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发展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来自: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导 语
2020年12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十四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的指导单位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和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由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办。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受邀参加会议,并做了题为“发展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内容分享如下,感谢刘老师的分享。
过去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是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带动其它地区进行出口导向。具体来讲就是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设置在上海,制造工厂放在长三角的周边地区。民营企业在本地野蛮生长一段时间后,也会把总部放在上海,形成了上海是生产型的服务中心,周边是制造中心的格局。从理论来看,上海与长三角其他三省的关系是一个降低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协同效应。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起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周边地区是起制造成本降低的作用,从而长三角有了世界竞争力。
这样一个竞争力体现在出口导向的过程当中,这个出口导向过程也是总体上说明了上海过去有带动周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但是缺乏对内开放的作用和功能。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新的发展格局把对内开放的问题放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个大背景大家都明白,节省时间我就不讲了。主要就是内外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的战略也要调整。
我最近写了一些文章,用我的语言来讲,双循环是中国的全球化从客场走向主场。过去是用西方的市场,现在是用我们自己的市场推动全球化,把出口导向的全球化变成内需新的全球化的战略,这两个全球化的战略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是用人家的市场变成用自己的市场,用自己的内需连接国内国外的市场。
另外一个不同就是过去用的是低价优质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未来我们要用全球的创新资源。
第三个不同是,过去我们用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利用外资企业来进行国际代工。未来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政策的重点就是用我们国内庞大的市场来吸引技术和人才,尤其是全球的优质的要素,来发展中国的创新经济。
所以实施这种新的全球化的战略,基本的前提是什么?说来说去就是你在国内必须形成强大的内需或者是超级规模的市场,没有这个市场,没有强大的内需的话,这个新的循环,新的发展格局,新的战略很难实现。因此现在的全球化从主场全球化要有新的战略资源观,这个战略资源观主要是依赖于国内强大的市场。
疆域的广阔和人口的众多,是形成超大规模市场的必要的条件,还要有充要条件:迅速成长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的水平,加上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前面一个就是决定你有支付能力,有购买力。后一个决定实际的消费能不能真正的起来,收入分配的结构如果有问题的话,这个市场潜在规模可能大,但是实际规模却不一定大。
目前中国的超大规模的市场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不是一个现实的市场,也就是说总量虽然不小,而且增长的很快,但是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个是分配和支出结构不利于增加消费需求,首先是人均收入分配不均等,使得一些高收入的人消费欲望不足,消费倾向比较高的收入水平不高;还有一个就是在整个支出当中,投资的比例占的太大,消费占的比例比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政府支出的比例高,社会和民众支出比例低。在政府支出结构当中,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消费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比较低,而发展增长型的支出比较高。这些结构问题都不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改变分配结构将会是十四五规划当中的比较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们说我国市场是潜在的超大规模,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强大规模市场,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市场的容量看起来很大,100万亿左右的GDP的需求,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空间并不是非常大。这个里面讲的是市场分割问题。考察企业层级的规模经济,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这个市场不是一个一体化的市场,而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是块状形态的市场,因此这个市场难以有效地利用,比如说像汽车就是200万辆年产量的规模经济,中国有多少企业能达到呢?没有。因为市场是分割的,每个地方都保护自己的汽车厂。
“市场看起来大、实际上可利用的规模比较小”这个现象和问题,和行政区经济的整体格局有关系。什么是行政区经济?是被行政权力分割的市场、碎片化的市场。中国在过去的分权改革中,使地方政府成了准市场主体,改革并没有把企业的发展权全部交给企业,没有全部放给社会、放给民间,一部分被地方政府占有了,由它来参与市场运行、充当市场主体了,这个格局是现阶段市场分割的很重要的原因。
行政区经济一方面导致了行政驱动经济增长动力很强,另一方面导致了碎片化市场,损害了经济效益。同时无法通过强大的市场对资源有吸纳的能力,无法让企业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行政区域经济的格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无法发挥作用的主要的因素。
我们国家对这个问题是非常的关注,十八大、十九大等都提出了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全国市场,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平等对待,实践中也提出要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做法,要鼓励要素流动,尤其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但是这个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
建设统一市场、要素市场化配置从哪里开始做比较好?在大国经济当中我觉得首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因为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是把一个较小的区域整合为较大的经济区域的过程,必须消除区域分割,实施相互开放,从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中国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状态,各地的情况很复杂,一下子建成全球统一市场,实现要素市场化的配置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可以从长三角这样文化相通,地域相进,经济发展比较均匀的地区开始,历史上有很多的联系,可以从这个地区推进,进行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形成统一市场,再通过统一市场的开放,形成全球统一市场,这可能是改革的最优的之选。
据此,统一市场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国家战略目标和能否向新的全球化战略转换的关键问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看:
第一,只有基于统一市场,长三角才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统一市场,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连接国内与国外。
第二,只有基于统一市场,长三角才能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峰,提供优质产品,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没有长三角区域统一市场的配合的话,我们怎么样在市场导向下实现中国的产业创新?这个过程是很难想象的。
第三,只有基于统一市场,长三角才能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现在的重点是对内开放。全国开放的实验大都是从长三角开始的,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财富,现在的重点问题就是对内开放不足,对内开放重要性不亚于对外开放,长三角进一步发展必须把自己打造成对内开放的新高地。
构建统一市场的主要的障碍是什么?怎么破解?
两大障碍:第一个就来自准市场主体的地方政府,可以行使分割市场的垄断行为,第二是有市场势力的垄断企业,它们也有能力分割市场。因此需要从两个方面优化,第一个就是提倡政府从过去的过度竞争转向理性合作。第二就是发挥统一的反垄断法或竞争法的作用。
转轨时期有准市场主体地位的地方政策,经常行使三种分割市场的行为:第一,各地各自为政竞相比拼政策优惠,制定或明或暗区域性的土地、税收等等优惠政策,形成了地方性的市场壁垒。第二,是依据所获得的税收产值等本地利益,歧视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财政补贴等等优惠政策。第三,在本地举行的各种招投标合同中限制、排斥外地企业参与,规定有利于本地企业的中标的政策。
垄断企业行为当前也有三种,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借助与国有企业行使行政垄断权,或明或暗规定某类业务必须让具备某种特殊资格的国有企业做。第二是某些关键技术、品牌、渠道方面具有市场实力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用市场实力压榨、攻击国内竞争对手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行为。第三是利用市场缺陷、政府管理不足进行不公平的交易。
在对垄断企业行为实施反垄断的条件下,我觉得企业没有长期扭曲市场的可能性,真正可以长期扭曲市场的是有拥有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为此要规范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与区域协调相关的行为,一个就是跨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的问题,与规划、交通、环保、科技创新联合等等,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协同和配合。另一个是贯彻执行国家统一的竞争政策,扫除地区行政和政策壁垒。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攻的方向。
从中长期来看,突破口在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背景下,要淡化地方政府的增长目标,强化人民美好生活目标,使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为主的配置结构,转化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生产和福利提供者。地方政府的增长目标一天不淡化,参与市场竞争的冲动就没有办法抑制,会以本地利益为最大化,限制各种各样的合作,这个和它们的职能有关系。因此要进行政绩评价考核体系,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划分,机构设置和优化,财政来源以及干部配置等等方面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从短期来看,首个突破口便是清理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消除政策的歧视,提倡公平竞争。现在长三角区域到处都是国家战略,其实这些一个地方一个战略的做法,就是一个地方对其他地方的政策歧视。长三角要一体化,首先政策要一体化,能不能把国家的战略在长三角区域复制和共享?这个是寻求短期突破口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第二是突破口是在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从过去强调经济竞争走向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和协同。这个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时间关系我不讲了。讲的不对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刘志彪:发展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