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文章,摘录如下:
位于海河之畔的天津开发区。新华社记者 毛振华/摄
天津,城与水相伴而生。
“七十二沽”、坑、塘、洼、淀,还有那条穿城而过的海河,万千水道,终汇入海。
因地处“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
因工业、人口发展,用水剧增,工业、生活排污严重,海河流域一度成为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水资源最为短缺、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
有一段时间,天津的水,生病了,有河皆污。
“啥东西都往里排,最严重的时候,五颜六色,恶臭无比。”西青区王稳庄镇村民宋德泰提起曾经被污染的独流减河,打开了话匣子。
海河遭殃,渤海受伤。对于上游来水的水质变化,渤海之滨的大神堂渔民刘占富感受很深,“水质不好的时候,村里养殖户们损失惨重,鱼虾几乎全军覆没。”
意识到“病”重,天津在转型升级的同时,治水力度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强。
王稳庄镇,曾以“制钉”为傲。独流减河沿岸上千家企业厂连着厂,污水浓烟无序排放,让这条往日的清流满目疮痍。
“曾经也对河道进行过清淤蓄水、引水补水。”王稳庄镇人大主席王庆茂坦言,但这些只能治标。“一条河只要有几个小排污口漏排,三四天水质就变差。”
治水治本,近些年天津下了狠功夫,切断一切污染源。
2017年,天津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全面实行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湖)长”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全市范围内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整治到位。
2018年实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准四类水”;2019年,公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站的监管。
沉疴渐去,清风徐来。天津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类水质比例从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类断面不复存在。
短短几年,天津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
大沽排污河、陈台子排污河、北塘排污河等多条知名的河,现在都改叫排水河。“虽然是一字之变,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治理成果的改变。”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周滨,长期关注着渤海生态治理。
天津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今年,七里海湿地喜报频传:一次性发现1400余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栖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
这得益于――2017年以来,天津市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开展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湿地植被得到大规模恢复。
治好了水的天津人,对水有了敬畏。
“水是我们最大的特色,也是绝不能被破坏的一个特色。”负责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规划项目的规划师郭志一,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她想恢复的是海河流域原有的“坑塘风貌,水榭连通”景象。
根据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实施建设,要用海河这“一根扁担”,挑起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中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
如今,7800亩的津南辛庄湾生态屏障区内,原来分布有20余处池塘,如今通过人工挖掘,扩大水体面积,打造出15个生态湖,栽种了20余种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体的错落景致。
治好了水的天津人,也在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新生态城这个由中国和新加坡政府10多年前打造的生态型“绿城”,如今成了“网红”。
不承想,在这块由1/3污染水面、1/3废弃盐田、1/3盐碱荒地的不毛之地建的城,从建设之初就秉承“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理念,造就了今天的绿意盎然。
水,依然是水,成了生态城的亮点。
早在10多年前,中新生态城就在“水”上做文章,构建了独特的水生态和水循环体系。生态城的雨水收集后可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按自来水5元/吨计算,一年可节约1500万元。
静湖,是镶嵌在生态城中最大的景观湖,前身是营城污水库,主要是承接天津市大多数化工厂和周边区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面积近3平方公里,曾被化工污水污染近40多年。
中新生态城仅用了3年时间,就让营城污水库摇身一变,蜕变成了美丽的静湖。
而今的静湖环湖景观带全长7.8公里,湖水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原来的盐碱地已经被国槐、柽柳、火炬等植物密密覆盖。
漫步其中,高低起伏的绿地、色彩艳丽的儿童活动区、绿植丰富的人工湿地、铺满鹅卵石的井口,处处体现着景观之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生态环境
记者:扎西、杨子岩
文章来自:生态环境部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