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学适度投放野生动物 丰富公园城市生态本底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四川 社区 成都 规划 道路 保护 开发 探索 用地 国家 新加坡 行为 调查 美国 管理 荷兰 系统 2019年 日本 航空 空间 共享 绿道 环境 专项 活动 城市 资料 模式 人口 铁路 轨道 地理 区域 生态系统 研究 开放 结构 可持续 生态 平台 英国 方案 廊道 背景 交通 轨道交通 国际 生态廊道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文章,摘录如下:

成都地形地貌丰富,市域内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库等,从最低海拔339米的简阳界牌村沱江边到最高海拔5364米的大邑县大雪塘(苗基岭),高差达5000多米,形成立体自然地理垂直分布带,这在全国甚至全球特大城市中绝无仅有,拥有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自然保护区,以及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在内的自然公园和27个县级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孕育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2019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7天,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8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未出现重污染天气,再次刷新2013年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增长15.2个百分点,新建成各级绿道82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9.9%,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屡屡刷屏成都人的朋友圈,城内可观雪山已成为最具代表的“城市明信片”。

然而,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野生动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加之各种交通路网建设,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缩减、生存环境破碎化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成都为例,随着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好,鸟类、鱼类尚可通过联通的空间和水系不断迁入繁衍,种类和数量都逐年增多。但兽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分布范围窄且零散等原因,种群恢复速度缓慢:全市兽类种数由2006年的114种增加至125种,只占全国673种兽类总数的18.57%;两栖类种数由2006年的24种增加至27种,近13年仅增加了3种;爬行类种数没有变化,一直保持29种。

通过市域内野生动物分布特点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成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交通网络建设、人类活动干扰等,造成野生动物生态廊道遭到破坏,特别是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等无法迁徙和扩散至市内公园、绿道等栖息地,区域数量有限、导致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持续走低、物种机体数值下降、罹患遗传疾病增加,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种群规模进一步缩减,极易造成生物链条缺失,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严峻局面也是许多国外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为此,国外政府部门纷纷采取措施。日本政府突出“与自然为邻、以自然为家”的理念,将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既有效保护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又满足了人们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英国政府在城区或周围划定自然保护区,建立绝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核心区,切实发挥保护区在科研、教育、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多功能作用;荷兰政府则从动物种群中选择区域生态系统最关键的物种打造次生生境,使之成为适合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的区域;美国政府基于景观中连续的线性特征,通过生态廊道招引鸟类撒下树木种子或人工种植树木,吸引更多野生动物;新加坡政府则更强调公众参与,支持各种专业、职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园艺爱好团体和互助社交网络,共同美化维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国外采取的相关措施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现结合成都当前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和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坚持“本地为主、丰富种群”原则,合理选择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科学适度投放到公园、绿道、林地、水域等,进一步丰富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科学选择种类和数量

一是组织开展动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牵头,对市域内公园、绿地、林地、河湖等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结合最新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国土调查、实地验证等,分析和评价野生动物生境,准确掌握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数量动态,为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二是梳理论证野生动物投放可行性,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科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农大等国际保护组织和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紧扣自然生态链、区域生态环境需要,科学选择市域内种类数量较少、对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小、能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平衡、身体健康的野生动物,建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指标体系,制定全市不同区域野生动物投放名录。

三是加快推进局部区域示范试点,充分结合“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专项执法”“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调查”等行动,优先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地貌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投放相应种类、数量的野生动物进行试点,观察研究野生动物生活变化、繁衍生育状态、人为干扰影响和生存环境需求等,为下一步大范围投放野生动物积累经验。

全力做好照料和保护

一是分类制定保护方案及措施,积极构建由相关部门和政府参与的多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大重点区域的巡护力度,在野生动物投放初期,适时喂养、照料,促使其能逐步适应投放环境、生存繁衍。

二是配套建设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在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规划阶段,为野生动物迁徙预留生态廊道,并根据其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等情况,种植可供动物食用的植被,适当设置生物涵洞、增添自然土质岸坡等,便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不断拓宽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持续巩固环境治理成果,避免生活垃圾、污水、废气等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

三是加大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全域的野生动物红外线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动态追踪和监测,利用无人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进行实时巡逻,一旦出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第一现场处置,鼓励公众在发现异常后立马报告,营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群防群控氛围。

四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及时拆除采药棚、猎套、猎夹等,尽量清除人为干扰,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控制夜间道路交通流量,设立减速警示牌,并禁止鸣笛。进一步规范管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督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提高动物福利,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切实加大宣传和引导

一是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聚焦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内容,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路标路牌、张贴标语和宣传画等,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提高市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积极倡导“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模式。

二是建立完善社区共管保护教育体系,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与关键环节,建议在社区建立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基地、科研基地、救护基地、林下养植基地,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世界动植物日等相关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三是充分发挥动物爱好者等群众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理政中心、区(市)县智慧治理中心以及领导信箱等作用,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举报平台,扩大举报覆盖面,支持和鼓励公益组织、环保志愿者、动物爱好者等参与监督,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市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来源:成都生态环境 作者:苏展、张平


文章来自:生态环境部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成都:科学适度投放野生动物 丰富公园城市生态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