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文章,摘录如下:
协同治理,共保水净天蓝的生态绿洲
2020-10-14 市规划资源局
本专题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为“上海大都市圈协同空间规划”提供生态建设指引。重点强调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促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江河湖海、丘陵山地等多元化生态要素得到有效保护。
01生态基底与现状问题
上海大都市圈以水为源、因水而兴,水脉孕育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江南气韵,也形成了区域良好的生态基底。
如今,都市圈以长江、钱塘江为主脉,围绕太湖、淀山湖、阳澄湖、澄湖、湖、洮湖等重要湖泊、杭州湾以及其他主要河流形成了“两江、六湖、一湾、十六河”的水网格局。区域内河网密布,河湖水面率高达10.8%,是江南水乡最典型的代表地区。水网形态丰富,既有纵横交错的平原圩田,枝状延伸的山川水系,也有分布密集的湖荡水网。然而,目前大都市圈的河湖水系污染仍然严重,也存在着大气环境不达标、区域生态本底被破坏等诸多问题。
图1 上海大都市圈主要水系现状布局图
02目标愿景
随着发展导向转向生态文明,对于都市圈发展价值观的重塑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更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突显。更清洁的水、更洁净的空气、更绿色的生态成为大家心中对更美好的都市圈的共同追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活力且绿色的生态体系是上海大都市圈的主要内涵,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生态共保、水体共控、大气共治。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更生态的都市圈,这里公园密布,多样生物自然栖息。上海大都市圈应共同保障区域的底线空间,特别是加强对于生物多样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并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各个重要生态斑块连通起来,形成网络状的生态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更韧性的都市圈,这里水质洁净,韧性应对气候变化。上海大都市圈应协同开展流域内的水系环境整治,共同推进污染的源头控制,实施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工作。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重视区域调蓄空间的控制,强化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更低碳的都市圈,这里空气洁净,能源清洁低碳排放。上海大都市圈推动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比例,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削减碳排放总量。同时,应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酸性气体、细颗粒物等,改善现状大都市圈酸雨、雾霾频发的情况。
03规划策略
结合党中央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正视现阶段生态环境存在的各个问题,拟通过“治、控、理、保”等措施来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策略。
策略一:“治”即治理源头、治理河湖、治理海洋。
治理源头为通过流域系统治理削减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采取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农村生态化治理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负荷排放总量。
治理河湖为实施河流廊道和重要湖泊的生态修复,重点关注京杭运河等跨界河道的治理,规划共建设10条区域性清水绿廊,主要为京杭大运河、望虞河、太浦河、黄浦江等。
治理海洋为通过入海河流整治、滨海污染控制、岸线修复等措施,共同推进长江口及杭州湾的系统保护与治理,修复海洋水生态环境。
图2 上海大都市圈清水绿廊规划图
策略二:“控”即控制雨洪调蓄、控制行泄通道、控制安全管理体系。
控制雨洪调蓄为通过退渔还湖等措施提升区域的雨洪调蓄空间,适当的降低圩区的覆盖比例,推进生态型的雨洪调蓄模式,给洪水以空间。
控制行泄通道为划定排洪通道蓝线,协调控制河道水域保护空间,通过实施断头河沟通、河道疏浚拓宽等方式,保障区域11条行洪通道的贯通,给洪水以通道。
控制安全管理体系为通过加强区域水文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急防灾体系建设方式,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共建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韧性都市圈。
图3 沿海战略协同板块海洋灾害防治规划图
策略三:“保”即共保水源、共保大气、共保底线。
共保水源为共同保护饮用水源地,推进跨界水体治理,加强长江、太湖和太浦河3处区域型水源地联保,同时协调区域引水工程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共保大气为优化能源结构与利用方式,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利用比例,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程度,并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防治工业大气污染。
共保底线为严守生态底线,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落实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强化自然保护地的刚性管控,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图4 上海大都市圈水源地共保共建规划图
策略四:“理”即梳理网络、梳理节点、梳理机制。
梳理网络为梳理生态廊道,构建蓝绿生态网络。梳理大都市圈生态空间网络,构建“一心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的跨流域、跨省市、连山水、连湖海的区域生态廊道。
梳理节点为识别区域生态受损节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节点的生态修复,包括天目山、四明山等山体环境治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海岸线治理及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蓝色海湾整治。
梳理机制为明确协同保障机制,统一标准体系,构建环境预警预报和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图5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图
负责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文章来自:上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上海]协同治理,共保水净天蓝的生态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