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吉林市: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乡村振兴 保护 国家 数据 行业 技术 荷兰 系统 吉林 日本 创造 直播 乡村 活动 城市 模式 农村 草原 轨道 地理 区域 战略 融合 疫情 生态 平台 产业发展 特色 农业 市政 国际 高效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江城日报的文章,摘录如下:

给285公顷稻田做植保要多长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种田老把式盘算下来的答案是:给稻田做植保是重体力活,至少得10天。

“采用数量合适的无人机操作,3天即可完工。”这是吉林省吉林市万昌镇张全家庭农场“少东家”张楠楠给出的答案。

效率提升显而易见。而这高下立见答案的背后是吉林市面对疫情大考,战“疫”不误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在“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久久为功。近年来,吉林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力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迎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起点。

一株稻苗引发的土地价值再造

盛夏时节,走进吉林市万昌镇,阡陌纵横,田畴整齐,翠绿的稻浪一眼望不到边,让人如同置身于大草原中。

以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昌大米”为依托而建设的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是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仔细观察这里稻浪之下的农田,硬质塑料做成的组合式轨道田埂延伸向前……

塑料田埂有何特点?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能走人,能运输,还能灌溉。以前土质田埂占地大,容易长杂草,整修费时费力,现在寿命更长。”

可见的变化还有很多,在地块边上,不时能够看到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着稻田小气候,每隔一段还有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运转监控着稻田的生长状况。

“点开屏幕,稻田的分布、苗情长势立马就一清二楚,田地里传感器实时收集湿度、温度等信息,浓缩成一张张曲线图,号准脉‘对症下药’,庄稼‘缺什么补什么’。别人看天,我们看屏幕,大数据说了算。”张楠楠说。

现在,这样的高标准农田,万昌已经建成14.1万亩。路相通、沟相连、渠成网……在这张标准的“棋盘”上,农业机械、灌溉系统各司其职,既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运送秧苗、肥料,又能进行病虫害药物喷洒机械化作业。

田间地头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一整套看不见的现代化种植生产体系――吉林市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出台优质稻米质量标准、种植规范、加工工艺流程,让优质大米的优点明明白白落在纸面上;集中打造“粳稻贡米”等品牌,打破品牌小散乱的局面……简单粗放的模式被标准高效的种植模式取代。

价格的变化实实在在:市面上,普通大米三四元一斤,万昌大米十几元一斤不愁卖。数据还显示,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每亩田能再多实现300多元效益。

显然,地还是那块地,但内涵已经大变样了。高标准的农田不只是带来农民增收效能、抗灾能力的提升,更实现了土地价值的再造。

这样的再造正在延伸――截至目前,吉林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3万公顷。应用无人机、耕种收全程农机装备,农机作业率达到81%,推广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新模式,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增加到9000多公顷;与袁隆平团队合作成立国家粳稻技术试验站和繁育基地;应用卫星技术建立云耕农业大数据平台,组建省内最大的互联网可视农业联盟,可视农业基地发展到150家……

一根网线链接的供给侧改革快车

“中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黑木耳,黄金玉米带上产出的又甜又糯的甜黏玉米,得利斯的火腿,在国际上获得特别金奖的华兰德冰酒,中国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长白山酒厂的葡萄酒,吉林老字号的松花湖白酒……一桌好餐,有酒有肉,有饭有菜――市长的话里满满的都是烟火气息,围观直播网友兴奋了,网上瞬间掀起下单风。

6月24日6时,线上,8000多名拼多多网友各自抢占地盘,迎来了一场以“红叶之城 魅力蛟河”为主题的市长直播带货活动。

此前预告宣传,蛟河市委负责人出镜;当天,另外4名副市长现身当主播。午夜12点,直播落幕。据统计,18个小时,全网多个平台直播,超过100万网友观看,实现销售额突破50万元,其中22吨东北大米售罄。

面对疫情影响,吉林市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直面挑战,努力寻求发展新路。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农业”的快车。

正如拼多多吉林总监刘铠说:“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出镜,为当地产品直播代言,在省内各县(市)区,蛟河还是第一家。解放思想之路畅通了,何愁打不开高质量发展之门?蛟河市长直播带货,不就为当地产品上行架起了一条天梯吗?”

通过上伸下延,连点成线,近年来吉林市构建了不同农业主体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功培植了玉米、水稻、木耳等深加工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双赢。同时,产业的发展,又为许多配套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农业生加工行业已成为一地一区响当当的黄金产业和富民工程。

目前,吉林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33户,其中包括老爷岭、福源馆等5户国家级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为吉林市实现由“主粮区”向“优品区”跨越、“特色区”向“高效区”转变、“农品区”向“加工区”提升、“种植区”向“旅游区”扩能的主要内生动力。

一颗木瓜蕴含的全产业链发展

黄澄澄的木瓜挂在树上――原本只在南国才有的热带风情,却在吉林市出现了。

这一幕,如果你走进吉林市万昌镇吉林宇丰红果木瓜产业园就会看到。产业园运用日本“冷冻―还原―唤醒”技术,将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种在东北。“南果北种”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孩子来看看木瓜的生长,亲手摘下来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市民吴海说。

产业园的投资方是万昌镇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宇丰米业。在企业车间里,董事长杨宇峰指着从瑞士引进的封装设备说:“全自动无菌,一天可以封装400吨。”为把好米卖出好价,杨宇峰花费了很大精力。

“虽然一棵木瓜树每年能带来2000元纯利润。但这还不够,为拓展收入渠道,我们还投资建起芦笋生产基地。”杨宇峰说。

1200亩的地块上矗立起1000多栋大棚,宇丰米业冰水预冷生产线生产的冰鲜芦笋远销海外;芦笋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产业升级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而在距离芦笋基地十几公里的卓远植物工厂内,无土栽培的小番茄、水果辣椒长势喜人。这里的植物生长由智能设备控制,温湿度、光照全部由电脑程序调节,效益是普通日光温室的5倍。企业负责人李丛东说:“我们从荷兰引进相关技术,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各类无公害蔬菜。”

像这样距离主城区近、土壤地力肥沃、温泉资源丰富的区域,但单单依靠农业,优势很难全面释放。打优质农业牌,唱三产融合戏,成为吉林市这些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抓手。“依托乡村优势建立的各大企业,每年能解决1万多名村民的就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三产融合会让农民收入增加的更多。”万昌镇的相关负责人对前景充满信心。

昌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成功召开;位居全国乡村振兴新闻传播影响市级百强城市排名第二位……吉林市正在阔步构建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而吉林市人对于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认知是:两者不仅仅体现在机器换工或者规模大小,最重要的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优化整合,从而尽可能减少生产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节本增效与优质农产品供给齐头并进。

“在特殊时期,仍然能做好春耕春管,让农业升级发展,”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注入……多年以后,回望2020年,你一定会发现,这必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起跳点!”


Upnews博客文章,摘录自:江城日报网站,原文链接为:http://www.moa.gov.cn/xw/qg/202007/t20200721_6348968.htm。
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文章来自:江城日报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农业农村部]吉林市: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