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另一方面是指,和大都市同质化发展,而又处于相对弱势,发展思路需要明确的城市,比如上海旁边的苏州和宁波。苏州跟上海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制造业方面;宁波在港口产业发展方面跟上海有一定同质化。然而,苏州的政治级别、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上海还是差一些的,这对苏州未来的城市定位已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学过历史和地理的人会知道,苏州从明朝中后期、16世纪左右开始,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一直到1800年之前的两、三百年时间里,苏州是中国南方的第一大城市,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城市”。这里为什么发达?
明清时候,中国南北的经济差距非常大。那时的行政中心在北京,皇帝和军队住在北方,但北方的粮食产量很低。农业社会主要是靠粮食维系,没有粮食所有人活不下去,军队和国家官僚机构没法运行。而长三角的太湖平原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方,从江苏运粮食到北京,苏州倚靠大运河和长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转枢纽。
苏州的衰落从清乾隆末期开始,由于河道淤塞,苏州到长江的河运受阻。太平天国运动也对苏州造成很大破坏,当时很多苏州的有钱人都搬去上海住了。19世纪是苏州相对缓慢衰落的时期。
但邻居上海不一样。上海真正的发展从1843年开始。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过去的松江府隶属于苏州府。到1949年解放上海时,报纸头条是“解放亚洲第一大城市”。百余年,上海已经发展成亚洲第一大城市了。单从古代苏州府的范围看,300年前苏州府的中心,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姑苏区——苏州的老城区。但是京杭运河的衰落、津浦铁路的修建等,各种因素导致苏州府的中心从现在的苏州跑到了黄浦江的两岸,尤其是浦东和陆家嘴CBD的崛起,是上海崛起的重要标志。
从另一个角度讲,上海和苏州在历史、地理方面联系非常强,城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些人觉得苏州衰落了,但我觉得整个区域并没有衰落,只是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迁移,从现代苏州京杭运河沿岸转到了黄浦江沿岸。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航天局NASA拍的上海及其周边的夜晚灯光数据图。最亮的是黄浦江沿岸的陆家嘴、外滩地区;最左边是现在的苏州中心城区,往右一点是苏州的园区,再往右是昆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都市圈轴带。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拍摄的灯光数据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苏州、昆山与上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都市圈轴带。(讲者供图)我把这张图所表达出来的空间,称作“大上海都市圈”,或上海的全球城市区域。回顾从1990年代开始的20余年现代中国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上海和苏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强,包括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的发展,都与来自上海的外资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比如,很多跨国公司的总部,会设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或上海的某个CBD,而生产基地则布置在昆山或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严密的生产网络和资本流动网络。
在最近几年的大环境中,上海的定位很清晰,包括国务院批复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题目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背景下,怎样思考苏州的未来?进入2020年代,苏州在未来10~20年的发展定位是什么?这里提供两个背景。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将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一,上海2035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里有三个不同的尺度:长三角是区域尺度,上海都市圈是本地尺度,世界级城市群是全球尺度。上海作为一个强大邻居,在面向2035年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些事实,是今天谈苏州未来顶层设计、城市定位的首要背景。
第二,从时代整体发展背景来说,我们要面对一个流空间时代的到来。内涵有三点:第一,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在最近20多年的中国非常明显;第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表现得也非常明显;第三,一种新的组织结构的兴起:网络化(networking),即数字经济。天猫、微信等等都属于网络化。以前我们没有这种digital networking(数字网络化),以前的社交是现实中吃饭聚会。但互联网、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新的网络化就出现了。
前面提到上海,用的是“全球城市”。为什么讲苏州要变成“全球城市-区域”呢?“全球城市-区域”这个概念,诞生于2000年左右的洛杉矶学派,以美国洛杉矶的城市发展为蓝图和底本。这个概念相对于“全球城市”来说,有三点不同。
第一,强调区域在全球化进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是强调“全球城市”,其实是在强调上海、上海某几个CBD或是上海主城区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而强调“全球城市-区域”,把范围从city扩展到city-region,这样便有了将苏州容纳进讨论的合理性。
第二,“全球城市”(以纽约为参考)强调的产业非常单一,基本上是金融业及金融相关的服务业,如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业等。而“全球城市-区域”则强调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影响,比如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世纪之交时的硅谷)、创意文化产业(洛杉矶是全世界电影业的中心)。我们今天讨论苏州,强调先进制造业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为苏州是中国制造业的大城市,全口径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第一,而且制造业目前面临非常快的转型。强调先进制造业,对苏州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全球城市”诞生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中,强调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在中国的背景下,除了市场,还需要强调政治(政府)在塑造经济地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三点来说,无论是讨论上海还是苏州,“全球城市-区域”都是一个更合理、更接地气的概念。
讨论苏州的大都市圈建设,我要强调一个概念:多尺度。可能还有更多的尺度,我今天只说4个。
第一,全球化(全球层面/整个世界)。每个城市都想发挥世界影响力,在全球层面具有竞争力,“上海2035”就是一例。然而大都市阴影区里的苏州面对全球化,处境比较尴尬。比如,苏州几乎没有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但是像成都、广州,这些城市在经济上并不一定比苏州强,但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因素,也有不少跨国公司总部落户。
所以,在全球尺度层面,我给苏州的策略定位是,充分利用上海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金融网络。有时,你想认识一些朋友,自己直接认识有难度,但通过一个圈子广的强人去认识,是比较高效的路径。
第二,全国化(全国城市网络)。住建部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有14个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很多规划功能从住建部调到国土资源部,这一规划也“无疾而终”了。
当时,“国家中心城市”的名额共有14个。因为这个头衔能够左右资本和人才的流动,所以包括郑州、沈阳、青岛、西安、武汉在内,许多城市都在竞争。实际上,人们公认的中心城市只有4个:北上广深,其他城市都在往这个目标努力。从经济竞争力来说,上述这些城市,除了郑州,其它均为副省级城市,经济实力比苏州差很远。但苏州因为政治话语权的原因,当时并没有主动提。
中国很多城市,只有国家中心城市之名,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之实。我认为,无论GDP、财政收入还是产业层次,苏州是有实力打造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但从长三角范围来看,局势对苏州不太有利。首先,上海作为直辖市,政治地位本来就很高。其次,在江苏省省内,南京现在提出一个口号:“提高省会的首位度”,这对苏州也是负面的。
苏州怎么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呢?我认为,苏州应该跳出长三角,自身做大做强,适当保持与上海、南京的距离,加强与苏北、安徽之间的产业联系,未来加大与中西部和北方地区的联系。传统物理空间上的中心,和信息化、流空间时代的关系地理空间中心,未必是一致的。
第三,区域化(长三角城市群)。从政治上来讲,苏州要积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但从学术和市场角度来看,区域空间一体化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促进资本、知识(人才)和商品的流动,但往往带来的是内部的发展不均衡和沟壑过大。
举个例子,江苏银行是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一个经典案例。这家银行是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一家来自南京,但是把总部设在了南京,南京成为这次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作为省会,南京有很多的优势是苏州不具备的。
中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跟政治密不可分。不同的地方政府会进行利益的博弈,通过某些手段抵消纯市场/政府力量给本地带来的负面影响。长三角地区内,有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等等,多个层面政府之间充满尺度政治的博弈,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城市发展非常重要。
第四,本地化(苏州本地的都市圈),本地都市圈要进一步强化。我到太仓、昆山做调研,那里的人基本不会说自己是苏州人,有的昆山人居然说自己是上海人。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苏州和苏州市的区别。
苏州市总面积是8400多平方千米,而上海市总面积是6300多平方千米,苏州的面积比上海大,但人口没有这么多。苏州市下面的几座县级市,体现了“县域经济”,这是另一种中国的上下级政治关系。这些县级市,跟苏州市政府以及苏州中心城区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它们受上海的辐射更大,跟上海更密切。
迅速的城市化带来了中心城区的扩展、卫星城和中小城市的崛起,通过现代的通讯技术和交通系统,位置临近的几个城市组成一个网络(都市圈)。我们看到,苏州中心城区扩展得非常快,西边高新区,东边工业园区,南边吴江、吴中,形成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地理单元,我称之为“大苏州都市圈”。在这种新的城市地理格局背景下,应该通过某一些政治技巧、政治手段来加强苏州中心城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借鉴一下杭州-绍兴-柯桥的例子。
中国很多城市都喜欢“大”,比如说城区面积大、人多、GDP高,似乎都建成北京或上海这种才好。实际上不是。这里谈一谈在新经济/数字经济背景下,全世界的产业和经济变化。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Enrico Moretti的著作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书中强调了新经济产业的重要性。
这是世界银行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写的书,他把美国的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只有2个,旧金山和波士顿,是新经济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旧金山有硅谷,互联网产业非常发达;波士顿是世界著名的高校聚集区,研发发达,是高等教育区。第二类包括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作者认为这些城市只是大而已,没有什么特色,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也不会那么大。第三类是一些衰落型城市——中国也有,我们叫收缩性城市——美国如底特律、布法罗(水牛城)、亚特兰大、孟菲斯等,以前作为工业中心发展比较好,现在随着资源枯竭、产业升级而纷纷衰落。
这三类城市当中,目前看起来,深圳比较像第一类。有三点特征:第一,无与伦比的工程人才——多为北京供给,且这里强调工程(Engineering),虽然数理化也很重要,但生产力转化周期较长;第二,高效的输入共享和深层的供应链联系——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强(例如华为、苹果等产业链);第三,日益增强的知识流和信息溢出——深圳高等教育目前在不断兴起。
数字经济时代,基于普遍互联的计算机能力、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对苏州来讲,打造未来先进制造业,以及目前的制造业升级,借鉴一下深圳的经验也许比较有用。■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王晓阳:面向2020年代的大苏州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