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解放日报、上海环境的文章,摘录如下:
数年如一日,光明大厦楼顶的摄像头,每15分钟一次,记录下黄浦江对岸陆家嘴一角的实况。翻看这些年积累的十几万张照片,明显感到“水晶天”多了。
这是上海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缩影。2015年,上海PM2.5均值为53微克/立方米;今年前8个月,上海PM2.5均值已降至33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下去,有望刷新2019年35微克/立方米的“史上最低”。
PM2.5等污染物浓度走低,让“好天”越来越多。2015年,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为258天,占全年的70.7%;今年前8个月,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已有211天,优良率提升至86.5%。
从2015年到2019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降幅高达8.5%。新鲜空气,成为“十三五”上海市民获得感的来源之一,也是一种强大的城市竞争力。
各路高科技设备为污染“画像”
2011年底,我国大范围雾霾污染集中爆发前,PM2.5对大多数人而言仍相当陌生。
然而短短3年后,科研人员便绘就上海首张PM2.5“基因谱”,进而得出区域影响和本地污染排放贡献率“三七开”等重要结论,为上海“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充分做好本地大气污染防治,同时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预警联动。
“基因谱”的绘就得益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过去5年,上海建成55个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站点,崇明东滩、青浦淀山湖、浦东等3个“超级站”也顺利投入运行。这些站点组成了严密的环境监测网络,是洞悉大气污染“密码”的眼睛和大脑。
在浦东超级站,有一根醒目的白色“圆柱”,这是一台激光雷达,它发出的光束遇到沙尘中夹带的大颗粒便会折射,根据颗粒不同的形状还可呈现出不同的反射波,据此判断沙尘的组成结构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地支持监测中心对空气污染做出分析、建立对应处理方案,以及更及时向市民发布预警。
近期,一批全新的环境监测设备被用来填补固定监测点“看不到”的盲区。它们搭载上20辆公交车和100多辆出租车,每5秒向数据平台上传一次监测到的大气污染物实时浓度。这些覆盖近7000条路段的行车数据被生态环境部门“翻译”成最多由10种颜色构成的彩色线条。色彩“不健康”线条所在路段将在系统内被点名,供管理部门开展精准治理。
通过监测积累了丰富数据,就能在锁定污染源的基础上,给它们“画像”,进而对症下药。
近5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可逐年更新机动车源、扬尘源等10类重点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以燃煤源为例,近5年来,上海积极控制燃煤总量,制定了地方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上海电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92%和71%。
“最严尺度”“审慎监管”并济
正本还需清源,“水晶天”的常驻,离不开监管执法的雷厉风行。2016年至今,上海在大气污染方面共执法查处案件2912件,处罚金额共计约3.59亿元。
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违法成本大幅提高,执法手段更加丰富,上海捍卫生态环境的力度和决心愈发深入人心。2017年,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将造成严重环境危害后果、故意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一年内环保违法行为累计超过两次,伪造、变造或隐匿、销毁证据材料等情形视作极其恶劣,明确可以直接依法给予顶格处罚。
上海还主动自我加压,通过提高各项环保标准,用最严尺度倒逼污染者关停并转。近年来,上海修订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出台了锅炉、畜禽养殖、污水综合等地方排放标准。
对此,立邦工业涂料(上海)有限公司深有感触。2019年7月开始实施的相关国家标准更趋严格,将重点地区企业非甲烷总烃允许排放的浓度上限值从120毫克/立方米缩减到60毫克/立方米,而根据上海相关地方标准,这一限值进一步“压缩”到了50毫克/立方米。
在重压倒逼下,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对原有环保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设施自2018年11月试运行至今,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始终限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下。企业因此尝到甜头――因为有较高的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通过精准治理,不错放任何一个失信者,也不挫伤任何一个愿意守信却一时疏忽者继续发展的积极性。上海在生态环境领域深入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今年出台了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明确涉及建设项目、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环境管理等5个生态环境领域的11种初次轻微违法行为,如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将不予行政处罚。今年5月至7月,上海共有58件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案件被核准“免罚”,免罚金额共计至少79.6万元。
通过市场机制创新促减排
以监管执法倒逼企业治理大气污染,是常规思路,上海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尝试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让排污者从“要我治”转变为“我要治”。
2015年底,上海正式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根据排污者污染治理情况和排放水平,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积极减排的企业排污费可以“打折”,试点效果达到了预期:截至2017年10月,第三阶段试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为0.69万吨,收费金额为1.34亿元,相比第一阶段,收费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0万元,而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则减少了近一半,这还是在第三阶段试点行业增加了至少一倍的基础上。
上海还在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排污许可制度中引入了契约形式,企业要排污就必须持有国家版排污许可证,要获证就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合同”,同意按照许可证副本里核定的排污量、排放浓度等来排污。截至今年8月30日,上海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546张,完成排污登记2.86万家,基本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的全覆盖。
大气污染有跨区域等特征,上海在治理上始终坚持区域联动、多元共治。2017年,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借助这个“大脑”,长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的特征及其来源露出了真面目,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得以建立,一条以煤炭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移动源强化控制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为重点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路径逐渐清晰。
作为“大脑”依赖的“发现之眼”,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自建成以来,中心已开展多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为2014年江苏南京青奥会、APEC会议、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近年也完成建设,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未来5天空气质量指数的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在趋势的预报,为进博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环境 作者:陈玺撼
文章来自:解放日报、上海环境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精准治理,“水晶天”常驻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